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12-05向巧等
向巧等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基于党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角提出了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这对培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传统文化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思想观念既体现了时代性和传承性,同时体现了现实性和创新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身为民族希望与未来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自然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硬伤。
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能够始终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永恒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取向,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遗产。从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为祸福避趋之”等等,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必须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军,他们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责任感教育,也是一个德育修养问题,它要求大学生时时督促自我,加强修为,健全人格,提升品质,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作为国家宝贵的战略人才资源,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中坚分子。形成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体现,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有为青年,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能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重视并合理利用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与与谐理念,让和谐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深入到大学生心目当中,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
2.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传统文化教育的软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或理工科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从来都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不像技能教育、专业教育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一些高校对其重视力度远远不及那些能给他们带来丰厚效益的学科。资金上投入少,政策上不给于倾斜,教学资源分配少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根本无法展开。在功利思潮侵淫下的部分高校,非但不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甚至还取消了与其相关的课程,比如中文课、思想政治课、美学课等。由于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在组织开展学生活动时的导向也存在严重偏颇。不管是团委、学生会还是班级组织开展的活动,极少宣扬传统文化精神,大部分都是结合专业课程或时事热点开展主题活动。举办这些活动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就导致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不到应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就连在第二课堂也汲取不到相关信息。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高校应有的重视这一现状若不及时扭转,可能带来育人失败的恶果。
2.2传统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不过关
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精髓要领不是一两天就能习得,光靠上课前的简单备课或者突击学习根本无法领会要旨,老师都一知半解如何要求学生心领神会。目前,教授传统文化课的大都是中青年老师,由于缺乏知识的沉淀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他们在教这门课程时非常吃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还是端正了教育态度的老师,那些仅仅为了完成工作量敷衍了事的老师更是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教育工作者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是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谋生技能,殊不知技能容易教会,与社会相适应的正确道德价值判断则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培养。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作用不需赘述,教育工作者若不加以重视,不注重培训,将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课程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2.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定位不全面
中国传统文化良莠兼备,传授给大学生应全面客观,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整体性认识,学生才能辨别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摒弃。传统教学中,一提到传统文化教育就必然联系到爱国教育;一谈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联想到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这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但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绝非爱国精神这一项就能包含全部内涵外延,还有微观视域下的个体人格理想;优良的传统美德之间更应彰显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太局限,极易导致学生价值迷失,判断不明,反而起到更糟糕的负面影响。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忽略了历史基础,没能充分发挥时代作用。我国的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更无从谈起;没有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无法浸润出强烈的集体主义;没有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就无法树立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2.4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多是从课堂教学出发,按照课本教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至多举办几个讲座或者报告会教条式的宣讲传统文化。学生刚开始也许抱着极大兴趣,但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轰炸之下,时间一长就易感乏味,甚至抵触。其实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教育者只要肯下一番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课堂里走出去,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参观,走访、旅游、观影等形式从直观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和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教学就不重要了,第一课堂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摒弃单一落后的传统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是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吸引力、提高实效性的有力途径。
3.基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多数高校,尤其理工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可有可无,很少纳入到教学计划,至多作为选修课给感兴趣的或者为修学分的同学开设,课程设置少,结构单一,学时也不足,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鉴于此,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育人育德的高度,大力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成必须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增设内容丰富,结构灵活的选修课作为有益补充;最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术报告等,将传统文化直观的、形象的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科学系统地了解。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从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少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受过传统文化系统培训的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组织者,其教学水平、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受教育程度。常言道,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讲授传统文化,如果连老师都没有好好研习过《论语》、《孟子》,对四大名著都一知半解,如何寄希望于他们教好学生这门课。要想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打通文史哲,打下扎实的人文修养和基础。近年来爆红的“百家讲坛”正是由于主讲嘉宾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才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搞好这支队伍建设,除了自身要经常“充电”,学校还应不定期地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们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3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爱国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国家意识、忧患意识、文化认同以及爱国热忱。其次,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形成真善美的完善人格。相对于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是从微观上寻求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真理、创造价值是人的本性,让学生获得向善的情感需求,领悟至真的强大力量,感受超功利的审美境界,是高等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法宝。最后,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道屏障,阻挡时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它更多的是过滤器,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
3.4探索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高效科学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兴趣与其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视屏、音频等多媒体应用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还可以借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演讲辩论赛等形式深刻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再有可以成立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汇集相关热爱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同学对传统文化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学习交流和宣传推广。总之,教育工作中要多多思考改革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途径,尽可能的将大学生吸引到传统文化上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