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电影
——纪念邓小平逝世十六周年
2013-12-05解治秀
文/解治秀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电影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办公室原主任
今年的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六周年的纪念日。我深深地怀念他!
我作为一名电影史学工作者常常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档案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清楚地表明,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特别是电影事业尽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坎坎坷坷,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电影机构被关、撤、并,人员被遣散、下放,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辱使命,始终坚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开创了人民电影发展到社会主义电影新时代。而这一发展,也不由使我想起了邓小平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1955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猛河的黎明》。影片描写解放初期,一股残敌逃到猛河藏族地区,利用瓦日人和猛河人两个部落的不和,唆使猛河土司的大管家冒充瓦日人杀死猛河的头人,挑起猛河人和瓦日人的械斗。以陈少华为首的政府工作团和人民解放军应藏族同胞请求,进入猛河藏族地区,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争取了猛河土司协助政府消灭残敌,并配合解放军将潜伏的残敌一举全歼。
影片完成后送文化部电影局审查,电影局请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审看。他看后认为,影片涉及当时我党强调对西藏上层贵族团结的政策,不要急于宣传改革。影片中有镇压土司叛乱的主要情节,不宜上映。当时全国每年只能生产20余部故事片,要“枪毙”一部影片,各方面都十分紧张!于是,电影局的同志找到曾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播,想通过他请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贺龙审看。贺龙坚持要请曾任西南大区领导人,已经调北京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邓小平来看。邓小平审看后指出,影片是描写台湾国民党空降特务与川西北个别藏族土司勾结叛乱,杀害藏族同胞,我军应藏族同胞的要求镇压叛乱土司和敌特的故事,这是事实。影片可以在全国上映。至于担心拉萨上层误解或受刺激,拉萨暂缓放映就是了。邓小平还说,我们共产党人解放西藏,不仅是维护祖国统一,还要解放藏族受压迫的广大农奴同胞,就是要以实际行动逐渐扩大影响,使广大被压迫的农奴及早觉悟。当时,在座的贺龙、陈毅等都表示赞同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的真知灼见使影片获得了通过,也使广大的电影工作者受到了一次有关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此后不久,影片在全国放映。
电影《猛河的黎明》剧照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宣部第116期《文艺情况汇报》上和1964年6月27日在中宣部写出的《关于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上的两次针对文艺界不切实际的批语,被康生、江青所利用。1964年7月29日,康生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总结会上,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公开点名攻击影片《北国江南》、《逆风千里》和京剧《李慧娘》、《谢瑶环》为坏戏、坏电影。说:“电影方面的问题很多,不为社会主义服务,只为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服务。”紧接着,1964年12月,江青在中宣部召开的会议上,疯狂诬蔑《林家铺子》、《不夜城》、《兵临城下》、《红日》、《聂耳》、《革命家庭》、《大李、小李和老李》、《阿诗玛》、《舞台姐妹》等一大批影片为“毒草”,攻击这些影片有的是反动、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有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低级趣味,应公开批判。一时“左”的批判的恶浪滚滚而来,大有将中国电影彻底摧垮之势。就在这时,邓小平以一位伟大的无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洞察出康生、江青的罪恶用心。1965年3月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会议上,对文化战线上展开的错误批判提出了批评。他严肃地指出:“现在有人不敢写文章了,新华社每天只收到两篇稿子,戏台上只演兵,只演打仗的,电影哪有那么完善?这个不让演,那个不让演。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并指出“要赶快刹车”。但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意见未能生效。接下来,从1965年4月22日,中宣部发出了《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影片<林家铺子>和<不夜城>的通知》,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十年浩劫期间,中宣部不断地发文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各大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大量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所摄制的大批影片进行了批判。以至到1966年2月10日,林彪、江青互相勾结,由江青一手炮制出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中说:“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许多文化工作者,是受资产阶级教育培养起来的,在从事革命文化活动过程中,有些人经不起敌人的迫害叛变了,或经不起资产阶级的腐蚀烂掉了。”于是,对于与这些受批判的影片有牵连的电影工作者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致使一些艺术上造诣极高,为人民的电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电影艺术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使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遭受到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作为晚生后辈每每想到这些内心为之震撼,无不为邓小平在那特定时期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所敬佩!虽然他说的话当时没有生效,但历史却雄辩地证明了他所说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非常正确的。当年那些“想靠批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的人,最后为世人所唾骂,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提议,毛泽东同意,经党中央决定,请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病重期间,他实际上在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提出一系列整顿方针,希图挽救各种混乱造成的损失。党内很多老同志对他表示支持和期望。当时,“四人帮”横行,邓小平处境依然十分严峻、险恶。
电影《海霞》剧照
1975年1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相继摄制完成了故事片《创业》、《海霞》。由于没有完全按照所谓的“三突出”的要求创作,审查不予通过。两个摄制组主创人员分别写信给毛泽东进行申诉。申诉信通过邓小平很快转呈毛泽东。7月,毛泽东曾两次谈到文艺问题,他说:“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7月24日,毛泽东在作完白内障手术的第二天,于25日,在影片《创业》编剧张天民的信上,做出了重要的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尽管后来,江青及其在文化部的爪牙极力封锁毛泽东的“725批示”,江青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对张天民进行威逼和施加压力,但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现实。
五天以后的7月29日,毛泽东又在影片《海霞》编剧谢铁骊、导演钱江的申诉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全体同志。”30日,由邓小平主持请李先念等八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审看了影片《海霞》的两个版本(送文化部审看的影片和经过修改的影片)。经过讨论决定,按谢、钱的意见将修改过的影片在全国公开上映。粉碎了对影片《海霞》的围剿。1976年初,“四人帮”把所谓的“《海霞》事件”作为文化部“右倾翻案风”的“典型事件”,并借此来追“风源”,再一次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同志。但许多电影工作者听到毛泽东对影片《创业》、《海霞》的批示传达后热泪盈眶!这在“四人帮”当政时期,是对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充分肯定。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可以算作是极为特殊的事件,也只有邓小平能在当时这样特定条件下有这种魄力,采取这样特殊的办法,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给广大电影工作者以强大的支持。
电影《创业》剧照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1979年10月“四届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表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祝词》既是对新中国三十年来文艺工作的简要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又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特性和任务做出的专门论述;同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影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指引下,掀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电影新的辉煌的篇章。1980年4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影片《今夜星光灿烂》。影片描写1948年冬,在淮海战役的一次战斗中,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击,受到敌人顽固阻击,我军伤亡较大,一名青年战士浑身捆绑着手榴弹,冲进敌人指挥部,与敌人指挥官同归于尽,为我军全歼敌人扫清了障碍。影片是震撼人心的!4月26日,电影局通过审查,认为可以在全国公开放映,“五四”青年节在北京首映,并决定29日上午在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颁奖大会上放映。但未想到有人说,影片中对战争的描写太残酷了,不作重大修改不能放映。电影局所作一切安排只好作罢。5月26日,邓小平对影片做出了批示:这部影片主题是好的,可以放映。有两处只作小的修改。一、片中一伤员腿部伤处严重,画面镜头特写太大,时间太长;二、画面有一处表现牺牲的人太多,用白布裹着众多的遗体。效果不好。应将两处场面减少、减短。6月12日,电影局发出通知,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对影片进行修改。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59周年在全国上映。影片上映后在观众中,特别是在青年当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1980年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文学剧本《苦恋》拍摄完成了影片《太阳和人》,电影局审查未获通过。但有些人持不同意见,并对电影局提出了责难。对此1981年4月18日《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指出,影片在思想意识上有错误,同“四项基本原则”精神不相符合,一时在社会上和业内引起纷纷议论。文化部领导同志召集有关人员座谈,认为此片后半部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是错误的,要求电影局同创作人员共同商讨改好影片。电影局和创作人员交换意见,指出影片中所存在的错误,几次以同志式的讨论方式,提出修改意见。7月17日,邓小平做了《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他指出:“《太阳和人》,就是根据剧本《苦恋》拍摄的电影,我看了一下,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看过以后,只能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共产党不好,社会主义制度不好。”“有人说这部电影艺术水平比较高,但是正因为这样,它的毒害也就会更大。”“关于《苦恋》,《解放军报》进行了批评,是应该的。首先要肯定应该批评。缺点是,评论文章说理不够完满,有些方法和提法考虑得不够周到。”“《解放军报》现在可以不必再批了,《文艺报》要写出质量高的好文章,对《苦恋》进行批评。你们写好了,在《文艺报》上发表,并且由《人民日报》转载”。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文艺报》署名文章《论〈苦恋〉的错误倾向》;随后,《人民日报》、《文艺报》相继转载剧本作者《关于〈苦恋〉的通信──致〈解放军报〉、〈文艺报〉编辑部》的文章,做了自我批评。10月4日,长春电影制片厂致函电影局表示对影片不再修改了。12月4日,电影局复函同意。
对影片《太阳和人》的全部处理过程,既严肃指出了影片错误倾向,又采取了实事求是、重在说服教育的方法,帮助创作人员提高认识;既批评了有关领导同志对于出现的错误倾向不敢批评的软弱状态,又指出了他们认为批评就是打棍子的错误观念。与“四人帮”一棒子打死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82年底,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影片《人到中年》。影片描写北京某医院一名中年眼科医生勤勤恳恳工作了18年,为使千百双眼睛重见光明而贡献了青春,自己却染病在床,未得到领导应有的关心,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影片公映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影片的主创人员表示感谢,感谢影片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但同时有人写信,认为影片中所批评的党对知识分子关心不够,是太过分了,影片不宜继续放映。邓小平看了影片后,称赞片子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生活确实有照顾不周之处,特别是那些知识分子较多的单位领导,应该看看此片。检查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照顾不足,改进我们的领导工作。邓小平对影片的讲话传达以后,广大观众,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观众争相观看,各单位的领导同志也借此契机认真检查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制定出改进的措施。一部影片《人到中年》在整个社会上所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影片的本身。
邓小平在新时期依据他的理论原则,亲自关注、指导、处理了《今夜星光灿烂》、《人到中年》、《太阳和人》等影片所出现的不同性质的问题,认真贯彻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严肃批评了在文艺创作上出现的错误倾向,既为新时期电影创作指明道路,又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安排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消除了创作人员的思想顾虑,大大地促进新时期电影创作繁荣和发展。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及正确政策规范,还有他对各级党组织提出的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改进领导作风、注意领导方法的要求,使得文艺创作人员在新时期,既有明确方向和理论指导,又有良好宽松的创作环境,促使文艺特别是电影创作,探索、创新,出现了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广大的电影工作者没有辜负邓小平的期望,我们电影在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沸腾生活的同时,和以往不同的是,场景更加宽阔,层次更加深入;塑造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新人,激人奋进,催人泪下,令人钦佩!
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剧照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坚定信心和强大决心。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六周年,就是要牢记他“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惠泽绵长及于今日的教导,把人民永远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作为毕其一生为之奋斗和奉献的唯一对象;就是要学习他率先垂范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