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主导抑或投资者主导——两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

2013-11-30郑立群

关键词:绩效评价战略环境

郑立群,刘 扬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也是政府和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心。鉴于企业是一个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如何使企业将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制定正确的环境战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环保组织、专家和学者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在理论与实务领域均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早在1991年,波特(Porter)[1]就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成本消减和环境绩效改善的正向关系。近年来,随着企业环境管理实践的展开,国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Ilinitch和Soderstrom(1998)[2]分析了如何使用会计手段获得更准确和可测量的环境评价结果;Schvaneveldt(2003)[3]探讨了产品环境业绩改进的标准和工具。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首次提出了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的概念,概括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内在联系,在理论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和WBCSD也先后发布了公司业绩报告中衡量生态效率的指导性方法。Marta Herva,Amaya Franco,Eugenio F.Carrasco和 Enrique Roca(2011)[4]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将现有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归为四种类型:能源和材料流动指标、区域范围指标、生命周期指标以及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此外,国外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环境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例如,E.J.Jung,J.S.Kim和S.K.Rhee(2001)[5]分析了由基础环境、投入、过程、产出、结果五部分组成的“G评分系统”在石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ean-Francois Henri,Marc Journeault(2008)[6]检验了加拿大制造业企业的固有特征与环境评价指标的联系。

相比之下,国内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乔引华、乔鹏芳和薛红梅(2006)[7]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应包含的内容及各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甄国红和张天蔚(2010)[8]界定了信息公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并构建了以环境信息公开度、环境经营、环境管理和环境财务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指标体系。陈璇、淳伟德(2010)[9]设计了一个包含环境财务绩效和环境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企业行为对自然环境和企业自身组织能力的影响。除了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内涵的讨论以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陈静、林逢春和杨凯(2007)[10]以及唐建荣和张承煊(2006)[11]分别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人工精神网络分析法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还有一些学者,如赵军[12]等(2011)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与政府、消费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驱动机制。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务领域却进展缓慢。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部分研究仅重视从企业外部层面(政府、社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很少从企业投资者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政策的激励效果;二是没有以企业环境战略为基础,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这个观点,本文提出应以投资者价值分析为主导,以企业环境战略分析为基础,建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与激励模式,并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建立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及其缺陷

(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与激励的不同视角

企业环境绩效管理不是单纯的企业管理问题,而是国家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央政府、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多方博弈的过程,包含多重的评价主体与激励机制,必须从全局考虑,有策略、有步骤地展开。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与激励应源于四个层面:政府、社会公众、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股东(参见图1)。其中股东的评价与激励源于企业内部,而前三者源于企业外部。近年来,我国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特别是政府)层面。

(二)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式的缺陷

当前这种以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存在如下问题:

1.外部主体进行环境绩效评价与激励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源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包括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于外部环境监管机构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环境效益与成本难于合理的计量与分配。当前的研究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企业的环境业绩不仅限于当前对环境的影响,一项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往往要逐渐显现,且很难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公平合理地分摊。然而,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就会使这个问题变得相对简单易行。

2.资源性产品定价扭曲,财税和价格体系不合理,导致评价结果扭曲

图1 以投资者环境战略分析为中心的企业环境绩效管理

在价格体系扭曲的前提下,外部主体对环境绩效指标的衡量不真实,因此政府主导下的环境绩效评价结果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下面以被广泛应用的生态效率指标为例进行说明。

生态效率指标可以表达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用于计量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生态效率指标对企业产生有效环境激励的前提应是评价者对环境影响的度量是真实可靠的,而这在我国当前资源性产品定价扭曲、财税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环境法规制度不健全、环境监管不到位、地方与部门利益保护等问题没有解决的条件下,显然难于实现。如在联合国生态效率标准化方法[13]中指出,可供从财务角度评估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以下三个:能源成本/增加值、水成本/增加值、固体或液体废物成本/增加值。若资源性产品定价过低或扭曲,就会导致增加值的增长幅度高于能源成本增加幅度,而从企业外部评价结果看,环境业绩显现得却更好。由于显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过低,外部评价主体使用生态效率等指标产生的“环境激励”变得很有限,甚至可能产生逆向激励。

此外,我国政府和社会尚未健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也使得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无用武之地。更进一步分析,即使在外部监督主体到位、制度健全的前提下,企业环境绩效的监测也不应仅仅限于在企业外部进行,更应同时存在于企业内部。各种环境监管措施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重视环境问题。政府和社会对企业施加的环境压力只有通过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长远关注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应从创造股东价值出发,以企业为主体研究环境战略的制定及绩效评价模式。

二、投资者主导下的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

(一)投资者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掌控在管理者手中。即使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激励的确对企业管理者带来了预期的压力,但是由于环境投入往往在当前无法产出经济效益,企业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更关注如何应付和规避来自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当前环境压力。其采取的措施经常是短视的,仅仅针对凸显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便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保护现有的利润。这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从战略高度制定公司的环境政策。这种暂时的对策不仅不利于实现“外部”环境激励的目的,更不利于实现投资者的价值最大化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当前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环境激励不仅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而且普遍不能到位。

必须指出,源于政府、社会公众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压力,只有有效地作用于企业投资者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图1所示)。特别是在外界的“环境激励”力度不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制衡关系不顺畅时,企业投资者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企业投资者基于价值最大化目标,应将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从投资者价值增值角度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并依照环境战略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应为投资者评价。

投资者环境战略分析为中心的环境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环境目标。政府在重视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之外,还应从利用投资者对其自身利益的关注,引导投资者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将环境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然而,这种以投资者为着力点的环境评价与激励模式要想真正起效,仍有赖于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于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企业,外部环境激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国资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双重身份

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很多为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任务重大,对我国的环境影响举足轻重,而国有企业的性质又决定了其环境绩效评价模式独具特点。宏观机制设计者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提高整体经济生态效率两个方面进行权衡,构建能产生有效激励的国有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模式。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负有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但是作为政府监管机构,在企业环境问题改善方面也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学者认为,国资委在国有企业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应超出一般投资者,应由国资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直接加入明确的环境评价指标,以激励管理者关注环境问题。这种“直接介入”的方式固然是问题的一种解决途径,但是也存在如下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国资委制定的国有企业环境标准是否应高于国家对一般企业的要求。该标准若等同于国家对一般企业的要求,则这种评价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环境业绩评价也会流于形式;若高于国家对一般企业的标准,势必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碍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应如何制定。目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虽然列入了非财务的管理绩效指标(环境指标),但是并未给出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

总体来讲,要想使国有企业真正重视其环境问题,不能仅仅靠列入几个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而应从国有投资价值最大化角度,构建国有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三)投资者主导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定

企业环境战略是指一个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总体规划。环境敏感型企业在越来越显著的环境压力下,投资者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在生产运营、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考虑,将环境问题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制定积极合理的企业环境战略将成为应对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国外学者 Schafer和 Harvey(1998)[14]将实践中企业环境责任的发展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即成本最小化、成本效益相关和有效环境控制。第一阶段成本最小化原则就是企业尽量避免和降低相关成本,经理们把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看作是净收益的直接流出;第二阶段成本效益相结合原则,企业认为环境规则是强制性的,经理们采纳的环境控制措施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如何避免义务;第三阶段有效的环境控制,某些企业发现环境保护能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环境责任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会制定截然不同的环境战略规划。

企业制定环境战略应考虑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环境激励强度和稳定性、源于公众的环境压力的作用程度、银行和证券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制衡状况。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是企业内部潜在的“环境能力”,包括环境组织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流程环境能力和利益相关者环境影响能力等。企业应在分析其环境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企业环境战略。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过程中,应综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生态能力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投资者主导下的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环境战略绩效的目标

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应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上讲,通过采用股东价值法,可以将环境后果直接转化为财务结果。有的文献中提出以绿色经济增加值(green economic value-added,简称GEVA)最大化作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目标,作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具体指标体现。但绿色经济增加值不仅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且不能体现长期的环境效益和成本。在此笔者引入了环境战略价值的思想,用以体现环境战略的长期影响。同时为了体现环境综合绩效,本文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提供的四维评价框架。在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导向基础上,企业可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上进行环境绩效的评价,可以将长期和短期环境影响相结合,将财务和非财务的环境影响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诠释。

(二)投资者主导下的企业融入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一直存在着两种评价模式:一是独立于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之外进行;二是将环境绩效评价融入企业整体绩效评价。对于政府评价来说,独立评价模式能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而基于投资者角度进行的环境绩效评价不能脱离投资者价值最大化目标,要在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因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融入型评价。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表1给出了投资者融入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可列入参考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绿色EVA与和环境战略价值相结合

财务维度的绩效评价应从价值和效率两个角度进行指标的设置。作为价值指标,EVA指标可以较为真实地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已经在世界范围被广泛认可。以此为基础提出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全面考虑到环境收益与环境成本,在将短期的财务收益调整为经济收益即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再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的价值。但GEVA有如下缺陷:

(1)无法获取GEVA的准确数据。GEVA的计算需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这是环境评价当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环。迄今为止,尚未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外,由于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很不充分,难于实现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全面归集。因此直接采用精确的GEVA作为评价的目标值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也是因为同样原因,我国关于绿色GDP的测算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2)GEVA不能体现长期的环境效益和成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往往不是在当期就能显现的,其影响可能相当长远。采用GEVA以及其他环保指标进行定期考核,虽然表面上看有直接的约束力,但是并不能体现企业对环境的长远影响。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在评价中可以使用简化的GEVA,即仅考虑可计量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影响,体现了可预期的股东价值提升;对于无法量化的环境影响,可分别利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维度进行衡量;而公司环境战略对股东价值的长远影响可通过环境战略价值来衡量。在这里,环境战略价值实质上是一种期权价值,是当前制定的环境战略为企业未来创造更多获利机会的价值。环境战略期权思想为管理者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使用EVA和环境战略期权价值进行的财务维度评估体现了环境绩效的绝对规模,而绿色产品投资回报率则从效率角度评价了环境绩效的相对规模。两种评价指标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2.引入环境战略准备度

针对企业环境战略实施与发展的需要,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的重点不是当前的环境状况和现有环境能力,而应是企业应对环境压力变化和突发事件、提升环境绩效、实现环境战略目标的能力。在预期外界环境压力将大幅提升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由卡普兰与诺顿[15]在2004年提出战略准备度(strategic readiness)思想可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环境学习和成长能力,从稀缺环境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分析企业对环境战略的准备状态,并进行合理的量化描述和衡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外部的监控和内部改善。

环境战略准备度就是指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企业环境战略协调一致的程度。与《战略地图》一书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方式不同,本研究采用更广义的无形资产定义,将无形资产定义为:存在于公司内,用来创造不同优势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环境战略的因素,我们得出影响企业环境战略的无形资产,除了人力资本外,还包括绿色技术、稀缺环境资源储备、供应商和企业合作者等利益相关者贡献等方面。如表1所示,我们将环境战略准备度划分为:人力资本准备度、绿色技术准备度、绿色资源准备度以及相关利益者准备度。环境战略准备度的具体衡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1 BSC框架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Porter M.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2]Ilinitch Anne Y.,Soderstrom Naomi S.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JournalofAccounting&PublicPolicy,1998(4/5).

[3]Schvaneveldt S.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s:Benchmarks and tools for measuring improvement[J].Benchmarking: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3(2).

[4]Marta Herva,Amaya Franco,Eugenio F.Carrasco,Enrique Roca.Review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1(19).

[5]E.J.Jung,J.S.Kim,S.K.Rhee.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fficiency in oil industry[J].JournalofCleaner Production,2001(9).

[6]Jean-Francois Henri,Marc Journeault.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An empirical stud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firms[J].Journalof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

[7]乔引华,乔鹏芳,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11).

[8]甄国红,张天蔚.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8).

[9]陈璇,淳伟德.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基于环境财务与环境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10]陈静,林逢春,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2007(5).

[11]唐建荣,张承煊.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22).

[12]赵军,吴玫玫,钱光人,林逢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环境绩效驱动机制及实证[J].中国环境科学,2011(11).

[13]刘刚,高铁文.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5-50.

[14]Schafer A.,Harvey B.Stage Models of Corporate Greening:A Critical Evaluation[J].BusinessStrategyand environment,1998(3).

[15](美)罗伯特·卡普兰,(美)戴维·诺顿.评估无形资产的战略准备度[J].哈佛商业评论,2004(3).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战略环境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战略
战略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