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剥内扎痔核悬吊保留齿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
2013-11-29陈慧
陈 慧
江苏南通市中医院肛肠科 南通226001
环状混合痔治疗较为困难,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因对齿线及齿线区的感觉上皮缺乏保护,在做外剥内扎痔核的同时也将肛管上皮、齿线及齿线区的感觉上皮一并向上剥离切除。做对痔核根部结扎处理时,往往也不注意对肛垫组织的保护,以至有时切除过多,故容易造成肛管上皮缺损,肛管疤痕狭窄,肛门感觉性失禁等并发症,使肛门的精细控便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会出现肛门坠胀等不适症状。2010-08—2012-08,我们采用外剥内扎痔核悬吊保留齿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环状混合痔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0年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7~79岁,平均46.7岁;病程2~35年。均采用外剥内扎痔核悬吊保留齿线术治疗。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6~78岁,平均46.1岁;病程2~36年。均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腰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消毒扩肛,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清痔核的部位、数量、形态及肛管内外的病变情况。根据痔核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段设计。一般在3、7、11点母痔区设计3个外切口,其余部分根据痔核的大小再设计2~3个外切口,但要注意切口间皮瓣至少应保留0.5 cm,设计好切口后由大到小处理痔核。用小弯钳垂直夹住1枚内痔痔核以做固定,基底部用弯血管钳夹持,与齿状线保留一定间距,再以7号丝线作8字贯穿结扎,结扎线距齿状线上0.3~0.5 cm,勿损及齿状线。在痔核上方1.0~2.0 cm处用组织钳提起直肠末端黏膜,用2-0可吸收线缝合,缝合穿过黏膜下层及少量肌层,用组织钳提起已缝扎痔核,于结扎线下痔核中间稍偏下缝合、结扎,以上提肛垫。同法处理其他部位痔核,结扎痔核尽量避免在同一肛管水平上,以防术后肛管及直肠下端狭窄。再行外痔剥离术,做一梭形切口,切口上端距齿线下0.3~0.5 cm,再用钳夹起皮缘略作外翻,用组织剪分别向两侧潜行剥离皮下曲张之静脉团块,必要时修剪切口皮缘以利引流通畅。对于术中肛管不能容纳两横指的患者,选择截石位5或7点切口,切断外括约肌皮下层及部分内括约肌使肛门宽容两指。术毕,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24 h控制排便,便后用本院自制的清热解毒利湿中药汤剂熏洗坐浴,祛腐生新膏纱条换药。
1.2.2 对照组 麻醉、体位、消毒探查同治疗组。用直钳提起外痔皮肤,在外痔上作“V”型皮肤切口,将外痔静脉钝性剥离至齿线上0.3 cm处,其中应注意勿损伤过多的肛管上皮。然后用弯止血钳纵向垂直夹住内痔根部,在钳下内痔正中基底以7号线作“8”字贯穿缝扎,于结扎线上5mm处剪除痔核残端。。同法处理其他痔核,各结扎点间保留正常皮肤黏膜桥至少0.5 cm。术毕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后处理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总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无并发症。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3.2 疼痛评估标准0级:无痛或轻微肛门下坠感;Ⅰ级:轻微疼痛,无需用止痛药物,不影响睡眠;Ⅱ级:疼痛加重,口服镇痛药物可缓解,轻微影响睡眠;Ⅲ级:疼痛重,严重影响睡眠,需肌注镇痛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6个月,治疗组治愈58例,好转2例,治愈率96.7%;对照组治愈57例,好转3例,治愈率95%。2组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肛门疼痛、坠胀、创缘水肿、肛周皮赘、肛门溢液及愈合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数,%)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肛管上皮由3段组成[2],其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辨别直肠内容物的性状,齿状线对排便有极重要的意义,为排便运动的诱发区[3],而齿状线稍上方黏膜下组织—肛垫,是关闭肛门的动力学部分,有精细的辨别感觉,能引发肛门反射,保证肛门正常闭合[4]。这些组织结构如受损过多,可影响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
我们采用外剥内扎痔核悬吊保留齿线术的方法,可使下移之肛垫恢复上移约1~2 cm,有类似PPH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费用低。肛垫上移后外痔亦明显缩小,因此外痔切口创伤面积明显缩小,故术后愈合速度加快,疼痛明显减轻,更符合外科微创治疗原则。本术式在外痔切口间对皮下曲张的静脉团进行潜行剥离,使得肛门外观更为平整,术后肛周皮赘及创缘水肿明显减少。分别在齿状线上下一定的距离处理内外痔,保留肛垫和完整的齿状线,使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更接近正常,避免术后肛门下坠和感觉性大便失禁,且无肛门溢液。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理想术式。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诊治暂行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2000,12:891.
[2]刘晨,夏峰,朱菊仙,等.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摩[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3):15-16.
[3]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4.
[4]张东铭.痔与肛垫有关问题商榷[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