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威势的训练
2013-12-06翁心诚
文/翁心诚
太极拳威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般而言,有威势则有气势、有刚劲,拳效就好;无威势则疲软、散淡,效果也就很差。
有人认为太极拳以柔克刚,强调松静、松沉,似乎软绵绵、松垮垮就是示柔示弱,这其实是误会与曲解。以柔克刚必须柔里寓刚、松静松沉,必须绵里藏针,故威势蓄于静松,气势藏于气运,威力寓于整合。习练太极拳者要始终关注拳架的威势,无论开合动静,也无论进退往复,只有打出威势,才能体现太极拳的规律,落实太极拳的规则,享受到太极拳的效应。一旦威势形成,拳者外表看来柔弱,实则有不可阻挡的威猛与刚强,一蹬似乎可蹬倒泰山,一拳似乎可打穿墙壁,如果演练太极剑则一刺穿铁壁、一劈破坚石,动手动脚发力如狼行虎步,不动手脚亦如鹰蹲山崖,有威猛之雄风。
太极拳威势分为有为与无为两大体系,现从有为体系角度,谈谈太极拳威势的训练法要。
一、只有蓄势才有威势,反之不蓄则不威
“蓄”指积蓄。太极拳蓄势的前提是松沉、松空、松灵。一个“松”字含多少奥妙。松不是空洞与空泛,松是五脏六腑、皮肉骨筋的一种调整后的和谐、稳定、协调。松也不是孤立无依,松的对立面是紧,紧是松根,静为躁君。所谓“形松意充”(庞鹤鸣语),“意紧形松”(王芗斋语),只有真正松下了,才能做到“一分松一分功,十分松十分功”(李和生语)。蓄势的训练方法主要是“进七阻三,退七挡三”(详见《中华武术》2012.5《进七阻三》)。
二、养气才有气势
养气是养“浩然之气”(孟子语)。“浩然之气”即天地之气,天人合一之气。养气的前提是拳者心胸豁达、开朗博大,不要小肚鸡肠、胸怀狭窄。如果目光短浅、患得患失,是很难“养吾浩然之气”的。其主要训练方法是将吐纳呼吸的窍要与太极动作结合,侧重点在培养灵气。以个人的体悟为据,参鉴各派太极名家的著作,笔者认为“合吸提——开呼润”相结合的方法较为佳妙。即动作开松会阴——呼气——鼓腹——咽润口水而下,动作合——吸气——敛下腹——提肛——润蓄口水于口腔(初训时可以几蓄一咽润),如此循环往复。(请参看笔者刍议《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4期《“三气”太极与触碰原理》与第7期《内气游走序列》)。
三、整合才有威力
所谓整合,指将“外三合”、“内三合”没有区别地整体性结合起来,形成身心轻灵、周身一致。身心轻灵要达到“手出足移己不知”(魏树人语),周身一致要达到“一动没有不动,一静没有不静”。其整合威力的主要训练要则是刚柔相济、虚实转换,方法是训练脚下功夫,即“处处总此一虚实”,真切体悟祝大彤先生所言“用加法一实实到底,用减法一虚虚到无”。李雅轩大师提出练脚下沉踩之劲的精辟之论,王壮弘先生提出水性太极依靠地心引力打出沉重感、飘浮感,都是这些理论的升华。只要认真体会几位先贤所言并落实于拳架,则太极拳威势定可形成。
既蓄势,又养气,且整合,太极拳威势则水到渠成。太极拳威势形成后,须注意体用结合。威势是“体”,养生与技击是“用”。太极拳威势用于技击则劲力如龙卷风起,如水转漩涡,如螺丝旋进势不可挡。当然太极拳威势用于技击时还要有技击的技艺训练,如引发化打、螺旋缠丝、引进落空、敷盖对吞、四两拨千斤等,此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