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生体育教育公平研究*
2013-12-05谭小春
谭小春
(凯里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当前我国高校女生体育课厌学,体育参与意识不强,体育素质较差,体育行为不及男生,即使上体育课也多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体育锻炼动机以“减肥瘦身”者诸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要考虑女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对女生体育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反思:赋高校体育教育以社会性别,即“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和批判教育”。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考察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其价值在于:“第一,在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目的是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破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偏见;第二,教育具备解放人类思想的伟大力量,在教育领域中引入性别议题,提高教育者及学生的性别意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减少甚至消除性别的不平等。”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高校女生体育教育公平进行分析,探究女性体育参与劣势与弱势的根源,反思我国女性体育教育公平问题。
1 社会性别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和社会性别分析理论,旨在揭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sex),而在于社会性别(gender)。社会性别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是社会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她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肯定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强调性别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制度的力量不断地强化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同时又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来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等地位。
运用性别理论研究女性问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发现一些生活与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两性不平等现象,防止两性不平等状况的发展,避免两性机会和权利上差距的产生和进一步扩大。
2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生体育教育的公平分析
2.1 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2.1.1 体育教材内容是以男性价值、兴趣和经验为中心设计的,男生更有优势
从生理因素来看,男女两性的身体素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女性在速度、力量等素质方面明显弱于男性,但在柔韧、灵敏、协调性等素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在强调速度、力量类运动项目上不如男性。在体育学科上,长期以来一直是由男性所主导,教学内容的设置本身都是按照男性价值、兴趣和经验为中心设计的。在我们的体育教材中,教学内容除了一些男女生都可参加的项目外,大多是以田径、篮球等强调力量、速度、对抗为主。这种男性化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男性的生理特征,男生在这些项目上也更具有优势,因此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锻炼热情。而对绝大多数女生来说,在这些项目上没有一点优势可言,面对这些对技术、技能和体能要求较高的、对抗剧烈的运动,让她们往往感到有种紧张害怕畏惧的心理而采取躲避或逃避行为,也将在该学科上的劣势归咎于自身的生理原因而主动放弃努力,更为自己运动技能差和懒惰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因此大多数女生上体育课是消极的、被动的。铁维义对影响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因素的调查显示,教材内容是影响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的最大因素,占66.8%。并指出女生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课内容一般以田径、技巧、篮球、排球为主,进入大学后大多数高校的公体课还是以田径和球类为主,难以激发女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有些女生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视角,片面地认为参加力量、速度、对抗激烈的运动可能会使肌肉变粗变形而影响女性的柔美。同时部分女生也因为参加这类运动有失淑女风范和女性优雅气质,因而影响了女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这种以男性价值、兴趣与经验为中心的体育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生的运动需求,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女生的体育爱好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她们在体育学习中难以体会到体育参与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最终影响了她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见,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被动、体育兴趣不高、体育运动技能不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公平性给她们体育学习带来的劣势是影响因素之一。
2.1.2 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其教学态度与行为
(1)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更偏向男生。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体育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形成和培养的过程。体育教师通常对男女生的关注与期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暗合了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望。如认为男生要勇敢好斗、富于竞争,女生要柔弱顺从、温柔娴静。男女生的不同性别特征影响着体育教师在互动中采取有差别的方式和态度,这种带有性别偏差的互动对女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动力和效果是十分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
通常教师与男女学生在互动中的性别偏差表现在:教师往往对男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着较高的期望和期待;给予男生指导的时间、注意力以及关注程度较多;会经常让男生示范动作,要求也更严格,且也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他们的动作;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时主要是以男生为标准的,教学内容也只要男生掌握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对于女生而言,他们会普遍认为女生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技术、技能较差,女生好静懒动、意志薄弱、怕苦怕累,女生体育课不好上等,因此无论是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对女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胆怯、依赖与逃避会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教师的这种“扬男抑女”的性别偏见使女生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期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难以准确地把握自己体育学习的真实情况,更难以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逐渐成为置身于事外的“看客”而被排斥在课堂遗忘的角落。这种有意无意的带有性别歧视的互动使男生得到了更多教育上的优越条件,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更有利于男生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使他们对动作技术的重难点掌握得更好,也更有利于增强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给男生更加严厉的批评实则是帮助男生如何正视批评与挫折,无形中也给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男生意志品质较强,更适合体育运动。这些能够表达一定社会意义的语言符号更加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的确是一种性别歧视严重的社会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男女学生有差异的互动,导致了男生得到更多的关注、言语及行动的支持,直接影响了女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机会,导致了女生体育成就与自尊的下降,不知不觉之中也拉开了女生与体育的距离。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课堂互动中对女生的忽视以及与女生互动不足的现象,造成了女生在获取教育资源分配机会上的不公平。
(2)教师教学方式的性别角色定型,加深了两性的传统角色期望。社会上需要“淑女”和“贤妻良母”,教育中就要培养女生“女孩样”。大多数女孩子在几年的教育生涯中被安排、引导和教育成为社会期待的女性角色,包括她的思维、技能、情感表达和言行举止等。社会几乎所有的文化力量都在全力以赴地建构“女人味”和“男子汉”,也担心女孩子太疯了。教育不断地迎合社会上“扬男抑女”的话语中,往往都在为社会未来的栋梁——男孩子着想。
通常大部分教师对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有着与社会一致的看法,认为女生要文静、温柔、贤淑及身材苗条,而男生则要调皮好动和身体强壮,更要具有竞争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带有性别偏见观念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对男女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表现出性别角色定型。对于竞争激烈、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多鼓励男生参加,以期培养其男性化特质。而对于一些运动量较少、对抗性不强、韵律节奏感强、能塑造形体的项目如健美操、韵律操等,多鼓励女生参加,以期培养其女性化特质。我们常常会看到体育课上参加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的男生比女生多,健美操、瑜伽课上男生却很少。另外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自我发展,女生则多是为了修身塑形迎合他人审美标准。
教师这种看似自然、合理的引导和安排却导致了运动性别刻板印象。足球、篮球几乎成为男生的代表项目,而健美操、韵律操、瑜伽等却近乎成为女生的代表项目。教师教学方式的性别角色定型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男女两性传统性别角色的期望,影响了男女学生体育行为取向的偏差,尤其是不利于女生在体育项目上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女生性格的优化。女生应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勇敢、顽强、独立的意志品质以克服女生的胆小、娇气与依赖。同时女生应该要具有与男生一样有自主选择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权利,而并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他人审美视角的需要。
2.1.3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减少了女生对女性体育教师的认同机会
不同性别的教师所擅长讲授的科目和内容有所不同,同时学生对性别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优势差异的认知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性别喜好,而且影响其学习效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八条中指出,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当前我们各大中小学校的男女教师比例极不平衡,据调查,专职体育教师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男女教师人数比为6.36:1。曹士云2000 年在对全国176所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男教师2 467 人,女教师1 069 人。可见当前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女性体育教师的人数远少于男性体育教师,这无疑直接向学生暗示了男性比女性更适合体育运动。同时我们也发现男女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上具有一定的性别分化倾向,男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方面的教学,而女体育教师则主要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方面的教学。学校教师的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男女两性体育教师在性别比例失衡和在项目上的性别分化现象,直接减少了女生对女教师的角色模仿和认同机会,也加深了女生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女生在个人体育学习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女性体育教师比例不足对女生体育学习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发育前后的女生,由于其生理、心理、身体特征的变化,加之体育技术、技能基础偏差,许多女生在运动中担心受到异性教师的嘲笑,害怕自身形象受损,而往往对男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容易产生一种逃避性行为。其次女生喜欢的体育舞蹈、健美操、有氧健身操等项目,由于女体育教师过少甚至没有,就不能满足女生对此类项目学习的需要。另外女生在体育练习出现困难时,女教师除了更方便保护和帮助外,还能以其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对女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指导。最后女性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对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表率和榜样。因为女教师健美的形体、端庄的仪态、优雅的气质,更易于激发女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对高校女生体育参与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来说,女体育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榜样作用。
可见,体育教师男多女少的不协调现状,减少了女生对女教师的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机会,也减少了女生对体育爱好项目的学习机会,从而造成了女生获取体育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平等。
2.1.4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更适合和满足男生运动
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场馆设施的合理设计与配备是激发和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体育资金方面都是有限的,因此大多数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很少考虑或根本没考虑女生的艺体房的配备,而考虑较多的是田径场、篮球场及足球场的修建,相比这些运动设施却更能适合和满足男生的运动需求。
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提供的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配备来看,女生在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条件与机会上远差于男生。在学校操场上,我们会经常看到操场上活跃的几乎都是男生,绝大多数体育器材被男生所占用,他们踢足球、打篮球;在很多体育比赛中,也几乎都是男生参加,女生更多的只是作为拉拉队员或旁观者。研究者们对男女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满意程度作了大量的研究,针对“你认为学校的体育场馆能满足你的运动要求吗?”,发现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别。男生的评价均没有低于6 分,而且近40%的人满意程度为7 分,其他33%人的评价都在8 分以上。而女生对校园运动设施的满意程度普遍低于男生,还有少数人的评价在5 分以下。对浙江省26 所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中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参与比例明显高的有篮球(56.19%)、足球(32.37%),而女生在这些项目上的参与比例则分别为28.1%和1.09%。可见在校园中,男生占用了大部分运动场地,而女生占有的校园体育活动空间明显不足。
不难看出,这种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大多是从男生的角度切入,并没有将女生作为发展的主人,未能考虑和满足女生的运动与健身需求,女生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条件和使用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缺少从女生视角的场馆配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女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使用场地设施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女生使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不平等。
2.2 体育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我国学者张中江的调查表明:男女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强度和锻炼坚持这4 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P<0.001),男生每次锻炼时间要比女生长,每周锻炼次数比女生多,每次锻炼强度比女生大,锻炼坚持方面要优于女生,男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女生健康状况不如男生的原因与女生体育锻炼不及男生有关。2000 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联合行动,在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根据此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群体尽管身高比15 年前有明显增长,但体重增长得更为迅速,青少年机能和体能水平下降,其中女生下降幅度更大于男生,15 年间我国中小学肺活量下降幅度为女生(227.83ml)>男生(70.60ml),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增长值为女生(10.58)>男生(10.19),50m 跑女生下降幅度为(10.12)>男生(0.25),在耐力方面,女生的下降幅度同样大于男生,分别为13.81 和12.38。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女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及男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如男生,体质弱于男生,都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女生在体育教育的结果中处于了弱势地位。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校女生体育课厌学,体育素质较差,体育参与意识薄弱,体育行为不及男生。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女生体育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探讨时,不难发现女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着不平等。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男性价值、兴趣和经验为中心设计的;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减少了女生对女性体育教师的认同机会;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配备更适合和满足男生运动。女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平等现状充分体现了我们思想深处的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两性体育参与中的“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的落后观念。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味着女生、男生的不同需求、期望和行为均能得到同等的考虑、照顾和重视,同时女生在体育运动中应该具有做出自主选择体育参与和发展的权利与机会。高校体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多从女性的视角关注与满足女性群体的体育需求,从而促进她们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1]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张小宝,张婧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126.
[3]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铁维义.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影响因素的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84.
[5]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22(4):60-61.
[6]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倪湘宏,杨洁.社会性别学视野下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策略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93.
[9]段平.教师性别意识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9(2):55.
[10]赵付霞.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41-142.
[11]曹士云.我国高等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39-41.
[12]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9(38):81.
[13]王芳.性别差异与大学校园环境空间环境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
[14]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15]张中江,陈善平.大学生体育行为和参与选择的性别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