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奖看俄罗斯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2013-11-26王永
王 永
俄罗斯一年一度的当代艺术“创新”奖(以下简称“创新”奖)由俄罗斯文化部及俄罗斯当代艺术中心设立于2006年,文化部部长亲自担任组委会主席。“创新”奖从2006年第一次评奖起,迄今共举办了8届。主要奖项有5项:“视觉艺术作品”奖、“策展方案”奖、“艺术理论和批评”奖、“新生代”奖和“地区艺术策划”奖;另设两项由评委会直接决定的奖项:“当代艺术贡献”奖和“俄罗斯当代艺术支持”奖,奖掖对俄罗斯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或机构。
从前四届获奖作品来看,评奖体现出前卫性特征,关注当代艺术样式,重视苏联时期的非官方艺术,重视作品中的深刻内涵。[1](50-51)本文把焦距对准第七届和第八届“创新”奖,以期通过对评奖过程和获奖作品的分析,揭示俄罗斯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向。
表1
两届获奖作品列表如表1
这两届的参评、入围及获奖作品体现出一系列俄罗斯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创作的前卫性特征
“创新”奖的评奖宗旨依然贯彻了前卫性原则,作品绝大部分为非架上画的当代艺术样式。在获得“视觉艺术作品”奖和“新生代”奖两个大奖的4件作品中,有2件装置,1件影像,1件表演艺术。
第七届大奖——“视觉艺术”奖得主布罗茨基的装置作品“水槽”在莫斯科COLLECTOR画廊展出。画廊位于莫斯科原工业区内,由米科亚诺夫斯基肉联厂车间改建而成。要观赏这件作品,须沿着扶梯走入幽暗的厂区下水道,艺术家直接将下水道变为一件艺术作品。在高达16米的空旷的下水道内空无一物,仅有几根长长的水泥柱子像罗马柱似的耸立着,粗糙的水泥墙上,艺术家放置了几排灯箱,犹如城市住宅楼的窗户;灯箱蒙上白色的薄纱窗帘。一定程度上,这件作品同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作品有神似之处。这是删除一切细节后的概括与抽象,剥去覆盖在现实世界外表的层层装饰,让世界显露其本质——黑暗与光明的对比。
第八届“新生代”奖普留希的装置“行进过程”将破旧的文化宫音乐厅变为苏联记忆的殿堂。建于苏联时期的文化宫无疑是苏联命运的写照,一段历史时期已成为过去,虽然其存在外壳和材料依然留存,却日渐损毁。从艺术的存在形式上看,无论是“水槽”还是“行进过程”,均有卡巴科夫“完全装置”的理念,但其表现方式不同。如果说卡巴科夫的苏联记忆装置更大程度上是他个人的记忆,那么普留希则让这座带有苏联记忆的建筑保留其宏大的视觉印象,同时凸显其日渐受损的境遇,引发人们对历史进程以及苏联意识形态对俄罗斯当代文化生活造成的影响的思考。正如艺术家普留希本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所言,“红地毯是一个象征……通向荣誉、金钱、爱情、成功;在俄罗斯人的意识里,还能引起苏联的联想,……不过我的本意不在具体表现这个时期,而在于表现席卷我国的新资本主义时期。红地毯向上延伸,卷成一卷,我们看不到终点,我们不知道地毯通向哪里,它也许一直延伸,也许中断。”[2]艺术家以此比喻俄罗斯的现状,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马哈切娃的影像作品“极速狂飙”将焦点对准街头赛车传统。艺术家也对自己的汽车做了改装,用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苏联时期的皮袄缝制成车罩盖在汽车上。在影像作品中,艺术家将赛车录像和汽车广告剪辑成“生动而引人入胜的”、“充满人情味的”、“令人惊叹的”作品。[3]
第八届“视觉艺术作品”是普罗沃梅兹艺术小组的表演艺术“海市蜃楼”,在下诺夫哥罗德市首演。作品被媒体称为“当代歌剧在下诺夫哥罗德的首次尝试”。作品由普罗沃梅兹艺术小组的两位成员——普罗沃罗夫和梅兹尼科娃创作,布洛什尼科夫和希罗科夫作曲,诗人什拉缅科撰写脚本,创作者本人完成舞台表演。作品将歌剧和电影及影像艺术融合在一起,没有情节,借助声光效果制造悬念。创造了歌剧的新样式,“使歌剧获得新生”。因此,评论界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歌剧完全有可能进入当代艺术领域”。[4]
第八届
普罗沃梅兹艺术小组:表演艺术“海市蜃楼”
普留希:装置“行进过程”
布勃诺娃:第二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主题展“眼睛永远看不见自己”
多尔戈夫:个展“植物标本”(沃龙涅什Х.Л.А.М.画廊)
彼得罗夫斯卡娅:《无名群体》
布拉托夫
普罗霍罗夫基金
二、艺术创作的深刻性特征
俄罗斯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发扬光大。在中国,当代艺术经历过以“中国符号”迎合西方艺术界需求的时期,直到90年代后期,艺术家们意识到,让艺术“真正能够反映百姓生活、与他们的生存体验共鸣,才是更为重要的创作追求”。[5](243)而在俄罗斯,19世纪巡回展览画派奠定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始终是俄罗斯艺术创作的核心。虽然当今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实主义绘画不再是现实主义主题的唯一载体,但可以看到,无论是装置艺术作品,还是表演艺术或影像艺术作品,依然关注现代生活,把艺术创作当作干预社会生活,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更为宽阔,不仅关注本国的现实,还把视角转向世界,探讨国际化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装置作品“水槽”探讨大都市的问题。整个装置的四周是灰暗的水泥墙,除了窗帘偶尔的微微颤动,下水道内一片死寂,令人感到荒芜和寂寥。现代人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城市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喧嚣。在都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发现,大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缺失。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忙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精神生活却趋于贫乏。正因如此,作者试图在作品中“表达并唤起对大城市的敬畏感,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空间,而精神却在不断消失”。[6]
米齐阿诺策划的大型国际艺术展“无法共存”展出了35位俄罗斯和意大利、丹麦等国艺术家的作品。策展灵感源自俄罗斯的艺术小组Escape的解体。Escape艺术小组曾由四位艺术家组成,他们的创作常常以行为艺术或互动装置为载体,主题涉及城市问题、政治团体或血缘关系以及社会问题。为了纪念这个业已解体的艺术小组,米齐阿诺策划的展览以“共存”为主题,探讨社会交往的形式及艺术的独立性问题。在公众资源越来越丰富,个人信息越来越公开的网络时代,E时代,微信时代,是否还存在封闭而私密的交往空间?艺术在越来越受市场影响的今天,是否还能保持其独立性?他甚至没有参加颁奖典礼,似乎想以此证明自己对艺术保持独立的主张。艺术展的参展作品主要为表演艺术和互动装置,表明他们不想把艺术限制在个人空间内,而试图同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如意大利艺术家加鲁提的作品“今天出生”就是一件以生命为主题的互动装置,旨在唤起公众的情绪,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夜晚时,牧首桥上亮起路灯,这些路灯对应莫斯科的产科医院,一旦有婴儿降生,路灯就会变亮,告诉人们这个消息。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影像作品“极速狂飙”试图探究媒体宣传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在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城市马哈奇卡拉,新建了一条机场高速,每周六12点,都会有一帮身穿黑衣的男青年聚集到约定的地点参加汽车赛。这种比赛未经审批,因而是非法的,而不顾比赛的非法性,参加比赛的行为却被视为勇敢的行为,参赛的青年俨然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的代名词。作品中,媒体常见的酷炫汽车广告和现实中行驶的汽车交织在一起,引发观众对媒体打造的形象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进行思考。
由俄罗斯当代艺术中心加里宁格勒分馆举办的艺术展“飞地”由俄罗斯艺术家和波兰艺术家合作完成。作为俄罗斯的一块“飞地”,加里宁格勒被波兰、立陶宛等国同俄罗斯分隔开,有本地独特的文化,特殊的政治经济体系。展览体现出对地缘融合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生活相互融合过程的思考。
三、艺术创作的综合性特征
2005年,高名潞策划过主题展“墙”,以此隐喻中国现代性的空间性特征。他关注的问题是,既然“身处‘美术馆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大量地走进官方美术馆和商业画廊”,那么,“那堵在前卫和体制之间的‘墙’是否已经不存在了?”[7](58)横亘在官方与民间、传统与前卫以及各艺术样式之间的“墙”意味着彼此的对立,而如今,随着“墙”的日渐消失,墙内墙外的对立也趋于融合。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
首先,从获奖作品可以看出,各艺术样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装置“水槽”的作者布罗茨基是建筑师;普罗沃梅兹艺术小组的“海市蜃楼”以歌剧为其表现形式,将表演艺术和影像艺术以及艺术电影的表现手法结合为一体。艺术家多尔戈夫在沃龙涅什Х.Λ.А.М.画廊举办的个展“植物标本”则融合了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样式。获“艺术批评与理论”奖的两部作品均为综合艺术研究。福门柯的《苏联前卫摄影创作及实用艺术概念》研究苏联时期20-30年代的现代派摄影创作。不仅介绍了同这些作品相关的摄影技术,更从美学视角深入分析现代派艺术的本质,以及前卫艺术同逐渐形成气候的官方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艺术、政治、社会、美学、技术等领域。彼得罗夫斯卡娅的《无名群体》涉及文学、摄影、电影等艺术领域,而且把俄罗斯艺术置于世界艺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其次,官方与民间、传统与前卫也从对立走向融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至80年代达到高潮的苏联非官方艺术受到空前的重视。“当代艺术贡献”奖第七届得主马卡列维奇、叶拉金娜伉俪是莫斯科观念主义艺术家,曾在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举办“在美的范围内”的回顾展,对创造当代艺术的新语言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第八届得主布拉托夫则是“索茨”艺术的代表。可见,前卫艺术样式正逐渐被主流文化认同。此外,此前的“俄罗斯当代艺术支持”奖均颁给私人基金会主席或者企业赞助商,而第七届创新奖把这一奖项颁给艺术院院长采列杰利;为布拉托夫颁奖的是文化部部长梅亭斯基,为“当代艺术贡献”奖得主马卡列维奇、叶拉金娜颁奖的嘉宾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馆长列别杰娃。这充分证明前卫艺术样式不再被主流文化所排斥。最意味深长的是,获“创新”奖的部分艺术家同“康定斯基奖”获得者重合,使官方艺术奖和民间艺术奖的评奖标准趋同。这不禁让人推测这两个奖项合二为一也并非没有可能。
总体而言,由于俄罗斯文化部和各艺术团体对多元化艺术的重视,俄罗斯当代艺术呈现出传统绘画与前卫艺术样式均衡发展的态势。艺术展和艺术生活在艺术家的发展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布罗茨基的装置“水槽”和马哈切娃的影像“极速狂飙”在2011年举办的第四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展出。而第八届“创新”奖获奖作品中,普留希的装置“行进过程”和布勃诺娃的“眼睛永远看不见自己”均在第二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上展出。“俄罗斯当代艺术支持”奖第七届得主采列杰利是莫斯科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很多青年艺术家的首次展览都从这里开始。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地方展事的影响逐渐扩大。如普罗沃梅兹艺术小组的表演艺术“海市蜃楼”在下诺夫哥罗德首演;多尔戈夫的个展“植物标本”在沃龙涅什Х.Λ.А.М.画廊举办。这表明地方的艺术群体不断壮大,正在崛起。地方艺术展的活跃对于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创新”奖从第七届开始还关注对传播策略的研究,致力于评奖的国际化和大众化。策划人邀请国外艺术界名人担任评委,如德国的策展人比奥伦·盖尔德霍夫,意大利的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希尔维亚·布里尼,英国的策展人伊恩·冈查罗夫等。此外,还邀请诸多国外媒体参加颁奖典礼,并在电视上同步直播典礼盛况,同时插播Facebook的相关页面以及候选人接受采访的视频。这一系列举措都使“创新”奖以及俄罗斯当代艺术的影响日益扩大。
[1]王永.俄罗斯当代艺术“创新”奖述评.美术大观,2009年(9).
[5]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7]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注:本文图片主要来自以下网站:
http://tvkultura.ru/article/show/article_id/82281
http://tvrain.ru/articles/viii_tseremonija_vruchenija_premii_innovatsija-340773/
http://www.ncca.ru/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