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思考

2013-12-02李文周

武夷科学 2013年0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环境

李文周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德化36250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变暖、水体污染、湿地退化、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严重等环境问题必然带来了许多野生生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挑战。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行了严格的保护与管理,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完整的保存,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物种多样性,成为人类研究生态系统的天然场所和科普宣教的自然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保护区应当成为向公众传播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基地,同时更应当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为此,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其环境教育资源,依据环境教育的目标、形式,提出合理性建议,旨在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开展、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及其意义

1.1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7年在前苏联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正式定义的,旨在促进整个人类的环境忧患感,促进人类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避免新问题出现(廖德宝,2004)。

1.2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访问者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以及组成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得到有关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思考个体和社会如何应对环境问题。自然保护区是实施英国学者卢卡斯提出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的最适宜场所。

1.3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人类划分了自然保护区。世界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定义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根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2013年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我国已建立(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2150处,占国土面积13%,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刘思慧和刘季科,2002)。

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能够让保护区参访者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信息,增长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与生态环境、自然保护的意义与方法等知识,开阔到访者的知识视野,使之超越自然保护区的界限,增强对整个大自然更深的了解,并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形成“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2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境内,涉及该县上涌、桂阳、南埕、雷峰、赤水、大铭等 6 个乡镇 22 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 118°05'-118°20',北纬 25°38'-25°43',区内最高峰——戴云山海拔1 856 m,为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该保护区于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13 472.4 hm2,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3.4%,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3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

3.1 生物多样性资源

3.1.1 典型的地带性植被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带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垂直分异明显,而且受到山体本身的影响,南北坡也有所不同(图1)。随着海拔的升高,在保护区北坡或海拔500 m以上的南坡,季风常绿阔叶林让位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海拔900 m以上保存了东南沿海山地面积较大的原生性黄山松林。在海拔较高的山顶附近,由于云雾缭绕,湿度大,温度低,矮曲林和中山常绿阔叶灌丛成为地形顶极群落,局部由于水分较多或过饱和,而形成了沼泽,在山间盆地池沼中则形成了水生植被。

图1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Daiyu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3.1.2 丰富的物种资源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是我国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较高,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小区域物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同时还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长期以来为许多动植物学家所关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 06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水松、银杏,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金毛狗、福建柏、香樟、半枫荷、花榈木、榉树等17种。野生兰科植物有47种。区内有脊椎动物34目99科42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Ⅰ级保护动物4种(豹、云豹、黄腹角雉、蟒蛇),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6种。有昆虫纲30目260科1 645种,其中51种为福建特有种,40种为德化特有种。有大型真菌39科136种,土壤微生物12目18科35属56种(林鹏,2003)。

3.2 自然景观资源

3.2.1 高耸云天的山峰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超过1 000 m的山峰有7座,它们高逼云霄,气势磅礴,沿途奇峰异石,风光秀丽,让人神往。其中海拔1 856 m的戴云山主峰,就因其高出云表,耸逼霄汉,常被云雾笼罩而得名。此外,区内的九仙山、大戴云、土云岐、大小险等山峰也是人们领略自然风光、挑战自我的理想登高之地。

3.2.2 待字闺中的泉瀑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态良好,是闽江、晋江水源头。区内水资源丰富,众多泉瀑隐藏于高山密林之中,仅区内双芹溪就有大小瀑布20多处。虽无豹突泉、黄果树瀑布之壮观,但这些待字闺中的泉瀑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来访。如水质优良的九仙山山泉、“灵鹫岩”内的甘泉,普陀岩遗址前的“莲花清”、“龙池”旁的“龙泉”、“永安岩”的“法水流香”等泉水以及溪水清澈见底的黑鹰潭瀑布、鸳鸯瀑布、龙尾瀑布、九仙山瀑布等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3.2.3 变化莫测的气象景观 由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许多引人入胜的气象景观在此出现,成为众多摄影者痴迷的宝地。如闽南地区难得一见的白雪、银装素裹的雾淞、人间仙镜的云海、神奇瑰丽的“佛光”、祥瑞奇遇的“双彩虹”等奇特的气象景观均可在保护区观看。此外,建于海拔1 658 m的九仙山国家基本气象站,也可让人们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气象知识。

3.3 人文景观资源

3.3.1 佛教古寺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现存有多处历史悠久的寺庙,这些寺庙保存着当地众多的建筑风格、民俗习惯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如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的戴云寺,1961年被列为德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尚存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刻的“豪余精舍”残匾,以及一些知名人士撰写的木刻楹联,寺庙附近更有不少古代名僧的舍利塔、石刻。位于九仙山麓的永安岩寺,其正殿中梁为用块木组成的藻井,圆天画着太极圈,结构独具一格。寺内现保存明进士赖垓的“法云真际”牌匾。

3.3.2 摩崖石刻 戴云山保护区所在的德化县是一个千年古县,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保护区内文物蕴藏丰富,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留有“五尺天”、“峻及于天”、“仙棋盘”、“龙泉”弥勒洞内外摩崖石刻群等多处石刻和题刻(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1)。

3.3.3 独特民居 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在海拔近千米的双芹村建成的“拨云山庄”写生基地,建筑为当地民居风格,每年都能吸引众多艺术家、艺术院校师生来此写生创作。

3.4 初步具备的基础教育条件

3.4.1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继2003年成为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成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后,2012年经中国科协评审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开展了“绿色环保行”、观鸟爱鸟等活动。

3.4.2 区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德化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戴云山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保护区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科院等近30个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3.4.3 环境教育场所逐步完善 已建成面积达5 000 m2的室内生态科技馆、户外生态感悟区,并免费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戴云山生态博物馆、自然学校、科研教学基地等一些宣教设施也已在规划建设中。

3.4.4 志愿者队伍初具规模 建立了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为主要成员的生态文化志原者服务队员100多名,可服务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引导、解说、教学。

4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环境教育规划尚未建立

保护区虽然已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动物标本馆、生态科技馆、多媒体宣教中心等设施,也通过这些设施对公众开展了一些宣传教育,让保护区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但仍然缺少一个具体的环境教育规划,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4.2 环境教育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埋设一些界碑、标牌、防火警示牌、法律法规宣传栏,展示部分野生动物标本馆,在保护区网站上展示基本情况(点击率较低),编制一些宣传品,开展法规类和知识类等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而通过互动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技能的内容较少。此外,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教育存有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

4.3 政策经费支持不足

1979年,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确定了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1989年《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的环境教育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立法相对较少,规定也比较分散,无法为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此外,政府对环境教育的投入也极为有限,特别是对于无自主收入的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境教育设施投入及环境教育活动日常经费上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5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对策

5.1 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福建省生态建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障国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弘扬生态文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应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使保护区具备与建成“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示范保护区”相匹配的环境教育体系,实践、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增光添彩。

5.2 提出环境教育的建议

5.2.1 初级护林员 针对5-12岁的孩子开展“初级护林员”的项目,目的是向孩子们介绍大自然赋予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神奇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一人类宝贵财富中所扮演的角色。

5.2.2 “探险”戴云 针对4-9年级的学生,为学生提供4-5 d的野外课程,由专业知识较丰富的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对当地情况较熟悉的护林员作为教师,为学生教授保护区的自然、文化历史,指导进行野外调查、讨论问题、编排游戏、撰写旅行日记等,学生通过与护林员一起参加活动获得各种野外知识及体验。

5.2.3 野生动物教育 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几名有经验的护林员(最好是有生物知识的志愿者)带领,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配备相关的观测设备,探寻自然保护区内珍稀的野生动物。

5.2.4 寄宿和学习 白天,参与者在保护区人员或志愿者带领下饶有兴趣地探寻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趣之处;夜晚,他们返回住处(自然学校或管理所或农家旅馆),享受“野菜佳肴”和“原始生活”,体验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生活。

5.2.5 现场研讨会该活动 为游客提供一段相对比较集中的近距离的教育经历,主要涉及一些专门领域,如野生动物、地质学、生态学、历史、植物、艺术以及户外活动的技巧。

5.2.6 徒步探险 在保护区护林员的带领下,让游客徒步攀登戴云山主峰、大小险等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探寻不同海拔梯度植被情况。

5.2.7 野营和野餐 在保护区社区村(如雷峰上寨、双芹村、上涌辉阳、后宅村)或保护区内(如大格、浮头溪格)开设野营地点,做好防范措施,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游客体验“风餐露宿”的“艰辛”。

5.2.8 自行车健身 在保护区周边开辟自行车道,分为环戴云山长距离山地自行车道(如南埕-梓安-后宅-上涌)和保护区内休闲观光自行车慢道(如后坂-后宅),同时,自行车的露营地应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1.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8-11.

廖德宝.2004.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公众生态教育初探.广西林业,1:16-18.

林鹏.2003.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1-269.

刘思慧,刘季科.200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世界林业研究,15(4):47-53.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环境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环境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