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赣驹
2013-11-27李迅李攀
■ 李迅 李攀
2013年4月19日,春意盎然。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如期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已94 岁高龄的李赣驹再次当选为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赣驹出身名门,早年留学英、美等国,是精通几国语言的法学专家。他晚年俯首甘为孺子牛,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统一大业,奉献给了上海这片孕育着他光荣与梦想的热土。
出身名门 立志报国
李赣驹,1919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州,籍贯江西武宁。父亲是辛亥革命元勋、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烈钧将军。李烈钧将军共育有四女七子,李赣驹是次子。1938年,日寇进逼,李赣驹随父亲从南京撤往武汉。在汉口江边的一家旅馆里,他们见到了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周恩来初次见到年方20 岁的李赣驹,就勉励他拿出青年人的勇气为国家、为抗战做出更大的贡献。当天,谈话的气氛非常好,给年轻的李赣驹留下了深刻 的 印 象。1946年2月27日,李烈钧病逝于重庆。周恩来率董必武、叶挺、王明、博古、邓发等中共领导人来吊唁。李赣驹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与周恩来两次会面,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1939年,李赣驹秉承父亲的愿望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学习,1941年毕业后投身抗战,任第三十九集团军下辖新八军作战参谋。抗战胜利后,他弃武从文,1946年6月随冯玉祥将军参加赴美水利考察团,在美协助冯玉祥将军从事爱国宣传活动,并为冯玉祥将军作翻译和联络侨胞工作。1949年6月,李赣驹在美国纽约大学国际法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后,至英国牛津大学国际法专业进修,并去德、法国和北欧国家的一些大学作短期听课。1951年,李赣驹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感召,放弃海外的优厚生活,毅然回国建设新中国。回国后不久即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到湖南澧县进行土改,1952年由朱德委员长推荐参加北京政法干部学校第一期学习,1953年春学习结束,分配到上海市川沙县人民法院任审判员兼民庭庭长。
亲执其事 亲秉其政
川沙是上海的郊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均十分艰苦,但李赣驹毫无怨言,勤奋工作,一干就是30年。在当时的川沙县法院,熟知法律、精通业务、受过专业培训的法官,李赣驹是第一个,许多工作自然而然地压在了他身上。他一个月就要写出70 至80 份的判决书,结案率常年排名法院第一。历年来经他办理的几千件案子,没有一件被驳回过。他的名声,不仅在政法系统,而且在百姓中间,都是有口皆碑。在多年的法官生涯中,李赣驹从不收受礼物钱财。即便下乡调查,也是自己骑自行车穿行在田间小路,不辞辛劳,为民排忧解难。
一天,李赣驹正在法院办公,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呼喊。他连忙走到外面,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孩掉进了护城河。眼看无情的河水将夺去幼小的生命,李赣驹见状分开众人,连毛衣都来不及脱,纵身下河救起孩子。亲眼目睹这件事的群众无不为之感动,夸他是人民的好干部。像这样下河救人的事,在李赣驹身上还不止一次。“文革”中的一天,李赣驹的夫人周泽琴在家做饭,左等右等丈夫还没有回来。8 点多了,李赣驹带着浑身泥回到家中,周泽琴赶忙边帮其擦洗,边询问缘由。原来李赣驹骑自行车回家途中,遇到苏州河有人落水,他再次奋不顾身地下水救人,并与众人一起把落水者送往医院。谈及此事,周泽琴女士至今还记得李赣驹那日回家在洗澡时,还不忘吩咐她赶紧打电话到医院询问落水人的情况。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李赣驹走上川沙县副县长的领导岗位,分管民族、宗教事务和文教、卫生方面的工作。作为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民主党派人士,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实事。川沙著名的道教圣地——钦赐仰殿在历史上十分有名,因被清朝乾隆皇帝赐封过,所以叫钦赐仰殿。它集江南建筑的秀丽别致与庙宇的宏伟庄严于一体,建筑极富有研究价值。然而在“文革”期间,道观遭到人为破坏,塑像全部被损毁,观内积尘数寸,杂草丛生,一座江南名观往日的风貌荡然无存。李赣驹担任副县长后,了解到上述情况,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向县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反映,提出修缮钦赐仰殿的建议。他还多方筹集资金,制定修缮计划,发动群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李赣驹的亲自主持下,钦赐仰殿修葺一新。竣工仪式上,李赣驹亲笔题写了“位与天齐”的匾额。川沙县唐镇天主教堂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教堂,也是中外闻名的天主堂。它依照法国露德圣母教堂式样建造。教堂在“文革”中被公社企业占用,共住进17 个单位。当时,教徒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都没有得到解决。李赣驹了解此事后,先让宗教部门向县政协递交了归还唐镇天主堂的提案,然后发动群众保护教堂,当地教徒为之感动,为修复教堂,自动义务提供泥工、木工等。在李赣驹的关心下,古希腊式的教堂又巍然耸立,钟声再起。如今的浦东新区教堂、道观庙庵修复一新,游人如织,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和人们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老骥伏枥 心系统一
1983年以来,64 岁的李赣驹虽然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而是再次响应组织号召,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奉献一份光和热。
1984年6月16日,在 首 都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黄埔军校建校60 周年纪念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众多海内外黄埔校友纷纷前来出席会议。在此次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由徐向前元帅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赣驹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届秘书长。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李赣驹为祖国统一事业作贡献又有了新的阵地。此外,他还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委常委,曾任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秘书长,第八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李赣驹从民革上海市委退休。在同年召开的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他以78 岁的高龄担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十多年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李赣驹会长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黄埔会员和亲属后代,秉承“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广泛联络台港澳及海外黄埔同学,积极发挥亲属后代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沪台两地民间交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大、战斗惨烈的一场重要战役。在上海留存至今的百余处“淞沪抗战”遗址遗迹,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捍卫祖国尊严的勇气和决心,也展现了黄埔师生为国家民族利益置个人生死度外的民族气节。多年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充分挖掘这段抗战历史记忆,通过联合举办黄埔论坛、召开座谈会、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前往奉贤海湾园凭吊等多种形式,着力突出黄埔特色,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打造了以纪念“淞沪会战”为主题的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针对黄埔同学这一特殊群体,李赣驹会长都以“心里有没有黄埔同学,与黄埔的感情深不深”作为衡量机关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他每一次与机关干部谈心,都会勉励大家要在日常工作中时时、事事把黄埔同学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努力做黄埔同学的贴心人。要做到怀着深厚感情做黄埔同学会工作,真诚倾听黄埔老人呼声,真实反映他们愿望,真情关心他们疾苦,认真解决他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心全意服务好黄埔老人。为此,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品质,扎实做好黄埔会员的关爱服务工作。在先后完成《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的调研》和《关于本市生活困难黄埔同学基本情况的汇报与做好帮扶工作的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帮扶工作细则》,从而将关爱服务黄埔同学工作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层面上来。为进一步提升工作品质,提出了“五必访”工作要求,即要做到“平时定期访”、“重大节日访”、“生病住院访”、“反映突出问题访”、“95 岁以上高龄会员年年访”。通过“新春送温暖”、“高温送清凉”、“中秋国庆重阳送关爱”慰问活动,进一步完善黄埔同学生病住院补助、生日祝贺和百岁老人上门祝寿制度,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位黄埔同学身边,将服务工作打造成“送温暖、显关爱、聚人心”的品牌项目。
为适应黄埔同学高龄化、减员化的形势,李赣驹会长还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积极探索黄埔亲属后代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是全国第一家黄埔后代组织,多年来亲属联谊会在推动两岸黄埔后代亲属联谊交往、宣传中央涉台方针政策、传承弘扬黄埔精神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以亲属联谊会名义组团访台为契机促进形成两岸黄埔后代交流交往机制,联合市社会主义学院多次举办亲属联谊会骨干和新会员培训班,开展“重走黄埔路”、纪念抗战75 周年暨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70 周年等活动,为黄埔亲属后代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为破解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可持续发展难题作了有益尝试。
海峡两岸 黄埔情深
李赣驹曾说过,他晚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联络同学感情、争取人心力量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赣驹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领导后,利用他以及他的家族渊源和在海内外的独特影响,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比如,为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重修墓碑;撰写政协提案建议上海在四行仓库举行纪念谢晋元将军活动;多方联络为原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季陶寻找遗骨;帮助旅居美国的黄埔一期学长李默庵将军叶落归根等。这其中,以寻找到戴季陶先生遗骨一事,在海内外影响最大,前后过程也最为曲折。
戴季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戴季陶1948年病逝于广州,其灵柩辗转各地最后落葬四川成都,后因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和城市建设,其墓地具体地址很多人已不知晓。1989年,身在台湾的蒋纬国先生托密友祝康彦先生来到祖国大陆,找到被其称做“二哥”的李赣驹,托他帮助寻找戴公的遗骨。1990年的6、7月间,蒋纬国先生、国民党元老张群等写信给李赣驹再次表达了寻找遗骨的迫切心情。李赣驹受此重托,马上写信向中共中央台办主任杨斯德同志反映,获批准后立即展开工作。李赣驹通过上海市公安局找到成都市公安局,由成都方面派了有关人员前往成都郊区的枣子巷戴家祖坟寻找。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此处早已夷为平地,修建了公路。后来通过多方艰苦的寻找和查证,并在当地一位村民的指引下,在一条小河边的淤泥中找到了3 具遗骨。经法医比对戴季陶亲属后代的DNA,确定为戴季陶及其母亲、夫人的遗骨。李赣驹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告诉了蒋纬国先生,蒋先生深表感谢并派康彦先生赴四川将戴季陶骨灰带回台湾。后来戴季陶骨灰重回四川后,李赣驹又通过当地黄埔同学会的关系找到了成都昭觉寺的方丈(也是黄埔同学),最终将戴季陶遗骨落葬于寺内。
2012年盛夏,来自两岸的黄埔校友、黄埔后人及知名专家学者近两百名嘉宾齐聚黄浦江畔,应邀出席第三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共叙黄埔情缘。论坛上,李赣驹会长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广大黄埔同学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窗情,这种特殊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了具有浓厚黄埔缘、中华情的特殊情感群体。当今,这种特殊的黄埔情感已经成为我们联系团结黄埔同学及后代,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桥梁纽带。黄埔军校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不仅是我们黄埔师生,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黄埔同学和亲友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发扬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她。”他发自肺腑的一席话,说出了在场所有嘉宾的心声,这更是所有黄埔人的心声!
1984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右)与李赣驹一起合影
“黄浦江畔黄埔人,历经风雨叙旧情;冲突恩怨随风去,共谋统一建太平。”两岸黄埔同学虽然分隔多年,但“天下黄埔是一家”的观念、“致力振兴中华”的信念却是相同的。李赣驹希望黄埔后代也在黄埔光荣传统的感召下,自觉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把祖国统一大业当作前辈未竟的事业,积极加入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多是鹤发双鬓白,天赐余年,为中华成一统,再谱新篇”。李赣驹就是这样,时刻牢记黄埔军校同学会老会长徐向前元帅“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的谆谆重托,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年逾耄耋仍不忘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所承担的光荣使命,时刻准备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奉献全部的光和热。因为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中华儿女的携手努力下,祖国和平统一的胜利时刻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