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亚洲面临的战略态势
2013-12-10
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将成为亚洲的领导者,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观察人士不绝于耳的预测。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向中国抛出G2的橄榄枝时,中国距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梦想曾无限接近。
如今,中国手里依旧拿着数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但在应对债务人时,债权人却显得处处被动;当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际,新朋旧友纷纷向美国靠拢,中国面临的周边态势并不乐观。
亚洲大陆,中国和日本、印度、东盟国家的关系略显紧张,而朝鲜、缅甸、巴基斯坦这样的铁杆朋友,也正微笑着向西方打开大门。
中国援助力度最大、消耗外交资源最多的国家,莫过于朝鲜。但对于朝鲜而言,中国并不是铁哥们儿,而是已经“变修”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要和超级大国美国建立直接的关系,和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和美国做生意挣钱。
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劝和、促谈,但对于拖延多年的6方会谈美朝都不买账,朝鲜更是利用“纽约渠道”频频抛开中国,和美国单线联系。有外交观察人士指出,从来没有一个大国,在盟友身上花费如此多的资源,却得到如此少的回报和尊重。
就长远而言,朝鲜维持现状是最佳选择,一旦朝鲜政权倒台,难民问题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负担。而朝鲜政权如果“变脸”,控诉“旧社会”苦难,毫无疑问会把中国视作罪魁祸首。当然,如果南北实现统一,即便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也会在偏向美国的情况下玩大国平衡游戏,对中国并无益处可言。
此外,缅甸也生变故。2011年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历史性的访问,送出“小礼包”,承诺将援助120万美元支持缅甸改革,2012刚至,双方便互派大使,修好之快,令人侧目。
缅甸和美国走近,其实是水到渠成之举。2010年11月,缅甸在大选后释放昂山素季;2011年10月,缅甸军政府又解除对外国网络和异见电台的管制,并与昂山素季会谈;随之,又打出耐人寻味的一招——喊停由中国承建、造价达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工程。
缅甸这么做,一方面是借政治改革换取西方对其民选政府的承认,从而取消20世纪末开始的制裁;另一方面,权衡再三,通过停建中国大坝这样的决定,获取美国青睐。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谋求在缅甸建立“三路”,即油路、气路和铁路。这三条路可以说是中国破局马六甲海峡,避免和美国在马六甲发生冲突的最佳方案。缅甸倒向美国,中国经营多年的能源通道计划即便不付之东流,也大打折扣。
和中国关系最好的铁杆朋友非巴基斯坦莫属,中国大使的车可以直接开进总统府,目前看中、巴还是亲密的兄弟,因此巴基斯坦也是美国的重点照顾对象。2011年12月初北约轰炸巴基斯坦的军营,有网友评论认为,这实际上是明确告诉周边国家:“你们看着,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铁吧!我要炸就炸,谁能奈我如何?我就炸了,怎么样?”
当惯了“亚洲老大”的日本自然不甘心被中国超过,不仅加大对东盟等国的投入力度,更是借助日美安全同盟,遏制中国。日本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在钓鱼岛争端上多次挑衅,最近更是计划派兵进驻与那国岛,监视、防范中国之举有增无减。
印度在龙象之争中始终不服输,印度军方更是对1962年边境战争的惨败心怀怨恨。中印进行了多年边境谈判,不仅没有进展,最近更是横生波折。2011年年底,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政府计划未来5年招募近10万士兵,部署在中国边界以增强印度军队实力。
另外,随着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海洋争端和摩擦增多,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忧惧不断加深,鉴于中国的实力,东盟各国团结起来对付中国的态势显露无遗。
这,就是进入2012年中国在亚洲面临的战略态势。
(摘自东方出版社《差距》 作者: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