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复合支护技术在某深基坑中应用
2013-12-02张瑾
张 瑾
(浙江 杭州 311202)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杭州某区,场区道路东侧、西侧和北侧为市政道路,南侧为老医院和机械厂。该项目总占地89440m2,总建筑面积35万m2,地下建筑面积99580m2,地下1~2层,地上14幢18~34层。
本工程施工区原为厂区,填土层中分布各种旧管线(包括需要移位的热力蒸汽管道)、旧混凝土基础等。
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场地从上到下依次为:①0层杂填土:杂色,粉质粘土性,含较多建筑垃圾及碎石,层厚0.1~2.2m。①1层砂质粉土:灰黄色,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碎片,铁锰质氧化斑渲染,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无摇震反应。①2层砂质粉土:灰色,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碎片,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摇震反应中等。②1层砂质粉土:青灰色,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碎片,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摇震反应中等。②2层砂质粉土:灰色,很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碎片,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摇震反应中等。②3层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最大含水率63.3%,含少量半炭化植物残体,少有臭味,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无摇震反应,具有高灵敏性、触变性。③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色,饱和,软塑,偶见少量半炭化植物残体,夹少量粉砂薄层,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③2-1夹层砂质粉土:灰褐色,很湿,稍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摇震反应层状,层间夹少量粉质粘土,局部粉砂和粉质粘土交错出现。③2-2粉质粘土夹粉砂:灰褐色,软塑,层状,粉砂和粉质粘土交错出现,局部粉砂含量较高,相变为粉砂夹粉质粘土。
2.2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空隙潜水和空隙承压水两类。空隙潜水主要在场地1层耕植土、2层砂质粉土和粉砂层中,主要受大气及地表水补给,年变化幅度1~2m,雨季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少雨季节地下水位埋深0.4~1.8m,地下水位标高3.10~4.78m。空隙承压水主要在④3、⑥3-1层粉砂、⑥3-2层圆砾层中。承压水头距离地表10m左右。
3 支护和降水方案
本基坑特点是,工程设有地下室1~2层,基坑挖深在3.45~8.35m,其中在1和2层地下室交接处挖深4.4~4.6m。局部电梯井相对筏板基础深2.3m。开挖深度内土层浅部以粉砂土为主,工程性质较好,施工中应注意降水;深部以淤泥质土为主,工程性质较差。
根据周边已有工程经验,兼顾经济、安全和可行的原则,本基坑采用自然放坡、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排桩悬臂的支护方案,部分区域采用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及被动区加固。
基坑降水坑内外采用直径800mm自流管井降水,自流管井设置:基坑外布置46口,间距15m;内测布置124口,间距25m。井底黄海高程均为-4.35m。土方开挖前应先布置管井,井管与孔壁之间填充大于滤网孔径的粗砂作为过滤层。井管下沉后充分洗井并进行试抽,降低地下水位至基础垫层以下50cm处,保证基坑开挖顺利进行。
4 基坑支护设计
4.1 基坑支护形式选择
1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3.45~4.85m,分别采用2-2和3-3(见图1、图2)。沿街商铺没有地下室,采用自然放坡1-1支护形式(图略);1层地下车库处,采用土钉墙+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2-2支护形式;高层主楼地下室筏板基础较深处,采用土钉墙+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3-3支护形式。
图1 2-2剖面支护
图2 3-3剖面支护
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8.15~8.35m,分别采用5-5和6-6(见图3、图4)。大部分采用土钉墙+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5-5支护形式;南端局部约130m长临近医院和机械厂(浅基础埋深1~1.7m),采用钻孔灌注桩+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以及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6-6支护形式。
图3 5-5剖面支护
图4 6-6剖面支护
1~2层地下室交界处:基坑高低差4.4~4.6m,采用采用土钉墙4-4支护形式(见图5)。
图5 4-4剖面支护
坡顶统一设置300×400排水沟。
4.2 基坑支护设计
采用北京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计算。
4.2.1 1-1和4-4剖面支护设计
按照1∶0.75(4-4剖面1∶0.3)自然放坡,喷射80mm厚C20混凝土,内配钢筋网Φ6.5@250×250。其中4-4中,设置3道土钉(梅花形布置):Φ22mm钢筋@1200(L=6000mm),倾角10°,孔径110mm;土钉锚筋同坡面钢筋网片加强筋焊接锁定,土钉孔内注浆,注浆配比为水泥∶砂∶水=1∶1∶0.5。
4.2.2 2-2剖面支护设计
按照1∶0.75自然放坡,喷射80mm厚C20混凝土,内配钢筋网Φ6.5@250×250。
坡底附近黄海高程2.3m处设置Φ48×3.2竖向锚管@350(长L=6000mm);锚管前端应敲扁封闭,在钢管上沿距顶端1.0m处~末端的长度方向上,每隔0.5m 旋转90°设置一对Φ8mm圆孔,同时在圆孔处设置倒刺,竖向锚管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在管内注浆,注浆配比为水泥∶砂∶水=1∶1∶0.5。
坡顶开始设置Φ600@400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桩底黄海高程-5.35m(即桩长约11m),按进入2-3号土层1.0m控制。
4.2.3 3-3剖面支护设计
按照1∶0.5放坡,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内配钢筋网Φ6.5@200×200,2个Φ14mm通长加强筋与土钉焊牢。共设置4道土钉(梅花形布置):Φ22钢筋@1200(L=6000),倾角10°,孔径110mm;土钉锚筋同坡面钢筋网片加强筋焊接锁定,土钉孔内注浆,注浆配比为水泥∶砂∶水=1∶1∶0.5。
坡顶开始设置Φ600@400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桩底黄海高程-5.35m(即桩长约11m),按进入2-3号土层1.0m控制。
4.2.4 5-5剖面支护设计
按照1∶0.5分两次放坡,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内配钢筋网Φ6.5@200×200,2个Φ14mm通长加强筋与土钉焊牢。共设置7道土钉(上坡面4道,下坡面3道,梅花形布置):Φ22钢 筋 @1200(L上坡=6000mm,L下坡=8000mm), 倾 角10°,孔径110mm;土钉锚筋同坡面钢筋网片加强筋焊接锁定,土钉孔内注浆,注浆配比为水泥∶砂∶水=1∶1∶0.5。坡底6排Φ600mm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相互搭接50mm,呈E字形状排列。
4.2.5 6-6剖面支护设计
按照1∶0.75放坡,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内配钢筋网Φ6.5@200×200。采用围护桩Φ1000@1200钻孔灌注桩,桩顶黄海高程0.95m,桩长约18.5m;桩顶连梁1200mm×700mm。桩身和连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5;围护桩内侧设置6排Φ600mm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相互搭接50mm,呈E字形状排列;外侧一道Φ600@450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外2m处,设置一道Φ600@400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桩底黄海高程-5.35m,按进入2-3号土层1.0m控制。
5 施工与监测
5.1 围护桩施工技术要点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并有效清除浅埋地下障碍物,采用小型机械、人工辅助挖孔及长螺旋钻孔后插钢筋笼工艺施工;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在灌注混凝土24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桩身超灌高度0.8m,垂直度不宜大于0.5‰,桩底沉渣不应超过200mm。
5.2 基坑监测
基坑观测点设置在钻孔桩的连梁上或土钉墙坡顶处,间距15~20m。在三面市政道路边,均匀设置20个道路沉降监测点,监测预警值为道路沉降累计超过50mm。委托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监测,监测方案、数据和监测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业主、设计方以及施工方作为安全控制及设计修改的依据。开挖期间每天观测1次,开挖到基底后连续监测7d。如出现异常情况时,需增加监测次数。
6 结语
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大,基坑开挖深度深,同时周边存在市政道路和老式建筑物,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采用一种支护形式很难满足工程要求,往往需要多种复合支护技术结合。
基坑监测结果表明,基坑水平位移、沉降和市政道路沉降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后来的基坑开挖施工进一步证明,本基坑支护方案是合理的。这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许厚材.复制条件下某深基坑工程联合支护技术[J].施工技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