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13-12-05王丽娟
王丽娟
【摘 要】当前工业、城市用水量大,致使农业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普遍存在,大部分农业灌溉依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了,不能被农作物利用。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溉方式老式陈旧,水资源浪费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施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管理与相应政策,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1.自然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处于松辽平原腹地、属于北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由于大风天气多,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且集中,形成了春旱夏涝的自然规律。
2.农业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全国主要粮食高产区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耕地面积1887 km2,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粮及其他杂粮农作物,粮食产量在20亿kg左右,其中玉米产量17亿kg,占总产量的85.7%。由于雨量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旱灾,特别是春旱,影响了经济作物主要是大棚蔬菜的产量。
农业用地面积虽然较多,但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规划及实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究其根源,一方面农业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比重已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5。因此,大面积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将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的话,其灌溉面积可是现在的1.5-2倍。因此,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水少了仍可增加灌溉面积,且可节省水资源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3.节水农业技术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从水源引水、包括降水利用,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4个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包括输水建筑物改造配套,防止跑、冒、滴、漏;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膜下灌以及传统的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坐水点种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用水管理节水包括制定不同作物科学的灌溉制度,健全节水政策法规。
4.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措施与管理、政策
4.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县2009年灌溉用水量6488.56万立方米,占全县总用水量的51%,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县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县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县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求,喷灌已在我县的金山乡、泉眼岭乡、小城子镇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应用在粮食作物上。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县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了降低灌溉用水在输水过程中的损失,采用工程措施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是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即灌溉农业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在旱地农业中如何增加土壤蓄水供水或补充少量供水,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其有效途径:一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和流失,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储水量;二是增强作物对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利用;三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量/蒸腾量/耗水量(ET)/供水量(降水、灌溉水)的比率。
当前,采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根据旱农地区的降水和干旱发生特点及农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调整作物布局,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选择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和品种,可根据抗旱性指标、耗水系数、蒸腾效率和水分胁迫指数等综合指标,从目前大量而丰富的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具有御旱性、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进行推广。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及采用各种保水保土措施,蓄保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覆盖栽培保墒、增温、节水防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促使作物早熟和增产。应用化学物质和调控技术提高抗旱播种的出苗率,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4.2节水农业的管理与政策
(1)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我县节水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节水农业的管理: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性,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健全有关节水的配套政策法规,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四要总结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教训,认真掌握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为此需要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采用高效的节水农业管理技术,包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管理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集成化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制定支持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长远发展规划。
(2)实行差别水费制度,调动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而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对所有的用水户都要实行按量收费、采用计划供水和对超额用水进行惩罚的差别收费制度。目前我县农用水费太低,没有按照商品价值的规律,依据水的实际价值收费,节水对农民来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因而造成发展节水农业国家非常重视,但农民群众积极性却不高。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和法规管理的轨道,逐步实行按水的成本征收水费,并采用水费累进制,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费。鼓励修建节水农业工程,可根据其节水效果的高低程度,给予不同数额的投资补助,以激励发展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对灌溉管理机构,也要制定鼓励节水的政策,如事业费和管理水平挂钩,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予以经济处罚等。
(3)强化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节水农业是一个多科学、多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国家、地方和个人三者的积极性,有关的各部门要打破门户之见,通力合作。要通过各种媒介,开展宣传活动,树立水资源和水危机的意识,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错误观念进行更新。要树立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存资源意识,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