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管理探析
2013-12-05李秋章
李秋章
【摘 要】公路路基通常承载着整个公路使用的持久性和坚固性,而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有许多因素,最为重要的便是公路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完善意味着公路整体的稳定。本文就各自路基的排水特点和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地面排水;地下排水;施工技术;路基排水
0.引言
影响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以及强度的直接原因是公路路基排水系统的完善,地面水与地下水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路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我们要更加严谨认真,尽可能建造完善的排水系统,要在保证其质量的同时施工技术也有多方面要求,边沟应设置在填土高度小于沟深度的填土地段,截水沟设置应遵循不影响边坡稳定的原则。按照规定,排水沟线要保持平顺。
1.施工前准备时期
在路基施工前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全面调查,看排水系统是否完善,收集以往资料,将资料内容与实践调查结果相结合整理出最符合当地路面的方案,还要做好整体严密部署,保证每个环节都设有专业人员,将所需器械,所用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这样便可有效、快速对道路进行施工。
实地调查,制定合理方案。
在施工前对即将施工路段进行实地考察,看当地路面现有状况,了解公路路线;检查当地土质金属含量以及塑胶含量,根据检验结果在不同土质应制定出适合各类土质的方案,在制定出详尽的方案可在有序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完成路基的排水系统;总结出实际日常的工作量合理化安排工程以及个人的工做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到施工时会发生的突发事件例如大雨、器械材料的缺失以及人员的减少,要在规划中做出体现,这样可使工程施工达到最优化。
2.路基排水的设置
(1)路基遭受水毁的水源有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先熟悉施工地点常遭受何种水源,综合理论,因势利导,做出全方位的设计方案。由于路基位于不同地点,每个城市季节变化的特点,道路积水的特点以及植物的种植情况相差迥异,要在施工前做出非常深入及全面的调查,根据结果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当地道路优势做出排水设计方案,实现花费最小效果最好的目标。
(2)虽然路基水量过大会造成道路的损害,但可以将多余积水通过合理的流通方式对农家作物进行灌溉,但严禁将地下排水直接连入农田,这样会造成农田作物的生长,可将积水统一汇集使其流入河流,也可通过管道流通利于灌溉农田,这样即解决路基积水问题还可以解决农田干旱一举两得。
(3)社会正在迈向现代化,道路与日俱增,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情况下更应合理安排统筹,对于路基排水系统的材料方面应就地取材,以最合理的经济创造出最安全稳定也最实用的路基。
(4)对于不同地带要采用不同方案,在山区设计路基排水系统时要注意防止水土大量流失,要采用分散排水的方法,降低水流的速度,要保持水土的完整。在安装各种排水设施后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可根据每个地区经济情况以及道路实用情况等具体道路表现不断完善路基排水系统。
3.地面排水设施
边沟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梯形边沟的内侧边坡坡度一般为1:l~1:1.5,外侧边坡坡度与路堑边坡相同。当边沟外设碎落台时,外侧边坡坡度同内侧边坡。边沟设计深度一般为0.4m,雨水较多的地区应深些,干旱地区也可采用0.3m。在平曲线处应根据横断面的超高适当调整边沟深度,以保证排水通畅。
3.1截水沟
截水沟的断面形成一般为梯形,在地面横坡较陡时,也可做成石砌矩形。截水沟底宽和沟深一般不小于0.5m,土质截水沟的边坡坡度为1:l~1:1.5。
3.2排水沟
排水沟的具体位置与地形有关,线形要求平顺,尽可能采用直线形;转弯处宜做成弧线形,半径不宜小于l0m。排水沟的断面和纵坡要求同截水沟。排水沟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过500m。
3.3跌水和急流槽
在路基排水设计中还可用单级或是多级跌水或急流槽连接的方式,此法多用于陡坡或是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的槽底的沟槽。跌水和急流槽可由混凝土或是浆砌片筑成,其特点是台阶高度可根据不同地域、地质等先天条件所决定,这就意味着它的局限性,但其优点是台阶高度可根据不同地点需要进行调整,但原则是其长度与宽度的比例要与原有路段的坡度相匹配。
急流槽的纵坡坡度不宜超过1:1.5,同时应与天然地面坡度相配合。当急流槽较长时,槽底可采用不同的纵坡,一般是上段较陡,向下逐渐放缓。当急流槽很长时,应分段砌筑,每段不宜超过l0m,接头用防水材料填塞密实,严防漏水。
4.地下排水设施
地下排水与地面排水对于路基的危害都是极大的,对于从地下排除地下水的措施与地面排水不同,最应先考虑到天气与季节的影响。不论在雨季或是旱季施工时都要考虑到当道路遭遇雨季侵袭时,路面积水会迅速增涨,排水设施的安排要考虑其深度要充足可以在雨量增加后以最快速度排除地下水。
4.1暗沟
暗沟采用透水性大的粗粒石料筑成。因排水量有限,暗沟不宜太长。暗沟的宽度一般为0.5~0.8m,高度应根据地下水的情况定,一般为宽度的2.5倍。暗沟施工时,沟底宜埋入不透水层内。暗沟的顶部设封闭层,以防止地下水和泥土进人。封闭层采用双层反铺草皮,即草根向上铺;封闭层以上用粘土夯实。暗沟的纵坡坡度应不小于1%,通常采用5%以利水排出。暗沟的出水口应长些,以确保水流排出路基以外。
4.2混合渗沟
4.2.1洞式渗沟
洞式渗沟的出水口处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设置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0.2m,在寒冷地区不宜小于0.5m。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
4.2.2渗井
渗井直径一般采用0.5~0.6m。内填充材料按层次在下层透水范围内填碎石或卵石,上层不透水范围内填砂或砾石。填充材料应采用筛洗过的不同粒径的材料,填料层次应分明,不得粗细材料混杂填塞。井壁和填充材料间应设反滤层,井顶设封闭层。
5.路基排水系统设施注意事项
路基排水设施的施工前要仔细完善设计方案,施工前施工人员详细阅读设计图纸,根据当时所处地点灵活更改,要准确完成设计中位置与尺寸的设计。
(1)在施工前期,调查好当地原有的排水设施,尽最大能力运用其功能,在新挖路基时两侧要设有临时排水购并将其降至潜水位,必须与可永久性排水的设备一同连接。
(2)在不改变原有路基排水的设计时,如果因施工中不断挖掘、填充路基而对局部的排水效果造成影响或是以后不能按照原有设计进行时,因地制宜,施工时可轻微的调整,做出适合该路段的排水出口的设置,要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这样的改变要保证可使排水工作更加严谨、完整的进行。
(3)注意在完成排水管道设置后要保证个排水管道的衔接是否紧密,水流在此经过是否通畅,更要注意控制水流入口与出口的高度标准,挖边沟时要考虑全面结合现场路面材料以及结构的特点与其边缘的排水系统进行连接。
(4)对于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不需让其如何让美观,最主要是耐用性以及安全稳定性,设计要做到安全、全面、简便、施工快速、经济合理等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看,设计同一种排水系统设施可采用标准化结构的形式。
6.结语
通过本文所述,公路路基决定着所造公路的稳定性,造成路基或是公路表面损毁的原因有很多,但水毁是决定性因素。我们更要重视水毁的治理与预防,施工应做到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将损失降到最低,公路施工初期要做好严格的规划,必须组织好施工,安排专业人员在地面或是地下做好路基排水系统的设置,这样才能全面完善公路施工的稳定性,这样才能降低水毁现象的出现,将水毁对公路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从而将加强路基的稳固性与强度。
【参考文献】
[1]韦乐铭等.论述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及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1).
[2]刘勇.浅析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