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上海生态体育发展

2013-12-06刘东宁

体育科研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环境

张 莹,刘东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 414美元[1]。人民的体育多元化需求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达到峰值;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必然要求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要与之相匹配;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越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也会对体育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催生新的体育发展方向——生态体育。对生态体育进行相关理论的初步探讨,分析上海生态体育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的思路,旨在为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1 生态体育的理论探讨

1.1 生态体育的形态、核心及建设环节

生态体育既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体育不像其他建设那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但却是可以融入到体育经济建设、体育政治建设、体育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体育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不过度消耗土地的基础上,提高体育品质;生态体育的建设大致可归为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生态体育建设、生态体育经营和生态体育产业4个环节。

1.2 生态体育的创新驱动力

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态文明的要求、城市发展的诉求是生态体育的创新驱动力。

1.2.1 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体育需求层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从最初的强身健体逐渐在体育的活动空间、形式及体育环境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集约化地发展生态体育。比如,在不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自然体育运动以及环境友好型体育运动等。

1.2.3 生态体育肩负着满足城市诉求中其他要素不能取代的功能

生态体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文明的需求,也可兼顾体育文化传播的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同时生态体育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着力点。

1.3 生态体育的特点

生态体育有6个特点,分别是自然性、环保性、开放性、时尚性、健身性、系统性。

健身性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属性,生态体育也不例外,只是与其他体育形式比,生态体育更加节约资源,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自然性是生态体育的主要形态特征,生态体育把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物质基础,并依托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从自然性角度看,生态体育可以分为亲水体育、亲绿体育、亲空体育、亲土体育等不同的主题体育活动。亲近自然也是生态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形式的最大特点之一。

环保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这种资源属于广义的资源。生态体育利用城市既有的山、水、绿地及土地等自然资源、可再次开发的废旧资源(如闲置厂矿、“边角料”等资源)、可为体育所用的既有人工资源(如公园、广场),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建设或改造成满足都市人们亲近自然、同时能强身健体的体育环境;其次,体现为具有环保教育意义。人们在清山绿水中锻炼的同时,体会到大好河山的美好,不自觉中增强了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无形中培养了珍惜具有良好生态性的健身环境的意识。

时尚性主要体现在体育生活品质方面。时尚体育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更高层次体育需求的表现。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从以前的强身健体的功效逐渐向时尚性、趣味性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

开放性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人们体育活动的空间从室内封闭的环境逐渐转向户外甚至野外的室外开放环境;第二,打破围墙,开放大门。体育活动从仅限于围墙内转为围墙外。如学校体育、具有良好体育资源的其他单位、城市其他公共资源如绿地等开放资源,达成共享;第三,打破壁垒。生态体育是需要诸如园林、环境等众多部门相互合作才能达成最初的美好结果,因此必须要有开放型的机制做支撑。

系统性是指生态体育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内容众多,牵涉面也广。它是一种发展方式,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涉及到包括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生态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建设、管理方式、生态体育产业的形成与推进等一系列的要素。因此,生态体育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系统观来统筹安排生态体育的工作。

1.4 生态体育的载体

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必然要依附于一定的环境载体,可以称为“体育环境”,而生态体育对于所必须依附的环境则有更高的要求。生态,简而言之,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及发展的状态[2],体育是人类的行为之一。因此生态体育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体育活动时所创造和改善的环境,并能惠会我们的子孙。这符合生态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从生态体育核心的角度来看,生态体育环境的范畴已不是狭义的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其他所有可以多次利用的、可改造的、甚至是废弃的人工环境。

2 生态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设施发展水平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

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体育产品较为单一,还无法满足儿童、妇女、残疾人等人群的需求,层次不明确,同时也无法满足大众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体育功能区划不清,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导致部分资源的过分重叠和利用率不高。

2.2 粗放式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资源困境

《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3]中提及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6 m2[3],这在全国已经达到先进水平,量上继续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

2.3 各部门各自为政,壁垒分割存在,不利于生态体育的实现

由于生态体育的开放性特点,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才能实现。由于资源的归属权不同,则会导致生态体育建设过程中责权利的划分不明确。同时,由于各部门沟通存在壁垒,在进行专项规划时很难将生态体育作为规划要素进行考虑,为今后生态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及配置等一些环节留下难以推进的隐患。

2.4 体育资源共享程度低、功能单一,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学校体育使用时间的集中性、单位体育设施资源使用的低强度性,致使大量资源闲置。但由于受到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这部分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低[4]。上海体育场馆存在数量庞大、市内分布不均且与闲置并存的不平衡状况,且功能单一,体育场馆开放、开发力度不够。另外,近年来体育场馆的建设一味追求“新、奇、大”的体育场馆,设计之初为体育精英的展示量身定制,高额的运转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使其负担过重,造成资源浪费。

2.5 与人工体育环境相比,生态体育环境的资源匮乏

上海市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大对人工体育设施的投入。到2003年社区健身苑全市已有7 000多个健身苑点。从2004年到2011年底,上海已经基本完成的社区公共运动场地、利用小区以及社区周边等地域建设的多功能运动场。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将要完成300个百姓健身步道和100个室内百姓健身房,为郊区建起50个游泳池,以此满足更多市民的运动需求[5]。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人们重返自然的渴望日趋强烈,多元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而生态体育环境则显得较为单薄。如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这种民众体育需求,让民众在都市中在欣赏城市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做到强身健体,这是十八大对体育事业提出的新挑战。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生态体育发展路径

生态体育发展可从5个层面来推进:观念层面、规划层面、建设层面、管理层面和制度层面。

3.1 观念层面

要用生态体育的发展理念[6],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从追求体育发展的量到追求质的发展,从追求人均体育占地面积到追求体育环境的改善,从追求传统项目的普及到追求新兴项目的推广,生态体育观必须要贯穿于以上所有过程中,且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才能达成。

3.2 规划层面

将生态体育切实作为城市规划的要素。“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体育规划时要注意区分各个区域的生态资源,科学地规划体育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层次,使之配置合理,风格多样,优势互补,档次协调,准确定位,做好主题功能区布局的划分,功能互补,循序渐进的系统推进。同时,生态体育的发展要和城市资源的变化相匹配,遵循生态发展观、重视与自然的拟合度,建设自然化、区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生态体育环境。

3.3 建设层面

体育设施的建设要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原则,控制土地开放强度、利用城市已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化体育的空间开发格局。

3.4 管理层面

采用先进的管理和宣传手段,如网络信息资源等,做到查询迅速,调用便捷。生态建设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心设计,务求实用,降低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3.5 制度层面

第一,建立体育设施生态建设机制,与各部门共同建设“生态型”的合作机制,要素、资源与服务在一定程度内可以跨区域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处理好投资与回报、管理与权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建立灵活多样、公平合理的共享机制。“开放型”的合作机制的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分割、部门垄断的局面。第二,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公共选择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在公私之间形成竞争,从而使公众有选择的机会。让体育资源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市场化的配置,由体育消费主体来判断体育资源在哪类组织中的配置更有效已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未来一大趋势。

4 结语

生态体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践,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要求,是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满足城市发展诉求和人民体育需求的重要手段。作为国际都市的上海,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切实促进体育事业的转型,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对接自然、节约能源,最终实现草木苍翠、虫鸣鸟啼、水木清华、鸢飞鱼跃、人水至和、欢声笑语的生态体育环境。

[1]黎青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N].杭州日报,2011-12-12.

[2]达良俊.生态型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N].解放日报,2012.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M].2011.

[4]李建国.“十二五”规划期的上海体育与服务型城市建设[J].体育科研, 201,32(2).

[5]李伟听.“错时利用体育场馆”或可缓解资源不足矛盾[EB].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8/26/8691075_0.shtml.2011.

[6]陈玉忠.建设体育生态城市,实现上海体育“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体育科研, 2011,32(2).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