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新探

2013-12-03彭宣维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韩礼德物性语言学

彭宣维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The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关注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方式:或者是一致式,或者是隐喻式。本专栏介绍一组有关概念隐喻的专题论文,具体涉及及物性和时态两个范畴。这里主要介绍前者。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不同于基于传统语法的纯形式概念,而是融经验语义范畴于结构关系,旨在说明通过小句手段切分的经验流是如何语法化的,从而把这些过程化的经验片段分成六个基本类别: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外加一个非典型的气象小类。物质过程是有关小句识解的外在经验;心理过程是有关小句识解的内在经验;关系过程关注外在或内在经验片段的重新组织方式是识别还是分类;行为过程指人类的生理或心理经验行为;言语过程涉及意义的一切符号交换;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或某一事件的发生。这就是经典及物性模式(Halliday 1985:106-175)。

后来,韩礼德和麦蒂森(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2004)意识到,关系过程不同于物质和心理过程,它同时涉及两类经验,于是构拟了下面这个带有矩阵特点的及物性模式。

表1 麦蒂森改进的及物性模式

在这里,“内在经验”和“外在经验”分别与“物质”和“心理”对立,这与韩礼德对内、外在经验的定义冲突。“我们很小的时候(3-4个月)就意识到‘内在’经验和‘外在’经验之间存在一种根本区别:我们所体验的是‘那外面’的、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以及在我们自身里面、在意识和想象世界中发生的。‘外在’经验的原型形式是动作和事件:事情发生、人或其他动作者做事,或使它们发生。‘内在’经验很难归类,但一部分是对外在的重现,进行记录、做出回应、加以反映,一部分是对我们存在状态的独立意识。语法在二者之间确立了一种非连续性:十分明确地区分外在经验,即外在世界的过程,和内在经验,即意识过程。相关语法范畴就是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Halliday 1994:106-107)于是,我们根据万德勒(Vendler 1957)对动词的分类模型,从时相(phase)的角度对相关事件进行了归类,结果如表2。

也就是说,关于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小句表征具有共同特点,尽管心理经验的表征大多会涉及隐喻表达。据此,我们构拟了下面这个及物性新模式,涉及四个过程类别(Rp:表征方式;Rl:经验领域)。

这里的物质-作为过程含盖了经典模式中的言语和行为过程;而经典模式中的存在过程,在四个新的过程类别中都有体现(见后文柴同文的具体探讨)。

笔者提供的理论基础是:两个经验类别在被人类感知时,必须获得两种心理表征:要么是作为的,要么是关系的,它们都是经验片段,经由小句得到词汇语法化。这样,我们就把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加工中的“映射”(mapping)(Lakoff & Johnson 1980/2003)或“整合”(blending)(Fauconnier & Turner 2002)思想融入到了该模式的建构中。从词汇语法体现语义的动态过程看,无论是横向的“作为”与“关系”,还是纵向的“物质”与“心理”,彼此均可能以一方为出发点,将有关特征映射或整合到另一方;而各大类的内部、不同次范畴之间也可能产生隐射或整合加工。这一处理的结果是,无论是经典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还是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无论是词汇现象,还是语法现象,均可得到合理解释。其实,其中的词汇和语法是无法完全分开的,这既符合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基本思想,也符合词汇和语法连续一体的认识,更能将隐喻、转喻、提喻等现象从连续体的角度做出解释。此外,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现象就可以完全落实到语言范畴之间的映射与整合上,而勿须再像先前那样零散而缺乏系统的语言学描写依据。毕竟,我们的工作对象是语言,而非心理。

在上述前提下,几位博士生分别对其中的每一个新的过程类别针对英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柴同文2010;陈刚妮2011;何中清2013)。全部的描写完成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从语料库的角度对表3中的模式进行逐一探究。本栏目的三篇论文,基本上是按照这里的模式进行的,其中,何中清博士从整体上给予了介绍;柴同文博士的论文则集中于对存在句的解释;陈刚妮博士则新辟蹊径,分析时态的语法隐喻现象,颇具新意。据此,可有经验侧面的归一度及其连续体(情态)的语法隐喻现象?这个问题留给感兴趣的读者思考。如果有,有关概念语法隐喻的论述就完备了。但无论如何,这里的尝试揭示了大量新的语言事实。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实践服务的,不可削足适履。

表2 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新模式

表3 对事件的初步分类描述

(续表)

如果不加入认知解释,我们的尝试就是正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但胡壮麟教授指出:如果仅仅从社会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语言,一个语言学模型至少缺失了50%!而韩礼德(Halliday 1978)指出:“因此,把语言行为看做一种知识是可以的,事实上在当今叫做‘社会语言学’的学科中这也是常事;因此,虽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社会方面——在生物体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上——但你仍然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本质上生物体内部究竟指的是什么:个体是如何知道该怎样如此这般以言行事的?我们可以称此为心理社会语言学:这是从内部机制的角度来看待生物体的外在行为的,前者控制后者。”即是说,语言的社会属性观和心理属性观是“互补的”;只是60年代人们的重点在心理,他将把重点转到语言的社会属性上来。显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与社会学基础,只是理论建模的独特性需要,而并非排斥认知角度。与此相承,学界已有的大量论述表明: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注意、知觉、辨别、分类、表征、整合、推理、存储、提取等,都是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些过程从操作的处所看是“内在的”(或称个体内部的,intrapersonal);但加工的内容是“外在的”、社会文化的(或称个体之间的,interpersonal),受共同体长期形成的“认知成规”(cognitive stereotype)制约(Zerubavel 1997)。不过,不赞同认知取向的读者,或者如某些“没有相关认知研习背景”的学者来说,他们只关注相关描写思路亦可。而这正是韩礼德在具体语言分析中的高妙之处:超然于具体的社会或认知过程,只根据其理论范畴集中关注语言现象,大家都知道他是从社会的角度阐述语言功能的;但你要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少解释与分析也完全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路。

这里的模式建构原用英文写成,曾先后就教于马丁、张德禄、韩礼德和麦蒂森诸位前辈,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文稿曾投国外刊物,审稿专家对基本观点给予了肯定。今应邀特辟专栏与前贤同辈交流。作者谨此一并致谢!

[此处仅提供本栏目三篇论文中未列的文献]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TheWayWe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iday, M. A. K. 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Zerubavel, E. 1997.SocialMindscapes:AnInvitationtoCognitiveSociology[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柴同文.2010.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新模式视角下英语存在句构式的隐喻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陈刚妮.2011.SFG及物性新模式下英语物质-关系过程中的隐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何中清.2013.SFG及物性新模式下英语心理过程中的隐喻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韩礼德物性语言学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