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原则
2013-11-28张燕萍
张燕萍
【摘 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真诚的希望不要再看到“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尴尬局面,为了祖国的明天繁荣,为了民族未来的昌盛,当代每一位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与关注教育发展的仁人志士共同托起素质教育的大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坚持原则,既不能孤立,也不能呆板,要灵活掌握。
【关键词】数学课 素质教育 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是当前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在数学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六项原则。
一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同样必须在数学课的素质教育中加以运用。课堂教学的实质是知识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同化到学习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通过启发,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内驱力,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维,科学的记忆,较快较好地掌握知识。启发式的有机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 渗透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是素质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渗透”。渗透性原则强调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其特点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使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意志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我在讲圆周率这一课,不仅讲它的基本概念,而且还向学生简介了数学家祖冲之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强化素质教育进行有机渗透。
三 实践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学得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本身的基本目标,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对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无疑是必要的。教材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简明的例题,及其扼要的说明和一些针对性的习题。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照本宣科,光在理论上打转转,学生就会因为感性材料不足,知识梯度陡,教学跨度大,而一时难以接受。学用脱节,知行脱节,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都将受到限制。认识到这点,我从认知结构的整体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测量等多种途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 因材施教原则
同一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同一性,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各个学生智力状况不同,同一个班上总有学得好的和学的差的,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如果忽视这种个性的差异性,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方法施教,必然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情况。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整体都得到提高。在具体做法上,我采用因人定标,分层施教,激活个体,整体联动的方法。激活个体,就是通过激励、激发、激趣等手段,提高个人的自我认识,发挥个体的潜能,再运用个别辅导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帮促联动,形成整体提高的合力。这样做,必然会出现班级整体素质上升的喜人景象。
五 “两主”结合原则
双向融合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融合”就是师生双向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过程重叠、交汇这么一个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的热情,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唤起学生对数学课的热爱;第二,要善于运用科学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第三,从褒扬激励入手,尊重学生人格,多给学生积极的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勇气。但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主导起外因作用,而内因则是学生这个个体。调动和增长学生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和增速作用,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主学习和自我发挥的能力,不能让其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一旦形成主导和主体的最佳结合和实现双向的有机融合,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六 减负原则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过去那种大作业量,频繁考试的做法,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这样做好减负工作的。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情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主人翁意识从事学习活动;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做到“三不一少”,即不定购课外辅导资料,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课外作业,少而精地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腾出时间来从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素质教育活动;三,减轻记忆负担。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把知识教活学活;四,减轻考试负担。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采用多种形式全面考评学生的智力、能力、应用及行为素质。如:口头提问检查,操行能力评价,个别检查了解,自我汇报等。这种综合性的效益评价,既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促进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原则”应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搭配巧妙。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