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探究
2013-12-10胡景宝
胡景宝
学习贵在质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的分析,根据语境,去探究,去思辨,在质疑探究中真正理解它们的意思,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八年级《小石潭记》就引发了一次探究学习。
那天,按语文教学一般过程,集体朗读《小石潭记》。其中,读“青树翠蔓”一句时,对“蔓”字的读音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学生读成“man”,而另外一些学生却读成“wan”,书上没有明确的读音。教师的职责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疑问,一步一步的进入知识的殿堂,直至疑难解决,让学生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
于是,我改变了教学策略。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出“蔓”字,分别叫两个不同读音的学生代表上黑板标注读音。一个写成“man”,一个写成了“wan”。我问:你们对这个字的读音怎么得来的?黄虹同学说:这个字是常用字,如“蔓延”,“蔓”不是读成“man”吗?看来她是根据平时读音判定的。另一位李小成说:我查了字典,这个字也能读成“wan”。听完了两位同学的回答后,我不置可否,并说:这个字是多音字,到底哪个音准确呢?这个问题抛下后,课堂就像炸开了锅。
为使问题得到解决,我寻思对策。
汉字是音义的结合体,我决定由字义推导读音。分别叫两派学生查出“蔓”读“man”和“wan”时的意思。学生纷纷翻开字典,查找解释。过了一会儿,我将学生答案投影如下:
蔓wdn:〔大蔓儿〕(1)细长能缠绕的茎:瓜蔓儿。)方言,指有较高表演技艺,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亦作“大腕儿”。
(2)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如:这棵黄瓜爬蔓了;瓜蔓;压蔓。
蔓màn:【名词】(形声。从帅,曼声。本义: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同本义。
蔓màn.【动词】蔓延;滋长。(1)野有蔓草。——《诗·郑风·野有蔓草》。传:“延也。”(2)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又如:蔓生(蔓延生长);蔓草(蔓延滋生的草);蔓蔓(滋长延伸的样子)。(3)攀引,缠绕。如:蔓引(如瓜蔓相互的牵连);蔓màn.【形容词】杂乱。
另外:(1)蔓草màncǎo:爬蔓的草荒烟蔓草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蔓生mdnshēng:蔓延;指植物伸展开。春天最早的杨梅树在那里蔓生,满墙都是蔓生的植物。(3)蔓生植物:mdnshēngzhíwù,具有攀援茎或缠绕茎的植物。(4)蔓延:màn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常青藤向上蔓延。我提出要求:认真观看投影,揣摩意思,选取“清树翠蔓”中“蔓的读音。
一会儿,学生议论纷纷。我要求读“man”或“wan”的同学分别举手,并说明理由。一读“man”的同学说:我根据另外解释的第三条“蔓生植物”中的读音,应当读“man”。另一读“wan”的同学说: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读“wan”。理由是“青树翠蔓”中“树”和“蔓”在这里都是名词,根据词条解释,它对应读音应为“wan”。
我心头一亮,这位学生能根据原句的词性进行分析,方法正确。我赞许道:你从判断词性来推敲它的读音方法正确,值得借鉴。为使问题引入深处,我说,刚才第一位同学对“蔓”的解释不也是当做名词来解释的吗?如“蔓草”。看来对“蔓”都看做为“名词”是不存在异议的。正确理解一个词的音义还要看具体的语境。请同学们仔细对照课文语境和注释,小组探究讨论,把握“蔓”的正确读音。
课堂再次热闹起来。有的坚持读“man”,有的强调读“wan”,各不相让。
小组代表发言。第三小组周同学首先发言,她说,“蔓”在这里是名词,毫无疑问。对于名词时读“wan”,我不同意。理由是读“wan”时,它的两种解释指细长不能直立的茎,从举例来看多指瓜类的茎。而从课文具体的语境来看,应当指草木林树,再从课文“蒙络摇缀”的解释“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来看,这里的“蔓”应当解释为“树枝藤蔓”,也和读“man”中的词条解释相吻合。正因为读常读的音“man”,所以课文对“蔓”未标音,,否则就会标注为“wan”。
周同学分析的头头是道,疑问解除,教学目的已达到。我总结道:周同学善于思辨,大胆质疑,而且根据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方法正确,值得我们学习。
纵观这节成功的探究,我静下沉思,深有感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探究要有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是学生提出的,有的是教师发现的。对于前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而不是拒绝学生,更不能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后者,教师对于教师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捕捉,而不是置之不理,任问题而过。当我在发现同学们对“蔓”字有两种不同的读音时,立即寻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叫两种不同读音的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读音,实际上是将问题抛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探究要有好的方法。首先,叫两种不同读音的同学写出两种读音,不置可否,学生也拿不定注意,教师不急于告诉答案。这样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好的开头成功了一半。接着,用释义推音的方法,理解词义下手,因为汉字词义非常丰富,有怎样的意思就会有怎样的读音。最后当再次不能明辨读音时,我又提醒学生具体的意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使学生有回归“文本”,而这是学习语文的本质。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关键在引导。
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回顾这次探究过程,学生为“主角”,教师只当“配角”。从学生查字典、寻找词义,到据义辨音、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都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在思辨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教师或提示,或评价,或赞许,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