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地区跨国公司制造业产业链重构研究

2013-11-28吕飞许大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跨国公司

吕飞 许大明

摘要:文章通过东亚地区国际贸易与域内贸易数据的计量分析,以及东亚地区与EU、NAFTA等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特点的深入比较分析,指出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以中间零部件贸易为主的域内贸易新特点以及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生产区位选择的新动向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从FDI、外包、生产分断化等各种新的国际产业组织模式方面对跨国公司的产业生产网络组织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亚地区各国的主导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环境以及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产区位重构;产业分工;跨国公司;东亚地区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5000805在全球化和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使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ASEAN、日本与新加坡等东亚地区各国FTA协议的达成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日益成熟,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亚地区各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差异以及市场条件,基于全球化生产与全球化市场战略,在东亚地区逐步构建了最优化的产业生产组织链条[1]。东亚地区各国通过地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以及各种投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产业部门布局到该地区。跨国公司通过在东亚地区的投资与贸易活动,建立了具有东亚地区特点的生产网络体系和产业组织结构模式,促进了东亚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东亚国家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和变化[2-4]。随着许多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产业活动的发展,使东亚地区域内贸易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东亚地区、EU、NAFTA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的域内出口比例分别为45%、48%和57%[5],东亚地区正成为与EU、 NAFTA并列的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之一。但是在域内贸易结构上,与EU、NAFTA相比较,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表现为中间零部件产品的贸易比例较高,而最终消费产品的域内贸易较低的特点。2005年,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比例占总贸易额的60.5%,说明制造业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占到了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主体。而在EU、NAFTA地区的域内贸易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比例为49.8%和48.2%[6](图1)。

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产业布局促进了东亚地区中间贸易为主体的域内贸易特点的形成。近年来,随着ASEAN+3(中、日、韩)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跨国公司逐步将制造业部门转移到东亚地区,并充分利用东亚各国差异化的资本、技术、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禀赋优势条件,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将不同的生产过程配置在东亚不同国家进行生产。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投资地域和投资形式不断调整和重组,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生产体系也以跨国公司的投资选择模式为主导进行着重新布局与组织。跨国公司产业组织的重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合作生产地域不断扩大和产业合作链条不断增长,东亚地区内部与东亚地区外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经济产业分工体系中来;二是中间零部件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投资模式与生产形式上也从单一的海外直接投资(FDI)向FDI、外包(outsourcing)、分段化生产(fragmentation)等多种生产组织形式转变。由于东亚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过程转移到东亚地区,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构。

摘要:文章通过东亚地区国际贸易与域内贸易数据的计量分析,以及东亚地区与EU、NAFTA等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特点的深入比较分析,指出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以中间零部件贸易为主的域内贸易新特点以及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生产区位选择的新动向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从FDI、外包、生产分断化等各种新的国际产业组织模式方面对跨国公司的产业生产网络组织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亚地区各国的主导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环境以及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产区位重构;产业分工;跨国公司;东亚地区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5000805在全球化和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使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ASEAN、日本与新加坡等东亚地区各国FTA协议的达成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日益成熟,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亚地区各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差异以及市场条件,基于全球化生产与全球化市场战略,在东亚地区逐步构建了最优化的产业生产组织链条[1]。东亚地区各国通过地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以及各种投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产业部门布局到该地区。跨国公司通过在东亚地区的投资与贸易活动,建立了具有东亚地区特点的生产网络体系和产业组织结构模式,促进了东亚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东亚国家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和变化[2-4]。随着许多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产业活动的发展,使东亚地区域内贸易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东亚地区、EU、NAFTA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的域内出口比例分别为45%、48%和57%[5],东亚地区正成为与EU、 NAFTA并列的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之一。但是在域内贸易结构上,与EU、NAFTA相比较,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表现为中间零部件产品的贸易比例较高,而最终消费产品的域内贸易较低的特点。2005年,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比例占总贸易额的60.5%,说明制造业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占到了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主体。而在EU、NAFTA地区的域内贸易中的中间零部件产品贸易比例为49.8%和48.2%[6](图1)。

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产业布局促进了东亚地区中间贸易为主体的域内贸易特点的形成。近年来,随着ASEAN+3(中、日、韩)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跨国公司逐步将制造业部门转移到东亚地区,并充分利用东亚各国差异化的资本、技术、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禀赋优势条件,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将不同的生产过程配置在东亚不同国家进行生产。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投资地域和投资形式不断调整和重组,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生产体系也以跨国公司的投资选择模式为主导进行着重新布局与组织。跨国公司产业组织的重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合作生产地域不断扩大和产业合作链条不断增长,东亚地区内部与东亚地区外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经济产业分工体系中来;二是中间零部件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投资模式与生产形式上也从单一的海外直接投资(FDI)向FDI、外包(outsourcing)、分段化生产(fragmentation)等多种生产组织形式转变。由于东亚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过程转移到东亚地区,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构。

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统计数据的比较,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产业区位重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生产组织模式的重构从FDI、外包、分段化生产等生产模式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阐明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生产组织体系重构的新特点。

一、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东亚地区制造业产业活动的重要主体

近年来,跨国公司通过零部件生产的模块化设计、生产流程的分段化管理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组织重构,将生产制造活动向东亚地区集聚,逐步形成了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网络体系,提高了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产业份额和经济影响力。例如,东亚地区的交通机械产业占世界生产总量的45%、电子零部件占世界总产量的84%、计算机占世界总产量的100%、手机占世界总产量的84%[7],其他钢材、纺织品等相关产品领域的世界生产份额也都较高。在这些产业中,许多产品并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立完成,而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通过跨国公司位于东亚各国的生产网络体系,将产品的研发、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各个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化分割,将各个生产模块分散在具有生产比较优势的东亚各国分别进行生产,最后将各部分中间产品模块进行成品组装,来完成跨国公司的最终产品生产过程。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生产网络系统的形成,对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以及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东亚地区国际贸易的交易主体

随着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产业活动的不断扩大,东亚地区的域内贸易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在各国的贸易构成中,跨国公司的贸易比率也不断上升,正成为东亚地区贸易的主体。例如,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其贸易出口额出现快速增长。但是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图2),我们发现跨国公司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2006年跨国公司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中国出口贸易额的58.2%。2007年、2008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增长放缓,但是跨国公司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比率仍然达到了57.7%和55.4%[8]。在个别产业中的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机电产品2004年的外资进出口比例分别为74.1%和73.4%。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贸易主体正在逐步形成,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制造业贸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占”效应[9]。通过分析中国的贸易主体构成,可以发现跨国公司通过全球信息化物流系统,将东亚地区各国的生产资本、劳动生产技术以及各地区的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资本紧密结合,通过东亚地区的产业生产网络系统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将产品通过全球化物流系统进入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

二、 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区位选择重构

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亚地区各国在资源禀赋条件方面的差异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生产条件的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东亚地区进行生产网络系统的最优化产业布局。但是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等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东亚地区各国生产条件、劳动力成本、贸易政策的不断变化,许多跨国公司从全球市场战略以及生产的稳定供给等角度出发,正在重新组织其在东亚地区的日益精细化的生产网络系统,将其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在东亚地区进行重新布局。

中国作为重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制造业产业布局与生产合作。但是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其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性也日益严峻。许多跨国公司正逐渐把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扩展到其他具有发展潜力和生产可能性的地域。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近年来对500家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大投资统计调查[10](图3),虽然目前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额仍在不断增长,但是无论是一般日用商品还是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正逐步减少在华的扩大投资。与之相对应的,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逐步拓展和扩大在越南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生产投资比例[10]。

跨国公司在中国和越南、印度等地区的投资地域的变化,说明了跨国公司不断根据生产网络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全球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在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系统。跨国公司投资地域的调整和重构,不仅会影响投资受入国的产业政策以及未来参与世界经济市场的产业定位,也会对投资减少地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三、跨国公司制造业在东亚地区的生产组织模式重构

随着跨国公司日益复杂化的生产组织结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投资区位与生产分工形式也在不断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输费用的降低以及东亚域内FTA的建立,都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最优化生产网络体系的布局和生产组织模式。随着产品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化生产链条的不断增长,产品生产过程可以分化为若干模块化组成部分和生产阶段。根据可以独立生产的模块化生产模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生产组织结构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东亚地区,跨国公司主要通过FDI、外包以及生产分断化等多种形式将全球范围内复杂化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组织重构。

(一) FDI

近20年来,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FDI)迅速增长。早期跨国公司FDI活动动因主要有接近消费市场、追求投资地区低成本的劳动要素、逃避贸易政策的限制等方面[11]。通过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FDI区位选择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其FDI的区位从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转移到具有数量优势的中西部地区[12]。 近年来,根据产业分工,跨国公司在FDI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水平型直接投资与垂直型直接投资等形式。如表1所示,水平型直接投资就是将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在多个地区进行投资生产,以满足不同地区市场需要的生产方式。水平型直接投资多见于国家与地区之间劳动要素禀赋资源较为接近,或者存在着相对较高贸易壁垒、运输费用较高、难以运输等特点的产业。垂直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各国范围内通过将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生产过程分别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及零部件贸易等形式,构成最优化的中间产品生产组织模式。垂直型直接投资多用于各国的劳动要素资源禀赋相差较大,或者产品的运输费用、贸易壁垒相对较小的产业。随着东亚FTA的逐步建立,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也逐渐从水平型直接投资为主向垂直型直接投资为主转变。表1水平型FDI与垂直型FDI的生产特点

1产品完整性1生产模块化水平1生产集中性1贸易成本1生产禀赋条件1物流费用水平型FDI1最终产品为主1模块化水平低1集中生产1较高1较为接近1较高垂直型FDI1零部件为主1模块化水平高1分散生产可能1较低1差异较大1较低(二) 外包(outsourcing)

1990年代开始,企业生产与服务活动的外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巨大发展。经济学家曼昆任美国经济顾问时,指出“外包只是贸易的一种新的形式,并会对美国有益” [13]。迈克尔·波特研究指出,将跨国公司产业活动价值链中的一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外包,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开展[14]。特别是日益降低的运输费用以及国际大规模快速物流系统的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外包业务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更多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Dell 、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的外包活动日益深化,企业活动中的市场调研、R&D;、设计、零部件生产、组装、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业务都有外包企业参与。

促使企业开展外包活动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根据研究调查,跨国公司开展外包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图4),主要驱动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15]。跨国公司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外包活动,能够专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组织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三)分段化生产 (fragmentation)

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主要集中于分析工农业之间、各个产业间的贸易行为。可是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由于零部件的模块化独立生产成为可能,产业分工与专业化合作日益精细,产品的零部件以及生产流程可以逐渐建立标准化的生产规范,使得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要求和生产过程的零部件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分段化生产[16],其生产网络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特别是近年来低成本的通讯技术和大规模运输技术发展,以及WTO成员国数量的增长,跨国公司根据生产过程的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原材料集约度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等生产要素,将许多中间零部件产品以及最终组装生产等各个生产业务流程分散到世界各地。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进行分段化生产的产业布局,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最优化生产网络体系。

五、结语

随着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进行投资和生产,跨国公司通过FDI、外包、分段化生产等多种形式的最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在东亚地区进行产业组织结构的重构。跨国公司促进了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促进了东亚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也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投资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产业转移所引起的产业工人失业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家的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投资建设的同时所产生的社会责任问题也需要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面对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地域影响力以及对东亚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衍生问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跨国公司的多重化产业空间选择特点以及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陶岸君,孙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 2010(5):705-710.

[2] 潘峰华,王缉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手机制造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0(4):608-613.

[3] 贺灿飞, 刘洋.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12):1259-1270.

[4] 范文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 2010(4):619-623.

[5] 日本経済産業省.通商白書(2005年)[M]. 东京:经济产业省,2005.

[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2013-03-25].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2011.

[7]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R]. Japan: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 2006.

[8] 中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7-2009年版)[M].北京:中国海关总署出版,1997-2009.

[9] 陈立泰,周靖祥. FDI流入与中国制造业“挤占”问题——制造业外资流入的数量控制与政策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8-44.

[10] 日本経済産業省.通商白書(2008年)[M]. 东京:经济产业省,2008.

[11] 马静, 郑晶. FDI、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2] 刘渝琳, 李扬. 中国FDI区域性差异的Moran I指数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

[13] MANKIW G N, SWAGEL P.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offshore outsourcing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6,53(5):1027-1056.

[14]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5] Van GESSEL-DABEKAUSSEN G, Van CAUTEREN M.Employment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ourcing in the Netherlands: A first look at the data[C]//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easuring employment effects of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2008.

[16] WAKASUGI R.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J].Asian Economic Papers, 2007,6(1): 26-39.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跨国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人口老龄化对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影响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会“珰”洞鉴以昭然——古代东亚地区冠饰“珰”之探究
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推动乡村发展的主要做法、经验及启示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鼎盛与危机:明清东亚宗藩体系嬗变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浅议东亚地区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