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特征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3-12-02常永亮
王 欢,常永亮
(北京邮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特征现状调查与分析*
王 欢,常永亮
(北京邮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和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巨大,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的习惯及其特点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信息的方式、态度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给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备用材料,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特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媒介越来越丰富,信息传播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广播、报纸、电视为主要信息接收手段逐渐演变为当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网络、即时通信等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75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一方面,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带来了文化的更新转型,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带给我们更多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文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加速转型,在各种文化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信息爆炸时代同时要求大学生拥有信息甄别和分析、有效利用信息渠道的能力。大学生在当下社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容易接受新事物,还善于将活跃的思维付诸实践。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对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习惯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对象以北京邮电大学的在校学生为主,共333份(约占问卷总数的1/3),同时还涉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安徽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书面方式和网络方式,调查时间自2012年2月22日起至同年3月22日结束。
调查对象中,男生526人,女生474人,学历以研究生居多,占样本数量的52.2%(522人)。本科生占47.8%(478人)。在本科生中大一占12.6%,大二占6.4%,大三占9.4%,大四占19.4%。样本中专业分布理科占14.6%,工科占41.3%,经济管理类占23.2%,人文艺术类占20.9%。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网龄在1年以下的占1.7%,1~3年的占12.8%,4~10年的占73.4%,10年以上的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信息特征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上网时间过多
网络行为已经占据了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比例高达38.5%(见表1)。适当上网可以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但过多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在“您认为网络给您带来的麻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选择中,52.5%的同学认为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浪费时间,37.1%的同学认为负面消息太多,让自己无所适从、难辨真假。
表1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时间与业余时间未能取得有效平衡,使得学生业余时间过多;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格,时有学生逃课上网现象发生,同时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资源或者不限制上网时间,也是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
(二)学习低效化
网络不仅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便捷性,获取这些资料有时只需轻点一下鼠标、轻敲一下键盘。在本次调查中,在“网络中主要做什么事”的选择中,61.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资料的获取(见表2),同时在读取信息方面,平均每天用于阅读各种信息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5.9%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意愿很强。
表2 大学生在网络中主要做的事情
注:表2所有项均为多选,所以出现各项人数相加大于1000人,各项比例相加大于100%的情况。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的是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存在着低效的现象[2]。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同时选择微博、QQ等即时通讯和影音的比例分别是70.9%和48.7%;在另一项上网主要活动的选择中,虽然选择查找资料比例高达63.9%,但同时也有47.7%的比例同时选择社交网站。不仅如此,在问及“我似乎更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而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高达52%的同学认为基本符合自己的行为。这都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中存在学习低效化的现象。通过对被调查者的口头采访和深入观察也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经常是一边观看学习教育视频,一边浏览网页、逛论坛或者一边观看教学视频,一边聊天,这样学习就难免造成“走马观花”的后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大学生自身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网络中的各种诱惑,学习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大多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论文等;其次,由于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得学生上网极其方便,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惰性,总觉得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推迟完成;除此之外,网络学习中师生分离、缺乏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没有常规校园的文化氛围,这种人文环境的缺失或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也会导致网络学习绩效的低下[3]。
(三)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当前的知识环境下,严谨的学术态度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独立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网络中获取资料后,对于资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料的被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对所获取信息的认识,更加有效地积累知识。但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版权意识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后直接粘贴复制的比例达20.5%,在原有基础上修改的比例也高达44.7%,而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达的只占到总人数的30.5%,34.3%的同学不整理或很少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见表3)。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下降和学术水平的停滞,甚至抄袭现象频发。
表3 对信息的处理
不仅如此,24%的同学认为在引用获取信息的时候不需要注明其出处,或者认为应该需要注明,但时常忘记的比例也高达39.3%(见表4)。
表4 知识产权意识
这表明: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信息时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深刻,这就导致学术的严谨性被削弱。长此以往,一些同学在写论文和报告时只依靠网上资料的下载、粘贴和复制,而不愿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更不愿作艰苦的理论探索,缺乏自身的思维与创造,网络的作用也本末倒置,从获取信息的工具转变为束缚当代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障碍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版权意识薄弱以外,侵权成本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侵犯他人版权之后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与学校的管理不严有关。对于学校来讲,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作业论文只做存档使用,并不会用于发表,所以对于学生不用于发表的论文质量要求的相关管理不到位,也是造成大学生侵权现象频繁的主要原因。
(四)对信息的要求与甄别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信息,还需要大学生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的真假[4]。在“您是否赞同学习生活中需要快速掌握重要的消息”的选择中,高达76.7%的同学选择了赞同或非常赞同,这表明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依旧很高,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信息渠道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在“您获取信息注重的是什么”的选择中,53.4%的人选择了真实性(见表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息要求由以往的“快餐化”转变为对快速与真实的兼顾。
表5 对信息的要求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无论是权威的官方部门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发布消息,这就造成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而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真假的判断存在着分歧。本次调查显示(见表6),41.9%的大学生会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所搜集信息的准确性,例如搜集信息背景、信息出处、信息历史等相关信息。有25.1%的大学生会根据主观经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但正是这样的主观臆断,造成了对某些信息的曲解,尤其是某些“小道消息”恰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致使一部分虚假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会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不光是来自政府的信息,也来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崇拜[5]。例如某个大学生崇拜某个知名学者,就会对他所发表的言论确信不疑。专业人士在其相关领域往往有着客观正确的认识,但是本次调查中认为通过与专业人士的讨论来判断信息准确性的大学生比例仅为6.8%。
表6 对信息准确性的判断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生群体基本已经成人,对一件事情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和一定的认知能力,确定信息的真伪自然会首先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其次,网络的发达,给信息需要者提供了方便,如果对于一件事不清楚,只需轻敲键盘就可以获得这一事情的各种新闻和相关解读,而大学生自身也不需要做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再次,现实交流的减少使得大学生转向虚拟的网络生活。在本次调查中,就有49.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自己与现实中朋友的交流逐渐减少。
(五)关注政治,认识趋于合理
本次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闻的关注度仅次于即时通讯和学习资料。80.2%的同学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政治生活有影响或影响非常大,对于敏感问题的认识也不像之前相关调查所显示的那样不理性。本次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的认识渐趋合理,如表5所示,65.4%的同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见表7),大部分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相对理性,没有表现出对官方与非官方的绝对倾向,这也表现出政府公信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下降的趋势,但大学生自身也不会轻易地被虚假信息欺骗。
表7 对热门事件的认知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的认识趋于理性,但政府在舆情控制方面也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欺瞒群众(24.7%)、凌驾于群众之上(28%)、提供材料不充分(23.6%)、形式单一力度不够(19.2%)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从初期对网络的盲目追随、对信息真假不辨的盲目接收而逐渐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网络舆论自由度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可以接触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上述两点也许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的认识趋于理性的主要原因[6-7]。
三、相关建议
(一)合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高校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网络资源,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间、学生与家庭、朋友之间的沟通,减少学生外出到网吧等场所的机会,保证学生安全,便于学校管理。但是,无限制甚至免费的网络资源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浪费时间、无所适从等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对校园网的管理以减少学生上网时间,比如固定上网流量、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或者断电等方法,在保证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8]。
除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之外,学校管理者还应合理安排课程,使课程与业余上网时间相对平衡。尤其对于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大部分研究生课程相对本科较少,如果其所跟随的导师课题或者实验项目较多,学生相对上网时间就会减少,但是对于实验和课题任务较少的人文社会类研究生,就需要适当增加课程安排,以减少他们浪费在网络中的时间。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倡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娱项目、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如郊游、棋牌类竞赛、舞会、寝室联谊和义务活动等。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有效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现实人际交流,给学生们带来多样的精神享受,而不是让其漫游在虚拟的网络中,从而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9]。
(二)加强学校学术管理
如果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现象不能有所改观,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而且必将影响大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对别人劳动成果的珍惜程度。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加强学术方面的管理。首先,提高学校对学生学术的要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对策,学校应加大对学术论文的审查力度,增加外审比例,尤其是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抄袭别人劳动成果的可能;其次,加大对学术造假的惩罚,对不合格的期末论文,需要学生重修学分或者给予其不予通过的处罚,尤其是对不通过考试的研究生课程;对于抄袭的毕业论文,不准予毕业或者取消授予相应学位;最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从心理上增强他们对学术和知识产权的认知,并且这种宣传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延续到毕业,而不仅仅是只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
(三)增加讲座或心理辅导次数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
网络提供给大学生获得丰富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但过多的信息给大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对传统价值的取向。例如37.1%的同学认为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麻烦是负面消息太多导致无所适从,由于网络中充斥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加上大学生的好奇心,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心存不满,长久累积必然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部分时常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心理老师增加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安排老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参加,以排解部分学生的心理疑惑,同时还可以增加同学间交流的机会,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甄别的能力,使其不会迷失在网络信息海洋中。
总之,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其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接受行为上都是巨大的[10],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正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接受行为习惯,理智分析、正确应对挑战,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充分利用网络便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开展学生教育,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1] 李如铁.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J].世纪桥:理论版, 2009(6):88-90.
[2] 章国英,章翔.网络学习低绩效现象与习惯的适应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06(2):39-46.
[3] 张景龙,李端生.网络传播中社会情绪表达问题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90-93.
[4] 王莹,谢百治,苏博.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3):216-219.
[5] 祝阳,王欢.“90后”大学生网上信息接受习惯的实证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5-99.
[6] 祝阳,伊术通,苗夏箐,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3-67.
[7] 王兴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运用研究——基于重庆理工大学“青年红色根据地”网站建设工作[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8-101.
[8] 汪玉娣.网络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3):108-109.
[9] 李炳元.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0-113.
[10] CNNIC第74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EB/OL].(2012-03-12)[2012-12-12].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zx/qwfb/201203/t20120312_24000.html.
(编辑:段明琰)
Pres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NetworkInformationFeatures
WANG Huan,CHANG Yongliang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The network has huge effects on psychology and information receiv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twork tim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alyzes the habi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ay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This article uses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way and attitude to accep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and gives relate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college administrators and pedagogue better management and spare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receipt information; features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4.013
2013-01-2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BJZ2011 ZL01);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NCET-10-0264)
王 欢(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研究;常永亮(1985-),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文化与公共管理研究。
G645
A
1673-8268(2013)04-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