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尚武传统述略*
2013-12-05潘桃铃李先长李少鹏
潘桃铃,李先长,李少鹏,洪 伦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湖州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古人类活动。湖州先民彪悍奋勇,自楚春申君开城,名将辈出,使得湖州成为尚武之地。透过湖城的千年历史,挖掘武术文化,追寻武术遗韵,不仅可以一观这座秀丽的江南名城过去的辉煌,亦可窥视湖州武术发展的兴衰,展现民俗民族传统文化对强种强国的重要影响。
1 湖州尚武传统源远流长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是经过人们总结、整理之后的产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人们为了生计,与兽相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积累了经验,他们更多的知道了如何克敌制胜。“武舞”便是武术的雏形。“武舞源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它最初是狩猎或战场场面的再现,但随着原始战争的发展,武舞就逐渐成了部落军事训练的内容”。“武舞”的原型是战争,是取之于战争题材的娱乐操练性质的艺术,它是夏商周时期军事体育的一种,虽未直接发展出武术,但两者也不能截然断开。湖州有着悠久的史前文明,从距今6000 多年的邱城遗址和4700 多年的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铲和矛头可见湖州武术发展的端倪。
原始先民很长时期内在湖州这片土地上繁衍栖息,为湖城的原始文明奠定了基础。防风氏治水的传说肯定了湖州先民面对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侧面反映了湖地先民高大、威猛、神武的形象,为湖州的原始文明奠定了基础。《国语·鲁语下》说:“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且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防风故国的所在地是德清县三合乡的封山、禹山一带。大禹杀防风实际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南下和良渚先民的上层北迁的事实。这一神话反映了战争、杀戮对湖地人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成了后来湖地人民“尚武”的渊源。
商周时期的湖州是青铜文化的重要地区,从出土的青铜兵器可见战争的频繁。1989 年,长兴县出土32件西周青铜剑;湖州袁家汇出土了商代的戈;1975 年5月出土了长兴县本地的直援方内戈。东周晚期,湖州先民身兼吴越民族尚武的性格,以彪悍好斗著称于世。《浙江分县简志》载:“这里曾是吴国的重要屯兵之地。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城狭长,故称长城。又临太湖筑三城三圻。”这种特性至汉代犹存,《汉书·地理志下》云:“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吴越为“仇雠敌战之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夺取太湖流域的军事、生产要地,由此可见湖州的重要地位,湖州土地上的争斗角逐不断,故使湖州地区民风彪悍,精于战事,尚武之风盛行。
德清莫干山之名因干将莫邪在此铸剑而传世。春秋末年,群雄逐鹿,吴王阖闾派干将在今莫干山剑池铸剑。“铁汁经久不下,干将道,‘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精不销,夫妻俱入冶池中,然后成物。’莫邪道,‘师知炼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铁汁下,铸成雌雄两剑。剑以人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莫邪,为纪此事,故称山为莫干”。此阴阳宝剑,“刚能斩金削玉,柔则拂钟无声。论锋利,吹毛断发;说诛戮,血不染刃”。莫干山剑池作为湖州尚武之风的见证,吸引着历代文人武士。悠久的历史,频繁的战事使湖州成为尚武之地,为之后历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秦以后湖州尚武传统的发展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削弱故吴地楚人势力,采取移民政策。《越绝书》卷第二载:“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移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徒之。”乌程即今湖州,曾经是楚国的东部重镇。越人北迁与楚人杂居即是苕溪流域等地置县的过程,越民使剑尚武,其北上加速了湖州地区武术的发展。秦始皇死后,太湖流域成为反秦斗争的策源地,领导人是项梁项羽叔侄。《史记》卷七载:“籍七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观秦始皇冬巡处即今湖州掩浦。秦二世元年,项得精兵八千,分别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占领会稽郡所属各县。当时的湖州即今浙北湖州一带,项羽自湖州起兵为湖州武术的发展起了开端,项羽亦被湖州人奉为弁山(项羽起兵时的驻兵之所)项王武神。“项羽在江子汇东北筑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后世称‘项王城’(即子城,今湖州人民公园一带)”。湖州人世尊项王,其实充斥了尚武的传统。
三国时期,“朱然麦城战关公”充分显示了朱然的勇武和胆识。朱然系故鄣郡即今湖州市安吉县人,“与孙权同学,世相友善,权统军事,以然为临川太守”。“然尝与孙权同学书,结恩爱。权奇其能,分丹扬为临川郡,然为太守……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时战事紧急,吕蒙向孙权献策,倚麦城周围复杂险峻的地势地形,智擒关云长。执行此任务者便是朱然。“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宴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朱然有勇有谋,武艺更是精湛,终与潘璋合力,智擒关云长。
六朝初期孙策创业江东之始,湖州成为兵家重地,武风盛行。“乌程豪族大帅严白虎,邹他,钱铜以及前合浦太守,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处处屯聚”。可见当时湖州自先秦以来的尚武之风丝毫没有减退。相反,随着战争不断,湖州人重视练兵习武。“许贡南就严白虎,朱治遂入郡治。攻打严白虎,邹他,钱铜及王晟时,孙策自讨严白虎”。当时孙策根据对吴郡形势的判断,以为“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虽然孙策这么说,表现出对严白虎等在战略战术上的轻视。但是待到两军交锋,他还是选择了御驾亲临与严白虎正向相抗,以防有变。此即从一侧面反映出乌程将领武艺非凡,并非等闲之辈。
南陈由陈霸先所建,陈高祖正是吴郡长城县(今长兴)人。《南史》卷九:“陈高祖武皇……长城下若里人。”陈霸先文武双修,雄才大略,为湖州武术的兴盛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南史》载:“少俶傥有大志,长于谋略,意气雄杰……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威猛的武将形象,一身精绝的武艺是陈高祖起兵建立霸业的资本,其麾下更是勇将辈出。《陈书·周文育列传》:“周文育字景德,年十一,能反复有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高祖破蔡路养于南郡,文育为路养所围……并力复进,遂大败之。”骁将周文育助陈高祖定鼎天下功不可没。陈周将帅的千秋英姿成为湖州武术史上的亮点。
隋初湖州人沈光身怀绝技,十余丈的幡竿他能口衔绳索而攀上。一身轻功使得沈光成为攻城略地的能手。“隋大业中年,沈光随炀帝东征辽东,在攻城中他用一根15 丈长的竿子攀援而上,登城后一口气杀敌十余人”。功夫之精,堪称世间少有。隋末唐初,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湖州沈法兴是其重要的打击对象。“沈法兴,隋朝杭州武康(今德清)人……于乌程(今湖州)起兵,得精兵六万,攻打余杭、毗陵、丹阳等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湖州民风彪悍,世代尚武,秦末有项羽起兵,而隋末则有沈法兴起兵,其共同点便是有骁勇善战的湖州先民的参与拥护。
宋元时期,湖州民风骁勇果敢,最为著名的便是宝庆元年(公元1225 年)的“湖州之变”。“这是发生在理宗登基后的第一个重大事件,一直影响着理宗、度宗两朝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安定”。当时的权相史弥远,专横跋扈,妄自废立,将济王赵竑迁居湖州,使得朝野官民颇为义愤和不满。“济王寓居的湖州首先发难。潘壬、潘丙兄弟组织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数十人……声称要仗义拥戴济王赵竑为皇帝”;“举事者……声称统精兵20 万,水陆并进,直趋临安,以正史弥远之罪,护送济王回京继统”;“天明,济王发现原来拥立他的军队并不是山东忠义军,而是太湖渔民,人数也不过百个”。区区百余渔民竟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之举。其举动绝不亚于陈涉、吴广起义,是湖州先民谱写的神话,反映出他们的艺高胆大,亦说明当时的湖州人以武为先,在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同时,不忘自身的武技修为。
明朝末年,吏治败坏,孝丰县广苕乡(今安吉下汤乡)的乡民汤毛九于明正德二年揭竿起义。“汤毛九豪侠尚义,勇武有韬略,在乡里颇有声望”。“地方官府一度惊慌失措,浙江巡抚御使解冕闻报后,当即进京奏请朝廷弭乱。”后巡抚都御使许光廷率兵5000 进山围剿,因疏于防范,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明代锦衣卫陆炳告老还乡之后使湖州船拳广为流传。发源于湖州双林的船拳使湖州民间武术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几百年来船拳一直成为湖州武术的一个典范和里程碑。习练船拳时的船其实就是湖州民间的“桡彩舟”。湖州的桡彩舟可追溯至春秋吴越,明清时期十分盛行于吴兴菱湖等水网地带。丰富多彩的水上运动为船拳在湖州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的英雄事迹的鼓舞,便诞生了“船拳”。陆炳来到双林镇后,发动群众习武健身,“桡彩舟”便逐渐演化为船拳。陆炳武艺高深,精通拳理,因而使得船拳在武林中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即“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征。船拳“似南拳,亦非南拳,具有体用兼备……步稳热烈,躲闪灵活的特点”“它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扑鼠,似箭在弦;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船拳的传统套路十分丰富,该拳的基础和代表分别为“小洪拳”和“五虎拳”,还有“小梅花拳”,“板凳拳”等。船拳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是湖州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始于越王习水战”是船拳出现的一个合理解释和其星火不断的最终原因,这也印证了湖州千百年来的尚武传统。
满清南下入关,湖州首当其冲。“湖州等地的寺院也遭到摧残,戎马蹂躏,僧众散尽,荒秽不堪”。清兵的暴行激起了湖州人民的反抗怒潮,同时也促进了湖州民间武术的完善和发展。德清县自防风氏立国以来,受地缘影响,战事累累,烽火不断,因而历来是尚武之地。“民间宠武尚勇,练武防身保境非常活跃”。尤其在唐开设武科后,德清尚武之风风靡全县,著名的蛇拳便源于德清。清嘉庆(1796—1820)初年,德清胡氏兄妹见蛇斗,学其势而始创蛇拳。从此蛇拳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武术拳种中的一朵奇葩。
清末社会动荡不定,盗贼作乱。咸丰年间,下渚湖四周村民从仁和獐山请来拳师,教授拳技,举村习武。没过多久,邻近村级拳会纷纷效法下渚湖村民的做法。清末民初,这里的村民打败少林武僧,击退贼寇的传说广为流传。每年清明,德清县塘泾集市的庙会是一场传统武术的盛宴。各村拳会都会在庙会上公开表演,一展绝技。练武场是两艘连结在一起的大船,其上铺木板加固。船上陈列格式兵器,彩旗招展,唢呐欢吹,锣鼓齐鸣。武士装束的青年立于船的两舷,壮年人在船心各显身手。“叠罗汉、举石锁。抛钢叉、舞流星。使枪弄棍,五花八门的拳术套路轮流献艺”。这种清明庙会水上表演称“亮舫”。湖上山拳会请德清城关拳师忻传标教习少林拳。无独有偶,有拳会请了寺院的高僧。此人是清朝的武举人,原名徐云腾,他教练猴拳和“醉八仙”等。
德清县举境习武,传统武术名目繁多,有蛇拳、螳螂拳、大红拳、小洪拳、脱拷拳、梁山拳、猴拳、五龙拳、陈氏、杨氏、孙氏太极拳等等,其中属德清地方拳种的有37 种。另有各种刀、剑、枪、戟、鞭、棍、叉等器械套路19 种。
3 近现代湖州的尚武传统
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列强入侵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屈辱,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在曲折中发展,无数志士仁人以保家卫国,弘扬国粹为己任,为武术传承和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州吴兴籍的辛亥革命元老陈英士(1878—1916)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同时对日本柔道颇有研究。为了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英士先生于宣统二年(1910)5 月6 日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前身)。“其时北方有拳术家霍元甲到申,先生(按:指陈英士)……谋划创办学校(按:即筹办精武学校,系精武体育会的前身)。”精武体育会旨在扬威御侮,重武艺,更重武德,宣扬博爱和平的精武之风。陈英士先生为民主革命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功德流放百世,他崇德尚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
1911 年7 月7 日(宣统三年六月十一日),国民党尚武会湖州分会成立,钱恂任会长。该会在湖州府中学堂设有尚武公学,教授体操,武术和军操。辛亥革命后,尚武公学师生组成学生军,在沈谱琴的率领下参加了光复湖州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湖州武术迎来了一个春天,武术名家云集。李宝瑚、园明法师和常志松先后在吴兴任教和传习国术。李宝瑚(1876—1934)在嵩山少林寺练功十载,“身长六尺,象一个活罗汉,待人接物异常和气,练得一身好武功”。李师傅武学修为极高,内外兼修,硬气双功达化境。他的“搓穴功”和“雀地龙”叫人拍手叫绝。“由于长期练功,他的两根手指坚硬如钢刀,只要对准人身穴位一搓,可以顷刻致人死命”。但曾今是出家人的李宝瑚大师,心地善良,为人谦和,从不争强斗勇,而是救死扶伤,因而誉满湖州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于1928 年秋设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李宝瑚先生被聘为这届考试的评判教师。李宝瑚的武德武技使其在湖州的声望日盛,在其指导下,1928 年南京全国国术考试后的两个月,便成立了吴兴县国术馆,李宝瑚兼任少林门主任。吴兴县国术馆的组织机构由董事会和馆长组成。董事会的常务董事是赵文湘和陈君豪,第一届董事由钮吉荪、戴季陶、李宝瑚、金鼎和潘凤起等15 人组成。改组后的董事会分聘任董事和当然董事,首任名誉馆长龚式农,馆长李宝瑚,副馆长金鼎。1929 年7月8 日,湖州安吉晓墅人苏景由(1888—1973)在杭州创办浙江省国术馆,聘请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兼任馆长,自任副馆长,并聘请武当门掌门高振东、太极传人杨澄甫、“铁腿”刘百川等武林高手执教,为繁荣浙江省的武术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湖州的尚武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州武术发展万象更新,1953 年成立国术研究社,社长倪金标,社员蒋忍寒、孙铁根等。国术研究社社员在湖州乃至全国武术界都享有盛誉。著名拳师孙铁根1930 年生于湖州,自小酷爱武术,潜心研究,至今习练。1944 年起,14 岁的孙铁根先后得到武术名师的口传心授,倪高勇、魏有才、龚占平曾是孙铁根的老师。为继承前辈衣钵,后正式拜入全国著名武术家、北派少林传人田兆麟先生门下,由其精心传授少林拳术计100 多个套路。在此期间得到了海灯法师的点拨,使其领悟了南拳北腿,刀枪剑棍,单打对练的少林拳械之真谛。1985 年,浙江省举行武术全能比赛,孙铁根表演的梅花拳、四路查拳、五门单刀等五个项目,一举获得全能奖。孙铁根在《武林》、《少林武术》、《中国群众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武松独臂拳”、“少林四十八打”、“石链条练功法”、“全家录三十六套拳形”等武术技法图文,《武林》1984 年第4 期刊登了武松独臂拳套路。在1988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中,孙铁根将自己擅长的三十多个套路的“拳经”、“拳谱”整理成书面材料载入《浙江武术拳械录》。与此同时,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武术古籍《拳经》献给了国家,深受武术界同行的称赞,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孙铁根从事中华武术半个多世纪以来,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被列入1994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名人辞典》。
当代湖州德艺双馨,对湖州武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另一位前辈便是沈子庄。沈子庄生于1912 年,从小酷爱练武强身,与吴氏太极宗师吴鉴泉结为莫逆。他还从陕西拳师孙秉权习得“龙行剑”、“武当棍”、“罗汉拳”及“传统太极拳”、“连环剑”等。“在湖工作期间,他从不懈怠,坚持每日清晨在湖州公园内练拳打剑,风雨无阻”。1991 年,在浙江省体总主办的老年人太极拳比赛中获冠军;在1993 年浙江省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上,再次荣获太极拳比赛冠军。他被评为“浙江省健康老人”,以及“浙江省老年体协积极分子”等,从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太极老人。沈老创编的“健身八法”实为养身之妙方。他还把珍藏了多年的武术古本《拳经》以及明洪武元年锻造的宝剑、宝刀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
在1985 年的挖掘整理中,湖州全市计有船拳、少林、金刚、罗汉、武当、形意八卦、太极、华拳、查拳、鹰爪、臂挂二郎、蛇拳等63 个拳术套路和50 个器械套路载入《浙江省拳械录》,其中船拳被载入《全国武术器械录》。自1985 年以来,湖州市武术队捷报不断,屡创佳绩。1990 年,仅市武术健儿沈晓燕一人就在省第九届运动会上夺得2 枚金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武术散手在湖州开展起来,清泉武校等单位涌现了一批散打健将,成绩喜人,2000 年9 月在省青少年散手比赛中,湖州获2 银、2 铜、团体总分第三。
中华武术一脉相承,兼容并包,流派纷呈,尚武传统星火不断。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武术著作众多,仅明清典籍就有唐顺之的《武编·拳》,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吴殳的《手臂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等。中国武术的历史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自先秦以来的尚武之风造就了湖州一代代的骁勇猛将,他们凭着过人的武艺和胆识出将入相,建邦立国,大展宏图。湖州尚武之风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州武术在武坛独树一帜。船拳、蛇拳等传统武术项目是湖州的武术精华,是世代勤劳勇敢的湖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金普森,陈剩勇.浙江通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来光和.莫干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4.
[9]钮智芳.吴越拾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10]王克文.湖州市志[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
[11]余方德,嵇发根.湖州掌故集[M].西安:三泰出版社,1997.
[12]陈剑锋,董惠民.湖州史学论丛[M].合肥:黄山书社,2001.
[13]向丰刘,徐松.体育手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14]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