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没有混出人样的人
2013-12-10李良旭
李良旭
兄弟4个,在父母的眼里,4个孩子,有3个孩子都混出了个人样,只有老大没有混出个人样。父母很少对人提起老大,提起其他3个孩子,父母眼里总是闪现出幸福的光芒,仿佛看到远处一道绚丽的美景。
看到人家露出羡慕的神色,并发出啧啧赞叹声,父母脸上就会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好像格外清澈、明媚。
兄弟3人,都在城里有着体面的工作和身份,只有老大还一直在乡下。据说老大小时候学习一直很好,由于家贫,看到父母压力大,他小学一毕业就辍学了,从此,开始帮父母上山打柴,种田,什么样的农活都干。
那个头发花白的教书老先生,得知老大不上学了,心急如焚,他连夜赶了过来,对老大说:“孩子,你学习很有天赋,继续上下去,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啊!”
老大眼里滚动着一丝泪花,说道:“谢谢您!家里负担太重,几个弟弟还小,我是老大,要为这个家做出点牺牲啊!”
老先生听了,不住地摇头、叹息。
他很能干,小小年纪,就像个男子汉了。他的那双手,渐渐长满了老茧,脸上有了种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苍桑和忧愁。不过,看到弟弟们学习都很好,每学期都能拿奖状回来,他的心里像盛满了蜜。
他一年四季穿着老粗布衣服,像他的皮肤,变得粗糙、黯淡。才十五、六岁,他就已成了家里重要的劳动力。他的话开始越来越少,有时看到弟弟们在灯下认真看书,他投过去深深地一瞥,那目光,满是留念和向往。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兄弟3人先后都考上了大学,离开了乡村,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体面,用他们父母的话来说,他们是混的越来越像个人样,只有老大混的不像个人样,丢了他们家祖宗的脸。
他们将父母接到各自家里,父母看到他们的生活过得比蜜还甜,笑得合不扰嘴。不经意地提到老大,父母不禁又唉声叹气起来,说他还住在老屋里,40多岁的人了,到现在还娶不上媳妇,只知道砍柴、种田,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混不出个人样来。
兄弟们轻轻地叹着气,满是无奈和沮丧。
有一年,老大到城里来过老三家一回。这是他第一次到城里来,家里的农活,一天也离开不了,他感到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奢侈。
他带来从地里收购上来的一小袋山芽。他看到侄子,将袋子里的山芽拿出来给侄子吃。侄子看也不看,他从零食盒里拿出火腿肠津津有味地吃着。
老大尴尬用手抚摸着侄子的脑袋,要抱侄子到腿上坐坐。侄子用力挣脱,说道:“你身上有很难闻的味道!”
老大嘿嘿地干笑着,有种手足无措的样子。
妻子在厨房里悄悄地问老三:“他晚上睡哪?”
老三想了想,说道,就让他跟儿子睡吧!
妻子脸一沉,说道:“这怎么行,那不把床弄脏了吗?”
大概妻子的声音大了些,老大在外面听到了,只听到老大说道:“我就在外面地板上睡一宿,明天一早就赶回去,田里还有许多事,今天来这里,看到你们过的都很好,我太高兴啦!”
妻子听了,尴尬地笑了笑,心里好像一块石头放了下来。
夜里,老三轻轻地打开房门,伸出头,看到客厅里睡在地板上的老大,只见他蜷缩在墙角,一点声音也没有,像一只小猫。
第二天天刚亮,老三起床,看到客厅里的老大已悄悄地走了,墙角处,还有他带来了一小袋从田里收上来的山芋。孤零零的。那一刻,老三心里好像有些失落,眼角不知怎么有了些湿润。
兄弟在外,很少向人提起家乡还有个种田的老大。他们为有3个在外混得有人样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他们从心里鄙视老大混不出个人样来,影响了他们兄弟的形象。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有3个兄弟在外个个混的像个人样,他们有时教育自家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像他家老大一样,混不出个人样来。
孩子再看到老大,对家人说:“我看到他长的像个人样呢,为什么总说他混的不像个人样?”
“拍——”地一声,孩子头上重重挨了一巴掌。只听到大人严厉地说道:“一辈子只是在乡下种田,就是混不出个人样。”
孩子睁着懵懂的眸子望着大人,心想,你不是也在乡下种田吗?难道你也是没有混出个人样?还有那些在田里劳作的人,都是叫没有混出个人样?
不过孩子终究没有说出口,他怕脑袋上又挨上一巴掌。
有人看见老大,老远就嬉笑道:“老大,怎么你家只有你没混出个人样?”
老大听了,只是嘿嘿地干笑着,用手摸着已谢了顶的脑袋。那布满苍桑的笑脸上,像个清纯的孩子。
当得知老大去世的消息,兄弟3人一愣,恍惚间想起乡下自己还有个同胞兄弟。兄弟3人赶到乡下。一进村子,乡亲们就拉着兄弟3人的手,哽咽地说道:“你们家老大可真不是孬种,冰天雪地里,看到村子里一个七、八岁的娃掉到河里了,他二话没说,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将娃子救了上来,可他却沉入河里,一直到几天后才浮出水面上。”
在老大的坟前,兄弟3人长跪不起,他们哭诉道:“我们一直说你没混出个人样,其实你活的才是个真正的人样,如果那事要是我们兄弟遇上,无论如何是不会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我们外表活的像个人样,骨子里却很猥琐、孱弱。”
坟茔上,几株刚刚长出纤细的狗尾草在轻轻地摇晃着。兄弟们抬起头,发现那狗尾草很像老大,他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摘自《当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