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2013-12-05陆建平
文/陆建平
“办得好的报纸、期刊、广播以及各类新闻媒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编辑团队。”[1]编辑的素养对出版物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编辑必备的各种素养之中,审稿和改稿能力又被认为是最至关重要的。文字编辑应该比作者更擅长写作,虽然他们的努力常常不被读者发现,有时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意识不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编辑的妙笔生花使得“原本冗长枯燥的稿子变得简洁而有意思”。[2]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学术期刊承担着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有学术期刊近7000种,其中科技期刊4700余种,大学学报近2000种。这些期刊在传播文化理念和科学思想、推动学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它们是在中国出版走出去国家行动中取得卓越成果的群体之一。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的缘故,为吸引全球同行的注意力、参与国际间的竞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文版学术期刊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文学术期刊在刊登论文的同时刊载论文的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并将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作为征稿要求之一。不仅如此,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期刊和论文被国际知名权威检索机构检索。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内地共有156种期刊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1种进入A&HCI(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前三分之一的有11种,进入总被引数前三分之一的14种;[3]被EI(工程索引)收录的期刊(英文摘要)达到245种。由此可见,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术期刊编辑的英语写作和改稿能力受到广泛关注。那么,我国的学术期刊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合格或者专业的英文编辑人才?这些编辑的英语能力是否已经达到对学术写作进行审稿、改稿和润色稿件的水平?本文拟通过报道一份对我国559家学术期刊620位英文编辑的英语语言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情况的调查,同时披露新闻出版总署在2007年、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4年内分别组织的4次有关学术期刊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的检查结果,分析我国内地学术期刊英文编辑的专业素质现状,并就其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思路与建议。
一、我国内地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英语语言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情况调查
调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有关课题组组织进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予以大力配合与支持。该调研历时5年,信息来自两家单位在2008~2012年间合作举办的8届编辑业务培训班中学员填写的相关资料以及培训班期间师生互动的随机访谈。调查涉及的人员是供职于中国内地559家学术期刊的620位从事英文编辑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内容主要体现他们相关英语语言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方面的情况,如年龄、学历、研究方向等。第二部分的调研由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有关课题组独立完成。这一部分的调研以随机访谈的形式进行,受访者为来自全国128家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辑代表。访谈主要涉及受访者所在单位英语编辑的人员规模、年龄结构、学历背景和专业方向等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调查中,共有610位编辑提供了自己的年龄信息,有10位未提供。在提供信息的人员中,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2位、40年代的4位、50年代的20位、60年代的186位、70年代的215位、80年代的182位以及90年代的1位(见图1)。
图1 620位编辑的年龄构成
受调查的620位编辑均受过高等教育,其中,246位拥有学士学历,299位拥有硕士学历,75位拥有博士学历(见图2)。其中18位编辑的学历系在海外获得。另外,这些编辑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大多数编辑毕业于与其供职的期刊所在领域相关联的专业,有56位编辑称自己本科或研究生阶段主修的是英语或多数课程与英语相关的国际贸易和外国文学等,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为高校教师,兼职承担学刊或学报的英文编辑。
第二部分的调研结果如下:128家受访期刊平均有英语编辑2名,全英文版的期刊或学报一般有3名或以上的专职英文编辑;只刊登英文标题和摘要的期刊通常不设专职英文编辑岗位,有关英语的编辑工作由单位里英语比较好的中文编辑来完成,或聘请高校的英语教师来校稿。高校英语教师基本上为英语专业毕业,绝大多数具有硕士或以上的学历,一般都有短期海外学习的经历,其中有很小一部分在海外获得学历或学位。由于专业知识结构与学术期刊主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编校人员很少被自然科学学科的学报和学刊雇用,多服务于哲学社科或人文学科的刊物。
图2 620位编辑的学历构成比例
二、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检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国内(不包括台港澳)期刊英文语言与编校质量的情况,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先后4次组织了相关检查。前三次检查由总署新闻报刊司主管,后一次检查的主管部门是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两家单位均以课题的形式委托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具体实施检查工作。2007年与2010年的检查对象是英文版的学术期刊,2009年和2011年检查的是中文学术期刊中论文的英文题目和摘要。课题组采用了不同的三个标准:2007年与2010年的合格线为万分之五,2008年的合格线为万分之十一,2011年的合格线为万分之三。为便于比较,本文将合格标准统一换算成为万分之五,检查的结果显示,2007年160种期刊(英文版)受检,其中,48种合格,合格率30%;2008年100种期刊(英文摘要)受检,15种合格,合格率15%;2010年26种期刊(英文版)受检,12种合格,合格率46.2%;2011年50种期刊(英文摘要)受检,10种合格,合格率20%。相比之下,学术期刊英文版的英文质量比中文版英文摘要的质量要好,平均合格比例为 38.1%和13.5%。对同类期刊的质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英文版的质量上升了16.2个百分点,英文题目与摘要的质量上升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学术期刊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之中,并呈现出良性上升的态势。
研究发现,我国学术期刊英文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编辑或校对等技术性问题,而是关乎语法、结构、词语搭配、用词等反映作者和编校人员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缺失形成差错。历次检查发现的错失类型与数量统计显示,2007年反映基本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缺失的差错占总错失量的80%、2008年占76.31%、2010年占79%,2011年,同类差错占差错总量的比例是75.14%,虽略有下降,但情况尚无本质的改变(见图3)。
图3 2007年至2011年检查发现之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缺失的差错趋势
三、 对我国学术期刊英语编辑力量过弱的原因探讨
新闻出版总署近4年相关检查的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发人深省:我国有许多学者尚不具备使用英语就学术观点、理念、方法、发现等进行阐述和交流的能力;同时,我国目前在职的学术期刊英文编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英语还未达到能够判断对错的能力,更谈不上为作者改错润稿、提高文章质量的水平。
那么,我国学术期刊英语语言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原因究竟何在?
学界的反应出自不同的角度:有学者从作者治学不严、编辑责任心欠缺的角度痛心疾呼[4];有学者辩称,学术期刊普遍篇幅长、任务重,编辑为赶工期,难免疏忽。[5]
对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英语语言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学术期刊目前在职的英文编辑绝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的英语教师多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接受相关教育(图1)。回顾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这些岁月正是我们国家英语教育遭受严重波折的年代:1956年至1965年十年间,“苏联模式”导致英语教育严重缩减;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英语教育全面停滞。[6]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轨迹缺乏稳定性和一贯性,严重影响了英语教育的成效和传承。师资力量薄弱、基础不坚实,加之高校英语教学在理念及方法上普遍缺乏针对性,这应该是造成目前我国许多学者英语写作能力低下、部分期刊编辑英语能力欠缺的最直接的原因。
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三点也可能是导致我国学术期刊英语编辑力量过弱的原因所在:
第一,学术期刊的办刊动机与办刊条件不相匹配。虽然中国学术期刊的英文出版始于19世纪80年代,但我国自主编辑出版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50年才真正开始。后又因各种社会原因而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数量上才有所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科技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大力鼓励英文出版。于是,一些主办单位为抢占期刊资源,部分期刊为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在未设专职英文编辑的情况下,或不顾自身条件仓促创办英文版学术期刊,或在中文版学术期刊上增加附录论文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的要求,但在创刊或出刊过程中又不重视英语语言的编辑质量,对既出刊物也无成品质检环节和勘误措施。
第二,期刊编辑人才选拔的标准针对性不够。学术期刊的英文编辑必须是具备一定专业学科背景、擅长英文写作的综合型人才。多数学术期刊在选拔英文编辑时关注较多的是候选人的学科相关性,但对其英语能力的考量在角度上有所偏差,且力度不够。
第三,期刊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①对英语编辑的业务培训与定期考核不够。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大多数英语编辑的英语系在国内所学,其水平对编辑英文版学术期刊来说还存在很大困难,需要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指导与培训。但是,许多期刊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未给编辑创造相应的机会或提供应有的条件。②过于依赖外聘人员和网络。许多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版学术期刊聘用高校英语教师承担英文编辑的工作,这种方式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致使某些外聘人员不认真改稿,有的甚至玩忽职守,将有语言错误的稿子不做任何修改,原封不动交回期刊编辑部;有些编辑遇到困惑常求助于互联网,但未养成良好习惯对寻到的答案进行求证,使得不规范的英语频繁出现在学术论文之中。
四、改善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专业素质现状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办英文版学术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同时又在质量上加以监控。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快速提升。[7]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专业素质的现状,并时刻警示自己: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滚滚向前,在英语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的语境下,中国要实现科技、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国策,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理念、展示我国先进的科技成就,在基础上还障碍重重。
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学术期刊英语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推行英文编辑上岗资格考试制度,并将此列入审批、审查英文版学术期刊资质的刚性条件。
2.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的长效检查制度,在进行全国性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同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以敦促与学术期刊相关的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系统内、行业内以及期刊社内部的自查或互查。
3.期刊社应设置并执行严格的英文编辑聘用标准和考评制度,落实好传统的编辑三审三校制。同时,从爱惜人才、养护人才的角度出发,为编辑提供培训、进修、晋级等机会,激励编辑爱岗敬业。
4.编辑应加强自律,积极进取,自觉抵制浮躁之风的侵蚀,提高专业素养,遵守职业操守,努力扩大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化能力。
学术期刊是刊载学术信息和论述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内容反映一个国家对本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力,体现一个国家科研投入的产出绩效。学术期刊的质量不仅展示一个国家高端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也反映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治学精神及态度。在现今我国部分高端学者的英语写作能力仍有欠缺的情况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承担起提高学术期刊英语语言质量的责任。
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报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学术期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中国要实现文化走出去、科技走出去,必须出版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民愿意读、读得通、看得懂的期刊。学术期刊要长足发展,必须拥有合格的编辑人才。
[1]Bowles Dorothy A, Borden Diane L. Creative Thinking,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Co., LTD, 5,2009
[2]Bowles Dorothy A, Borden Diane L. Creative Thinking,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Co., LTD, 7,2009
[3]homson Reuters, 2012, Master journal list, 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2012-3-18
[4]潘珣祎,简庆闽.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错失析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26,(1):60
[5]Lu Jianping, Is editing the roadblock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011, 12,(6):503-506
[6]Lu Jianping,How far does China still need to go to internationalize her academic journal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Engineering), 2012,13,(8): 641-646
[7]朱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