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体育收藏,弘扬体育文化*——兼评《体育收藏文化博览》

2013-12-07李尚滨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博览体育研究

王 沂,李尚滨,董 宇

(1.湖北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2.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体育收藏,在世界奥林匹克史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则只有几十年。我国的体育收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体育收藏的价值洼地未得到有效开发,社会大众的体育收藏氛围没有形成,长期处于缓慢或停滞的发展状态之中。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收藏以其独特而多元的价值开始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所重视,体育收藏事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局面。在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中,体育收藏不仅在政策指导、市场开发以及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而且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学术成果愈发丰富。蓝翔与李祥合著的《体育收藏文化博览》(下文简称《博览》)一书作为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体育收藏专著,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的对我国的体育收藏传统与现状进行了深入阐述,具有鲜明的研究引领性与先导性,是我国体育收藏研究领域的代表之作。近年来,由于笔者有志于体育文史方面研究的缘故,再加之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收藏实践,对体育收藏相关领域的研究关注较多。撰写此文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博览》一书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更重要的是结合体育收藏事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体育收藏发展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我国体育收藏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播提供借鉴。

1 《博览》概述

《博览》一书是在举国积极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社会大背景下,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编撰,蓝翔与李祥共同执笔,于2004年7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该书以倡导民间体育收藏、弘扬体育收藏文化为己任,既充实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为体育史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是一部叙述全面的体育收藏文化佳作。

《博览》共分12章,全书结构基本按历时性的发展顺序,从我国古代体育文化与收藏着手,进而对近代与现当代中国的体育发展与收藏进行了全面论述。第1~2章以射箭、蹴鞠、弈棋、放风筝等各类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为线索,分类探讨了我国古代体育文化及其收藏。第3章依照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进程,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展现了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及其收藏。第4~10章分别从组织机构、活动开展、名家收藏以及不同品类的体育收藏等角度全面系统的对我国现当代的体育收藏进行了描述,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故事性强是此部分书写的鲜明特点。第11~12章介绍了海外体育收藏趣闻以及部分国家体育博物馆的建设状况。

2《博览》述评

体育收藏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及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收藏不仅是体育文史、文献、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我国的体育收藏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末期,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收藏者个人的经验总结以及新闻报道类的事实描述,从史学、美学、文化学、艺术学等不同视角对体育收藏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当中,《博览》是其中的佼佼者。《博览》作为我国体育收藏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之一,其价值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文献资料素材,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学术前瞻性与研究引领性,为我们洞察体育文史研究新视点、拓展体育文史研究新视域,继而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然而,《博览》也有其不足之处,过于强调描述性史实、策略指导性缺失及研究内容的“薄古厚今”是其缺陷所在。纵观《博览》,在研究的立意、内容、价值以及行文方面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描述性史实多而学术性探讨少是该书行文的主要特点。纵观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多呈现出知识性的研究范式、历史性的研究范式和思想性的研究范式三者择其一的局面,知识性与历史性的研究范式多以描述性的客观介绍与把握为主,而思想性的研究范式则致力于思想的丰富性、文化的创新性以及精神的崇高性。体育收藏研究属于人文社科研究的范畴,既要努力展现体育收藏资料性的历史史实,生动形象的描绘我国体育收藏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应以此为基础从学科借鉴与交叉的角度分析探讨体育收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然而,《博览》的作者在行文中过多的局限于知识性与历史性的研究范式,侧重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历史史实的重复再现,而对于体育收藏思想性、文化性、启迪性的系统发掘与探讨则鲜有研究。如此的行文特点既体现了《博览》的学术价值,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其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博览》以其资料的翔实性,为我们深入研究体育收藏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我们从中寻找和发现体育收藏新的研究切入点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博览》学术性弱、探讨性少的研究特点也决定了其自身的必然缺陷。人文社科研究是价值意义的领地,缺少对现象的深层次阐释必将会使研究停留于单调、呆板、僵化的格局,进而使得研究缺乏生命力,而这也正是《博览》的重要缺陷所在。此外,《博览》的书名有些差强人意。全书的行文主旨并非在于“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而只是简单地将体育收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进行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讲《博览》的书名有失偏颇,换以《体育收藏博览》则似乎更为贴切。

其次,研究导向性突出而策略指导性缺失是《博览》的另一主要特点。体育收藏研究在我国开展的较晚,国内的零星研究多出现于2000年以及2008年我国申(举)办奥运会前后,具有较强的研究功利性与随机性,而这也正是导致目前我国体育收藏研究停滞不前、方向不明的重要原因。在当前我国体育收藏研究青黄不接的大背景下,《博览》以其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构、翔实丰富的研究素材以及生动活泼的研究风格,为我们稳步推进收藏研究、积极引导学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体育收藏研究而言极富前瞻性和启发性,而这也正是《博览》的最大价值所在。然而《博览》也并非面面俱到,在研究路径与策略的微观层面,《博览》并未指出研究开展实施的具体策略建议,缺乏必要的策略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览》的研究系统性、学术影响力与实践应用价值。

最后,研究内容“薄古厚今”是《博览》的第三大特点。世界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体育收藏现象贯穿古今。古今随时代的发展而遗留下的体育文物艺术品及其收藏,为我们感知体育文化传统、把握体育文化演变规律、促进体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基础和想象空间。由于古代体育文物的稀缺性及其收藏的艰难性,致使更多的人热衷于现当代的体育文物艺术品的收藏,而对于古代体育的收藏则少有人问津。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即呈现出体育收藏“薄古厚今”的研究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收藏的研究视域。《博览》在研究内容上,大篇幅的对现当代的体育收藏进行了研究,而对于我国古代体育文化与收藏内容的探讨却显得十分薄弱,具有明显的“薄古厚今”特点。显然,这一特点与我国古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传统相矛盾。在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得到挖掘与重视,体育收藏研究也应积极的“以史为鉴”,注重对古代体育文化与收藏的学术探讨与研究开发,以更加丰富的资料素材、多元的研究视角以及深邃博大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我国体育收藏的研究体系。

3 对体育收藏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3.1 体育收藏的内涵理解

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顺利开展理论研究与进行实践指导的基本前提。体育收藏自古有之,延续至今,在人类历史的长期演化过程中人们对体育收藏的理解逐步趋于客观而多元,虽各自在不同层面对体育收藏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但总体而言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通过《博览》及相关文献的详读与思考,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来观照体育收藏,应站在发展观的视角上审视体育收藏,继而突出体育收藏的动态发展内涵。体育收藏的内涵不是固定僵化的,对其概念的理解是随着考古发现与史料整理以及人类科学认识的加深而逐步完善的。具体而言,对体育收藏内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纵、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既要突出现当代的体育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更要重视古代体育文化与收藏的发掘与探讨。当前只关注邮票、纪念币卡、纪念品及体育文献收藏的现状应当有所改变,而古代体育实物以及陶瓷、石雕、壁画等上的体育题材表现形式应当引起体育收藏界的高度重视,不能只当文物收藏,而不涉及体育研究。另一方面,在横向的内涵维度上,应积极地从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范畴对体育收藏加以探讨,以多元多样的研究视角不断发掘和丰富体育收藏的价值内涵。也就是说,对体育收藏的内涵理解是随着体育收藏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发展的。因此,当前只注重从史学的单一角度来阐释体育收藏的内涵,难免有失偏颇,而以系统的观点对体育收藏的内涵加以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才是客观全面理解与把握体育收藏内涵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体育收藏是指以古今体育文化及其收藏为研究对象,旨在满足社会文化娱乐需求、促进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随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而动态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

3.2 体育收藏的发展趋势

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景,是全面系统地对事物进行科学认知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体育收藏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大众社会文化多样性、高品位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体育收藏以其较好的经济投资价值、良好的社会教育意义逐步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组织与社会群众的青睐与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近年来,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发、各级各类的体育收藏组织、形式各异的体育收藏展览以及生机勃勃的体育收藏拍卖等,不仅形成了社会体育收藏的良好环境氛围,而且为我们从中窥见体育收藏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必要参考与可能。纵观我国体育收藏发展现状,本文认为体育收藏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体育收藏的产业化趋势。当前我国从事体育收藏的人群逐步增多,人们的收藏动机与目的也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新鲜好奇,有的是重在收藏文化,更多的人则是以价值保值与投资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外体育收藏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收藏的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将体育收藏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发展体育经济、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了相关政策的扶持与保护。另一方面,体育收藏的市场平台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建设也均在政策的指导下获得了勃勃生机,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体育收藏的社会化趋势。体育收藏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教育功能。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体育收藏的价值意义很大程度上指向于体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收藏的文化普及与传播有着天然的自身优势,即社会受众面广且社会需求量大。体育收藏进高校、入社区是其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调查显示,上海南西社区、乌鲁木齐团结新村社区、扬州文昌花园社区、福州灵响社区以及首都体育学院等都曾组织开展过不同规模、不同门类的文物收藏系列活动,深受社区居民与广大师生欢迎,社会反响良好,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其中,2011年中国体育集邮与收藏协会和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体育收藏展以及2007年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开展的《体育收藏进社区》系列活动是其中成功的典范。

再次,体育收藏的学术化趋势。学术研究是体育收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和丰富体育收藏研究对体育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体育收藏领域研究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个人的收藏实践感悟与简单的事实陈述,未能形成体育收藏完整系统的研究体系,体育收藏事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然而体育收藏作为新兴时尚且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策略性和价值性等各式问题都亟待理论上的阐释与实践上的指导。在此背景下,为丰富体育收藏研究成果、促进体育收藏的健康发展,我们应着力加强在价值意义、内涵开发、发展现状以及实施策略与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以理论传承与学术创新为指导,尽快确立体育收藏研究的学术地位和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最后,体育收藏的国际化趋势。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收藏活动起步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收藏发展的历史经验,贮备了充足合理的人才队伍资源,形成了高效简明的市场开发模式,营造了健康良好的体育收藏社会氛围。然而与之相比较,我国系统开展体育收藏的时间较短,在体育收藏的市场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收藏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与启示,真正做到为我所用,继而用以指导我国体育收藏事业的发展。此外,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还应秉着辩证扬弃的观点,紧密结合我国体育收藏的发展实际,对合理有用的经验加以充分吸收而对于其中的糟粕坚决抵制,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方式稳步推进我国体育收藏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3.3 体育收藏的实践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休闲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开始关注并认识到体育收藏独特而多元的经济投资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陆续加入到体育专业收藏的队伍中来,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国内体育文物收藏政策法规建设的逐步完善,体育博物馆等专业收藏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收藏活动以及国外体育收藏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愈发加快了我国体育收藏的社会化、普及化进程。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体育收藏的普及化、社会化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对民众的体育文化教育,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对于收藏者个人来说,面对品种丰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的体育文物收藏艺术品,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方向、品种、策略,是众多体育藏友们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许多因素相关,既要考虑增值保值的经济价值,也要注重体育文物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笔者认为,体育文物艺术品的收藏策略应关注知识资本、文物质量与收藏目标三个方面。首先,要有很好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相关的艺术史、社会史和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储备,这些都属于知识资本。通晓这些基础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收藏审美需求,增长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可有效激发人们体育收藏的热情与动力。其次,文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经济投资价值。为此,我们应注重收藏历史遗留下来的美品、精品和孤品,不单纯的以数量为收藏的准则,而应更多的关注收藏品的品相与质量。最后,在收藏目标方面应从紧密结合自身的兴趣与体育收藏开展的现状,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确立自己的体育收藏品类与目标。因体育收藏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广阔繁多的体育收藏品类中尚有不少有待发掘的收藏领域,故收藏品类的确定应尽可能的避免与他人重复,注重收藏的专一性。李维刚的体育扑克收藏、蓝翔的体育纪念物收藏、张万金的体育纪念品收藏以及李祥的奥运文物收藏等都鲜活的给出了体育收藏专一性的成功经验。那种遇体育藏品就买、见体育藏品就收、只图简单的藏品数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只有专一、系统的开展某一品类的体育收藏,才更有收获,更具影响力。

[1]蓝翔,李翔.体育收藏文化博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华铭.人文精神的思想魅力[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8-9.

[3]王沂,李尚滨.体育收藏管窥[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1-13.

[4]蔡文颖.收藏要讲究文化品位[N].中国商报,2011-8-18(2).

[5]王军.我国社会体育文物收藏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2):20-21.

[6]谭燕秋,陈野.继承文化遗产,开展体育收藏[J].体育文化导刊,2004(9):31-33.

[7]王军.新中国体育文物工作的回溯与前瞻[J].中国博物馆,1998(3):7-9.

[8]李彦松,郭光明.我国体育收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8):26-28.

猜你喜欢

博览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博览·数据
博览·名利场
博览·面孔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博览书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