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安全问题管窥与思考

2013-12-06石玉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传统体育

石玉虎

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安全问题管窥与思考

石玉虎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社会背景下,基于国家文化安全视域,对体育文化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我国体育文化安全面临以下问题: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西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日渐萎缩;体育运动的物质和制度文化受制于西方经济利益集团现象日趋严重;“物理体育”文化理念与金牌至上原则被无限扩大;体育文化的内核——体育价值观的异化;奥林匹克文化的中国式误读。提出应持的文化态度:体育文化自觉;体育文化多元发展;体育文化整合。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体育文化安全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指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2011年10月27日,李长春同志在《关于lt;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gt;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必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

我国在政府层面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是基于我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文化安全问题:(1)由于经济基础及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失衡的现实长期存在,是导致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基础性原因;(2)近年来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使得国人在行为方式上“崇外主义”盛行;(3)由于西方文化在国人心理上的不断“植入”,我国部分文化遗产资源濒临消失现象加剧;(4)依附于文化产品和行为方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国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某些功利性转变。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3]。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在全球普及化推进的现实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否同样面临文化安全问题?体育文化安全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形式和生成原因?是否可以为体育文化安全问题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思路?对以上问题的思索即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1 国家文化安全与体育文化安全要旨

在我国,胡惠林是率先关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持续发展及文化利益等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4]。从文化价值体系而言,国家文化安全表示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包括精神、制度和物质文化体系)可以规避内外部的文化侵蚀或破坏,以传承本国文化价值传统,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进行吸收和再利用的过程[5]。从文化特质的传承而言,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有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方向,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承载着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学者还未对体育文化安全进行概念上的界定。从逻辑上看,体育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下位概念,体育文化安全的维护是国家文化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条件之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体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体育文化内涵不断拓展和更新的同时,不同地域、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人类面临的体育文化安全问题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对体育文化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体育文化安全问题,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和谐交流,使不同地域、类型的体育文化为人类所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文化和国家文化安全概念的解读,笔者认为,从文化价值体系而言,体育文化安全是指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特殊的体育物质基础、体育制度与组织、体育生活方式与习俗、体育精神与价值观等,在自身文化系统内安全运行、持续发展,且与其外部文化系统平等、和谐交流的状态。在具体内容上,体育文化安全涉及体育场地、资金、设施等物质基础的安全问题;体育方针、政策、法规、组织等制度层面的安全问题;体育生活方式、习俗、传统等行为层面的安全问题;体育精神、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观念层面的安全问题。

从文化特质而言,体育文化安全就是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现存的文化特质得以保持和延续。从世界范围看,体育文化特质是多元的,而相对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其体育文化特质是在以往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且是唯一的。体育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推进。因此,对于世界而言,对体育文化特质的保护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发展的有力贡献;而对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体育文化特质的延续即是其体育文化“根”和“源”的流传,这对满足其国民在体育方面的情感寄托和精神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 我国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管窥

2.1 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西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日渐萎缩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一起涌入封闭数千年的中国,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出现浓重的西方色彩。从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典型代表——体育运动项目来看,近代以来以武术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步退出主导地位而流行于民间;西方现代体育项目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主流,而且随着奥林匹克文化及其运动项目的广泛传播,此种趋势愈发明显。建国以来,构建的体育举国体制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凡是涉及奥运会项目,特别是中国所谓的优势项目,政府几乎都是倾囊资助,从选材、教练员配备、训练经费、科研支撑、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予以保障,使其得到“良性”发展。同时辅以媒体宣传、学校体育引导等因素,使得这些体育项目在群众中也普及开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所谓的西方“贵族”运动,如网球、高尔夫球等不断在国内升温,致使这些体育运动更是成为参与者社会群体一种无形社会地位的象征。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体育项目却出现日渐萎缩的趋势。民间体育活动始终是我国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许多诗歌、绘画、戏剧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多有儿童游戏娱乐场景的生动描写。当今,民间体育活动渐渐远离中国儿童,脱离学校教育,在学校体育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据国内有关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3个最常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有近60%的项目有不到1/3的青少年曾经参加过[6]。对青少年的采访发现,有些民间体育游戏项目他们不单单是没参加过,也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如“鞭陀螺”、“打弹子”、“掼结子”等。从普遍意义上说,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已渐渐远离当代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娱乐生活,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的萎缩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2.2 体育运动的物质和制度文化受制于西方经济利益集团现象日趋严重

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国内许多体育竞赛环境和竞赛规则也不得不“屈从”于经济压力,为赞助商(特别是西方跨国经济集团)利益是从。这方面的表现从体育竞赛因西方国家电视媒体赞助商利益诉求而产生的变化可见一斑,如足球项目规则中的半场休息时间由20 min缩短为15 min;采用突然死亡法;运动服前后印有号码及运动服上印有广告标识;禁止将球回传给守门员;欧洲足联规定守门员持球时间不得超过6s;国际足联正在酝酿为电视广告而实施4节制和暂停制的方案等[7]。暂不论这些变化的性质是进步或是倒退,但这种变化的事实却不随我们意志的转变而存在着,并呈不断延续之势。笔者认为,商业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得以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为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支持,然而,现代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度商业化则将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向另一极端。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言:“源于电视、赞助和集资的收入已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独立。然而,在开发这些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是体育而不是商业利益在掌握体育自己的命运”。过度商业化不仅会使体育赛事有失公平,更会成为体育运动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黑哨”、“假球”、职业性腐败及兴奋剂等问题屡禁不止的间接诱因便是体育运动的过度商业化。

2.3 “物理体育”文化理念与金牌至上原则被无限扩大

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牛顿—笛卡尔科学体系的构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确立,西方世界对“科学”的作用逐渐强化,这也直接导致“物理体育”文化的形成。西方“物理体育”文化崇尚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总是给人强劲的竞争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动力——攻击性的宣泄,从正面上造就现代人的竞争意识。然而,“物理体育”文化理念的无限扩大也在无形中忽视对竞争中的人的道德教育,诱导人的生物本能和性格缺陷而逾越社会规范,易产生残忍和暴力倾向。在“物理体育”文化理念引导下,竞技体育比赛更容易让运动员付出生命代价。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少已有120名世界著名运动员死于服用兴奋剂;在过去80多年中,死于正式比赛的拳击手已达600多人,其中被当场打死的近300人,其余均在受伤后10天内死亡[3]。这些残酷争夺的镜头被现代媒体技术或原声重现或夸大其词,对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物理体育”文化理念中的宣泄功能被现代媒体无限扩大的同时,社会安定将面临着潜在的破坏。

对“物理体育”文化的无限放大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对“金牌至上”原则的极力推崇。在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乃至学校运动会中,“成王败寇”、“金牌至上”的观念始终贯穿于运动员、教练员、赞助商、部分政府官员乃至普通观众的心里。然而,由“物理体育”理念诱发的对“金牌至上”原则的极力推崇,其消极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运动员放弃学业、服用兴奋剂、打“假比赛”;教练员野蛮训练、将运动员视为“夺金创收”的工具;部分政府官员肆意支配纳税人的“血汗钱”,夺金积政绩;裁判员可以无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然而,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获得如此多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金牌后,其真正的意义体现在何处?这些金牌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激发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以上问题值得深思。

2.4 奥林匹克文化的中国式误读

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旨在创造一种使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体育运动必须和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8-9]。作为奥林匹克文化的载体,奥运会是当今世界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之一。萨马兰奇曾说过:奥运会已经远不是简单的体育场上的搏杀和竞赛,而是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

相对于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我国可能更愿意实践“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2 0世纪后半叶,我国凭借举国体制在“集中有限物力、财力办大事”上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使竞技体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竞技体育强国。竞技体育成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新向世界展现民族风貌的一个有效平台。竞技体育在奥运成绩光环照耀和“举国体制”的激励下,成绩飞速提升,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和意识形态在这种举国欢腾的气氛中,得以急速传播。

然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飞速进步导致国人对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热烈追捧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日渐远离媒体、学校和普通大众。此时,要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与价值困难重重,要振兴传统体育文化也一样举步维艰。事实上,由于国人对奥林匹克文化的片面误读,使得西方体育项目、制度和理念的“优越性”加剧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然而,“追求卓越”并非奥林匹克运动的唯一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更强调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不同文化展示的并非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文化个性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因此,发展各国富有特质和个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用于增强体质、教育青少年、丰富世界体育文化,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应用之义。

3 应持的文化态度

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又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要以文化的民族性为前提,文化的时代性是对文化传统性的发扬光大。

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看,我国现代体育制度、体育项目和体育理念的“西化”过程,正是西方体育文化的“高势位”向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低势位”流动规律的客观反映。即体育文化的世界性对其民族性的“渗透”或“扩张”,不管是逃避或是欣然接受,这种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客观地存在。

从文化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关系看,文化的时代性代表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在社会实践发展基础上人们当下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映。如随着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世界赛事及国际、国内大规模体育职业赛事的举行,许多新兴现代体育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爱好,即使是处于最富有原生态的民族农村地区,很多青少年儿童却对一些现代体育活动(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感兴趣。

然而,文化的世界性和时代性必须要立足于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否则这种文化要么不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要么是一个“无根”的文化,其生命力是不可持久的。基于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中面临的以上安全问题,以及文化是民族性、世界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统一体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应摈弃2种错误认识:文化封锁和全盘西化,树立3种文化态度:体育文化自觉、体育文化多元发展和体育文化整合。

3.1 体育文化自觉

面对我国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具备体育文化自觉意识,深刻领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化解、协调现代西方体育文化所面临的人文危机中,所发挥的独特的、富有巨大魅力的人文价值,不断发掘民族体育资源、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升中华体育文化的地位和形象。不仅让中国人知道,更让全世界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不但能够健体强身、维持民族的强壮与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体育这一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发扬民族的精神情趣,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身体训练价值。

应以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为动力,加快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制的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对外交流,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发展策略和精神价值,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科技含量,优化其多元发展思路。在具体实施上,应从基础教育入手,加快“民间传统体育进学校”的步伐,有效发掘、创新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导引术中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运动项目中的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子、放风筝、打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满族的冰嬉、雪地走、珍珠球、赛威呼、马球,回族的木球、打铆球、打梭儿、墙球,壮族的抢花炮、打扁担、特朗、跳斑鸠、打手毽等,朝鲜族的跳板、顶罐走、摔跤等,藏族的赛牦牛、赛马、古朵等,傣族的跳竹竿、脚鼓对踢、傣拳等,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切里西、打嘎儿等,彝族的皮风子、鸡毛球等,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蒙古族的打布鲁等,土家族的摆手、毛古斯[10]。使民间传统体育与田径、球类运动等这些“传统”的学校体育内容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青少年一代中,通过其亲身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巨大魅力,重新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使得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防止文化安全问题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3.2 体育文化多元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尽管产生于西方文明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核心部分的奥运会中所包含的运动项目也并非全部由西方人所发明。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包含体能文化,现代体育运动大都来自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或游戏,除了像跑步、投掷、射箭、标枪、角力等这些共性的发明,大部分是各民族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的运动项目[11]。

由此应该承认: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是在多元并存和相互借鉴、吸收中发展壮大的。面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发掘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积淀,传播民族特有体育文化成果,使世界体育文化更加多元化,不仅是每个民族对于全球文化繁荣应尽的义务,更是每个民族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发展本身着眼,推广民族体育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近代西方体育的飞速发展辩证地说明,中国体育要发展,必须走“走出去、引进来”的多元发展道路。积极鼓励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国际性体育活动相结合,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转型,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明确的规则和组织形式,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民主传统,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重铸,使之符合现代的民主性,从而实现双方在“一体多元”思想指导下相互学习、借鉴和良性发展。

3.3 体育文化整合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机制,中国体育文化应在体育全球化的语境中保持积极对话的立场,主动、积极地投入世界多元优秀体育文化的对话和整合中。通过文化对话、交流、冲突、整合,实现自身与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12]。

(1)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环境的同时,批判西方一元体育文化观的错误逻辑。在世界体育文化转型的语境中,应承认各国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解读人类文化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使中国传统体育在融合人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重新确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正面形象。按照体育文化相互适应和交流的规律,对体育文化要素作有机排列组合,避免西方一元体育文化观成为世界甚至我国国民的“集体无意识”价值观。

(2)吸取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修复传统体育文化的裂痕。法国学者法朗索瓦·于连认为:要全面认识自己,必须离开封闭的自我,从外在的不同角度来考察[1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普适价值的精华部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个性的脊梁,因此,在体育全球化语境中要向世界积极传播、辐射这些精华。对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劣性品质”坚决摒弃,以改变民族传统体育缺乏自然实证科学和民主传统的诟病,使其更具生活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要素。同时,对于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但对大众健身具有良好效果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整理、发掘,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链条得以延续。

(3)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成果。在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持“海纳百川”的心态,摆脱“东西之争”,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成果。对于异域体育文化,只要其符合时代精神,不管它是出身何处,都可以学习借鉴。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必须把所积累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知识、经验等转化为体育文化信息和符号,传给新生的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优化再生产。

4 结 语

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基于对我国体育文化面临安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被历史和当前体育文化安全问题所束缚,更不应因此而萎缩不前。应在承认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先进性和其对我国体育文化深刻影响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保护、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在外显的肢体动作下蕴含的民族特点、意识、情感、文化价值、精神理念等优秀“精神内核”。在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多元发展的大格局中准确定位,以中国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为基础,以中国文化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为保障,切实维护我国体育物质基础、体育制度与组织、体育生活方式与习俗、体育精神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安全状态。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8(1).

[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1).

[3]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2.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4.

[6]张基振,虞重干,邹志敏.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94-96.

[7]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

[8]钱铭怡.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王祖爵.奥林匹克文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27.

[12]宋亨国,周爱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2):23.

[13]法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M].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Thinking on the Security of China's Sports Culture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HI Yuhu
(School of PE and Coach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i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sports culture security.China faces the following sports and cultural safety problems:the sports events become overall Westernization and the shrinking of traditional sport events;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material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subject to Western economic interests is growing;“physical sports”culture concept and“gold medal first”principle are unlimited enlarged;sports cultural core-sports values is alienated;Olympic culture is misunderstand in China.We should adopt the proposed cultural attitudes:spor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sports cultural pluralism;sports cultural integration.

China;security of national culture;sports cultural safety

G 80-05

A

1005-0000(2013)01-075-04

2012-12-05;

2012-12-21;录用日期:2012-12-22

石玉虎(1965-),男,安徽蚌埠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传统体育
体育运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