香山脚下名人墓
2013-12-10许长艳
许长艳
十年前,我去北京进修,冬季游香山,不巧植物园闭园。我只能坐在缆车上,居高临下朝那方向瞄了几眼,心中甚是遗憾。今年夏六月,我们夫妻俩终于如愿来到香山脚下,游览了北京植物园。
这一天极热,33℃,阳光普照大地,草木欣欣向荣。在入口处,我看到导游图中有“梁启超墓地”这个景点,心情顿时兴奋起来。当年教中学语文时,我不止一遍地教过他的《少年中国说》。可是,梁墓在植物园的深处,几里地远的东北角上。
原本打算享受享受天然氧吧,看看珍稀树木和奇花异草,没料到还另有收获。
我们先游览了梅花园,牡丹园,月季园等诸多园,又经过了樱桃沟,小路纵横,树木连片,近中午时,渐渐地,我俩迷失了方向。在寻找梁启超墓时,还误入了王锡彤墓园,那是一个破败的院落,隐藏在高坡树荫中。断墙裂石、蔓草丛生,阴森森的。我探头看了两眼,没见到墓冢,可能在里面吧。只从残存的模糊字迹中,大致了解到墓主是河南人,与袁世凯同乡,做过袁的幕僚,卒于1938年。后来,我从互联网上得知,王锡彤乃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被称为“中国水泥大王”。
园内岔路口很多,梁启超墓在哪里?又热又累,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我爱人劝说道:“别去了,有啥好看的?”但我坚持要求去瞻仰。
顶着太阳,七拐八折,终于踏进了梁启超墓地的甬道,两旁是绿树矮墙,整个墓地被无数高大的松柏环绕着,浓绿饱和,肃穆阴凉,墓冢与墓碑皆为长方形,灰白色大理石的,两丛被剪成圆形的灌木,像士兵守卫在墓碑左右。
墓右侧种植着一棵白皮松,呈伞形,此树叫“母亲树”,是子女们为纪念梁的次夫人王女士而种植的,她是一位贤惠、善良的女人。墓前面空地上,有梁启超次女及弟弟梁启雄等人的草坪墓,亲人们也算在地下团聚了。
这里少有人来,静悄悄的。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踱着方步,旁若无人的(其实也没游人)高声朗读着梁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微风习习,芳草萋萋。长眠于香山脚下的先生,可听见我在朗读他的诗文?谨以此替代一注心香默默点燃。对于先生是保皇派抑或是共和派,我不太感兴趣,我敬佩的是生于乱世之中的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和盖世的才华。
从梁启超墓地走出来,平复一下心境,在小吃店吃了面条和小菜,休息片刻,继续前行。无意间,忽见路边指示牌上写着“孙传芳墓”,我顿生好奇心,导游图上没有此景点呀?莫非大军阀不配提?也可能是刚开放的吧?
我俩边猜想边快步奔了过去,炭灰色雕花围墙,卧兽歇山式门楼,上面刻着字是“泰安孙馨远先生之墓”。似乎很儒雅的样子,很难想象孙曾是杀人无数的大军阀。走到里面,更吃了一惊,这个一代枭雄的墓冢竟是宝瓶形状的,汉白玉质地,高大,庄重,被六角形莲花座托着,基座和栏杆都雕刻着花纹。有一位年轻游人自语道:“孙传芳可能后来信佛了。”与梁启超墓相比,它有大院子,有紫红色木门,很气派。孙墓由墓冢、松园和祠堂三部分组成,祠堂没看到,松树仍在,没有“园”了。
游览了香山脚下的名人墓景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从而感受到时代风云与社会变迁,真的带来一些启示和无限感慨。
有诗云:“水秀山青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是的,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名人陵墓这类人文景观,就像图画中的亮点,就像文章中的警句。如果没有了它们,风景将会缺少文化底蕴。
(摘自《鹤城晚报》)
宁静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