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丽:传播中国声音 履行委员职责
2013-12-05朱生志
文/本刊记者 朱生志
“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外交流工作,走出国门去,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真实的北京”。
“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调频100.6兆赫,中波828千赫……”,当冉丽委员应要求演示如何主持播音节目时,这段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心,仿佛不是置身于播音室,而是如同正在收音机旁倾耳收听一般。
喜欢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听众朋友们肯定对“冉迪”这个名字十分熟悉。相对于拥有较高知名度的“空中”的“冉迪”,现实中的“冉丽”却显得朴实无华,似乎名不见经传。广大听众朋友们甚至并不知道冉迪就是冉丽的播音名。冉丽,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播音专业,先后主持过《北京新闻》、《空中百花园》、《友好城市之旅》、《世界之窗》、《环球30分》等知名节目,历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编辑和外事新闻采访记者,先后担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主任、外语台台长、播音主持管理部主任和电台办公室主任。
现实中的冉丽虽不使铅华点缀,但优雅的气质、良好的修养、儒雅的学者风范使人绝对不敢小觑。翻开冉丽的“成绩表”,你更会惊讶于这位播音主持专家的精彩人生:北京市专业技术职称播音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书法院院长助理,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正高级职称,播音指导,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人生改变的起点
“我1978年参加高考,当时就考上了,很幸运没有体验到高考落榜的感觉,最终还算比较幸运吧,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简简单单的幸运二字,就算作她对这段岁月的交代,没有对特殊年代的怨愤,没有对恶劣环境的抱怨,没有对自己历尽艰辛终于梦想成真的丝毫感慨。
其实,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的轻描淡写,幸运女神的青睐绝不会无缘无故,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深信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深感时间的紧迫,冉丽为此付出了比同辈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三更眠五更起却似家常便饭。“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了。工作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复习,每天早晨四点多钟起床,特别珍惜有机会参加高考了,就想着有机会能够进入大学的校门去读书。”冉丽对知识的渴望,对机会的珍惜仍溢于言表。
据资料显示,1978年高考时,全国610万人报考,共录取40.2万人,录取比例约6.59%,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作为培养新中国广播事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与基地,北京广播学院更是受到考生的热烈追捧,竞争激烈程度与现在的公务员招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数次晨起温书,无数回挑灯夜读,换来的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北京
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力,突出的理解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出众的口语表达能力……靠着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以及对人民广播事业的热爱,冉丽一步步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到播音指导,在与广播播音结缘的31年里,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用无线电波向全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北京。
“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外交流工作,走出国门去,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真实的北京”。这并不是一句大话、空话、套话。或许,只有走出国门的人才能够真正明白这句话沉甸甸的含义,才能够真正体会这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2002年初夏,冉丽以北京电台国际部主任的身份应邀赴澳大利亚墨尔本访问。访问期间,冉丽参加了合作媒体3CW澳大利亚中文广播电台的一档直播节目。谈起这次直播,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冉丽内心中所受的震动。“做直播的时候就有很多当地的华人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北京,一些离开祖国时间比较长的人,也不知道北京现在是什么样子。他们就问北京现在是什么样子,北京是不是都拆没了?北京是不是特别脏?”
深深震撼于这些“不可思议”的问题,身处异国他乡的冉丽没有被这些“不友好”、“不客气”、“刁难”的问题所困扰,而是心平气和地为这些离开祖国母亲怀抱多年,急于了解祖国的海外游子们送上祖国最真实的声音,介绍北京最真实的面貌。
冉丽在澳大利亚澳洲广播电台访问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与听众之间就从刚开始的不熟悉、不了解到像朋友一样。北京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反差很大,他们那里是深秋,北京是初夏,当地华人华侨怕我带的衣服不够,担心我感冒,在热线电话里一再表示要到电台给我送衣服来。我当时真的特别感动。”虽然北京与墨尔本相隔万里,但此时此刻,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彼此距离拉近,心灵相通,血脉相连。
冉丽表示,由于多年从事海外媒体合作拓展工作,经常需要到一些国家访问,与联合国电台、BBC英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多个国家的媒体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更是从中亲身感受到外国朋友渴望了解中国,了解北京的迫切心态。这更加坚定了冉丽用无线电波向全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北京的信念。
践行播音室之外的责任
长期的新闻工作培养了冉丽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她一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着播音室之外的责任,履行着市政协委员的光荣职责。
在冉丽看来,能成为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两届委员非常荣幸。“觉得当选政协委员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由衷地说,我当政协委员不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当政协委员确实可以跟大家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确实可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确实可以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实事。”冉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工作时间紧张,但是北京市政协的各种考察、会议她都尽力抽出时间参加,并且积极献计献策。针对发现的社会问题,她积极撰写提案,反映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008年,作为新任委员,冉丽带着提案《关于对出租车司机进行必要医疗急救知识培训的建议》上会,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筹办积极建言。
为展现北京风采,彰显人性化,“我们觉得出租车司机应该具备必要的医疗急救知识。比如说,有人突然发病,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快打车去医院。在打车过程当中,出租车司机如果具备必要的医疗急救知识,就会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急救措施,为抢救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该提案的诞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整个出租车行业现状的深刻了解,植根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的“工作之便”。
在该提案的直接推动之下,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的积极应对之下,对出租汽车驾驶员急救互救知识的培训迅速展开:1900余名“北京的士之星”进行16课时急救互助知识系统培训;直接参加奥运会、残奥会上会运输服务的近6000名驾驶员、提供外围交通保障人员6780人、34000名出租汽车驾驶员,接受一次急救互救普及知识培训。到奥运会前,近5万余名驾驶员接受急救互救知识的培训,我们每一辆出租汽车都成为首都“流动的红十字”。
这份有理有据的提案使得冉丽荣获了当年的市政协优秀提案奖,这也更加激发了她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011年,BBC新闻代表团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访问
冉丽与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先生合影
2009年,经过多次实地探访,在咨询专业人员,吸收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冉丽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解决建国门地区通惠河北路由西向东永安里中路前人行道红绿灯、中间隔离带造成车辆拥堵问题的提案》。“交管局特别认真,办理情况特别好,到现场给我们演示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些道路的问题,怎么样来疏通,包括如何重新设置红绿灯。从此以后,该路口再不堵车了。”言语之中分明能感受到冉丽那一丝丝的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兴奋。
凭借这份提案,冉丽再一次收获市政协优秀提案奖殊荣。
冉丽不仅仅密切关注首都人民的出行问题,同样对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问题、养老问题牵挂于心。2012年,冉丽就带着《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抽测、检测长效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快速度和加大力度建设养老院的建议》两份提案上会。
从医疗救护到城市交通,从食品安全到养老问题……几年来,冉丽每年上会都会带着几份提案,她希望通过这一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畅通渠道,切实履职尽职。
“口述史”两上提案
因为对历史情有独钟,在当选市政协委员后,冉丽就主动报名参加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正是这份对历史的喜爱促使冉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较少人问津的“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当冉丽谈及口述史收集整理编制提案时,“紧迫”一词多次出现,她语速明显加快,声调不由自主地升高。“我觉得一个国家有历史有文化,才能显出这个国家的厚重!这些历史你不再收集,不再整理,可能就会永远丢失了。我有一种紧迫感!我们一些有故事的老人、老艺术家,现在可能已经八九十岁了,如果没有人去帮他们收集这些历史,我们就会把这些丢掉,很宝贵的东西就没有了。”于是,2012年《关于要抓紧进行口述史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的建议》提案应运而生。
提案的办理并非一帆风顺,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北京市社科院对《关于要抓紧进行口述史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的建议》提案进行了回复。冉丽对此并不十分满意,“主要是不对口,很难产生实效”。
2013年,冉丽再次带着《关于要抓紧进行口述史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的建议》上会。“关于口述史的收集编制整理工作的这个提案,我今年又提出来,还是希望能够把它归到更加对口的一个单位,才能务实地去做这项工作。”
对于这项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历史,回顾历史和展示历史的重要工作,冉丽深情表示:“历史和文化一脉相承,北京的历史要有人整理,可能没有政绩,没有轰轰烈烈,但是意义深远,惠及子孙后代。我愿为在北京留下历史的记忆中做些工作,无私奉献。”
虽有提案办理未取得满意效果的一丝遗憾,但令冉丽感到欣慰的是,今年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工作报告中,明确引述贾庆林主席在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有关加强口述史工作的讲话精神,表示将开展北京市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或许,冉丽所期待的口述史的春天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