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中外价格倒挂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2013-11-26罗清和

关键词:中国制造厂商出口

罗清和,黄 金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迅速上涨。“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 98.3%,年均增长 18.1%[1];“十二五”期间头两年,年均增速也保持在15%左右,其中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03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2]。内需的有效增长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然而大量的境外购物热潮导致消费外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而境外购物的实质是中外价格倒挂。本文从 “中国制造”商品国内外价格形成的机理入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价格倒挂的成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制造”国内外价格形成机理模型

存在中外价格倒挂的“中国制造”商品,主要见于国内寡头垄断市场,其厂商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一般来说,他们是通过高于平均成本而等于边际成本的方法进行定价,以保证自身获得超额利润。目前“中国制造”大多数是为国外厂商和品牌代工,最终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他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定价[3]。厂商在不同市场追求的平均利润不同,商品价格随着厂商预期平均利润的不同和平均成本的变动而改变,见公式1。

(公式1中,P为商品价格,K表示通货膨胀率,π表示平均利润,AC表示平均成本)

影响平均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销售费用、税收和价格补贴,可建立如下平均成本计算模型,见公式2。

(公式2中,S为生产成本,W为物流成本,X为销售费用,T表示税收,B表示价格补贴)

结合公式1和公式2,得出商品价格与平均利润、成本因素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见公式3。

因此,“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价格形成的机理模型,分别见公式4与公式5。

(公式4中,P1为商品国内价格,K1为国内通货膨胀率,π1表示国内市场预期平均利润,S0表示商品的生产成本,W1、X1、T1、B1分别表示国内的物流成本、销售费用、税收和价格补贴)

(公式5中,P2为商品国外价格,K2为国外通货膨胀率,PF表示在国外市场以国外货币度量的商品价格,i表示人民币对该外国货币的汇率,π2表示国外市场预期平均利润,S0表示商品的生产成本,W2、X2、T2、B2分别表示国外的物流成本、销售费用、税收和价格补贴)

二、“中国制造”中外价格倒挂的成因

对“中国制造”国内外市场价格形成机理模型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外价格倒挂的原因如下:

(一)价格歧视造成国内外市场平均利润差异

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本文研究的价格歧视是三级价格歧视,它指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对同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通常是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制定高价格,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制定低价格。

“中国制造”多数是为国外厂商和品牌代工生产的商品,由于我国消费者存在一定的崇洋和炫耀消费倾向,购买品牌动机甚于购买产品动机[4],导致那些在国外很普通的品牌,如Nike、Guess、Apple等,到了中国市场就摇身一变成为高档品牌,即使其价格较高也不乏众多消费者追捧和购买。这说明,该类品牌商品在中国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但它们在国外市场作为普通品牌具有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根据三级价格歧视理论,厂商针对中国市场和国外市场销售的同种商品制定不同价格,而中国市场的定价通常高于国外市场,这样厂商可从中国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公式1表明,厂商为了获得较高的平均利润必然制定较高的价格,其在中国市场设定的平均利润要高于国外市场,国内外市场的平均利润差异导致了中外价格差别,同种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平均利润差异越大,中外价格差别越大。因此,国外厂商的价格歧视行为造成国内外市场的平均利润差异,导致国内市场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市场商品价格,引发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二)高额的物流成本推高国内市场商品价格

“中国制造”同种商品生产成本虽然一样,但物流成本、销售费用等其他成本国内市场却高于国外,这也推高了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我国较高的油价和日益上涨的人力成本,大量的高速路桥费、停车费和其他税费等都会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国内不完善的物流体系,过多的流通环节,地方壁垒和各种潜规则也能进一步增加物流成本。公式1表明,平均成本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高低,成本因素中除了生产成本外,最主要的就是物流成本,事实证明,国内高额的物流成本推高了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反观国外,美国的物流成本大约要比中国低一半,这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及大量免费通行的高速道路和桥梁。厂商将“中国制造”商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其物流成本甚至比运往国内市场销售还低,这使得厂商有能力对同种商品在国外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并同时保证平均利润不变,从而加剧了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三)出口退税降低了外销商品的成本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推动出口经济发展和创造外汇,于198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出口产品退税政策①。由于出口退税与其他税收制度鼓励与限制并存、收入与减免并存的双向调节职能不同,它的调节职能是单一的,即该政策单方向的提高出口厂商竞争力,使我国的出口商品以不含国内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退税政策虽有利于出口厂商及整个国家的出口经济增长,同时也让国外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低价的“中国制造”商品。但该政策却使得同种“中国制造”商品分别销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时,后者实际缴纳的税费要比前者少很多,导致商品国外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让国外消费者享受了我国出口退税的福利,而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四)人民币大幅升值促低国外市场价格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达,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可以在本国市场上购买到另一国家生产的同种商品。一国生产的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售价尽管不同,但其在短时期内并不会改变。根据汇率与价格的关系,当一国货币相对另一国货币升值时,则该国的商品价格相对另一国同种商品的价格会升高,即另一国商品价格相对下降,反之则相反。

在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中国制造”商品国内外市场售价并未改变的情况下,国外价格按照汇率折算成国内价格之后其价格相对下降。因此,人民币的快速大幅升值促低了“中国制造”商品国外市场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五)通货膨胀率对中外价格倒挂的影响

公式4和公式5表明,在成本因素、平均利润和汇率确定的前提下,高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高价格,反之是低价格。现实中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各自的通货膨胀率也不一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高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同时也可能低于另一国家或地区,但“中国制造”中外价格倒挂现象并没有因为相对的国家不同而改变,它相对国外市场普遍存在。因此,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是否直接导致中外价格倒挂现象还需进一步探讨。

三、“中国制造”价格倒挂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作为一种垄断定价行为,厂商通过其来获取超额利润,通常在完全垄断和寡头市场中比较常见。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加和国际贸易通达性的日益强化,再加上国内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的消费心理,使得很多国外品牌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些国外品牌厂商利用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进行差别定价,不仅把商品价格抬高,以期从中国市场获取更高的平均利润,有时甚至还降低商品质量和服务档次。本文在整理有代表性的“中国制造”国外品牌商品的国内外市场售价时发现,厂商对于在中国市场和国外市场出售的同种商品定价是不一样的,中外差价中包含了价格歧视因素,见表1。

表1 “中国制造”的代表性商品国内外销售价格比较

由表1可知,即使是全球基本统一定价的Iphone5,其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也要比国外高出29.1%。IBM的PC业务被中国联想收购之后,Thinkpad已完全属于国内品牌,但该品牌一款T430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国内外差价仍有30.0%。诸如服装鞋类等商品的国内外差价更大,一双Nike篮球运动鞋国内售价比国外高64.6%;一条Levi’s牛仔裤的价格要比国外高出73.0%。至于高档品牌,一个Coach手提皮包国内售价也要高出国外40.7%。这些表明,“中国制造”商品国内外市场差价很大,其中国外厂商因为价格歧视而在中国市场设定较高的平均利润是导致差价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市场的平均利润差异导致国内价格高于国外,引发中外价格倒挂,使得国内居民热衷于境外购物。

(二)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美国按照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将物流总成本分为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我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物流成本也由这三部分组成[5]。

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主要表现在运输成本上,2012年约9.4万亿元的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占52.5%,库存成本占35.2%,管理成本占13.1%[6]。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高速公路通行费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总共14万公里的收费公路中,中国就占了10万公里。我国95%的高速公路和65%的一级公路都是收费公路[7],这说明我国较高的交通运输成本推高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除此以外,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两者也不容小视。我国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较之国外差距还很大,尚未建立起高效便捷、功能充分、衔接顺畅和布局合理的综合物流交通运输体系;同时我国物流市场并不规范,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阻碍了资源整合和物流一体化发展[8]。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物流成本中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以下为2006至2012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与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2006-2012年中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由表2可知: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远远大于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18%左右,而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不到10%,我国物流成本是美国物流成本的两倍左右。虽然“中国制造”商品销往国外市场似乎物流成本会更高,但上述数据表明,美国的物流成本只相当于国内的一半,而大量的商品出口都是采用海运,成本较低,因此总体看来,商品销往国外市场的物流成本比销往国内市场的物流成本低。高额的国内物流成本加剧了“中国制造”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三)税收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即由消费者负担。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标准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部分营业税和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内新增11%和6%两档较低的税率,但主要针对的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的增值税按标准税率17%征收,但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是不征收增值税的,或者是增值税率相当低。“中国制造”商品销往国内市场后,消费者承担了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但是商品销往国外市场时,由于享受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政策,几乎抵消了增值税和其他流通环节的税收。

出口退税政策从1985年开始实施,2003年至2012年,我国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5.3万亿元,出口退税额巨大,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9]。以下是我国2006年至2012年的年出口总额和年出口退税额情况,见表3。

表3 2006-2012年我国年出口总额和年出口退税额

由表3可知,2012年比2011年出口总额增加只有4.9%,但2012的出口退税额却同比增加了13.3%,远大于出口总额增加比例。巨大的出口退税优惠降低了“中国制造”出口商品的成本,因此,商品定价者能够对国外市场销售的商品制定比国内市场低的价格,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外价格倒挂现象。

国内外增值税差异、出口退税和补贴对“中国制造”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影响路径见图1。

图1 增值税、出口退税和补贴对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影响路径

(四)汇率

汇率变化影响商品中外价格的具体表现是:当人民币升值时,“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价格短期内不会变动,相比汇率的变化其价格变化相对滞后,因此国外价格换算成国内价格之后会相对降低。表4为2006年至2012年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期间的汇率变化情况。

表4 2006-2012年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由表4可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2006年的7.9718下降到2012年的6.3125,下降比例高达20.8%;对欧元的汇率从10.0190下降到8.8301,下降比例为11.9%。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时,“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价格并未做出调整,因此导致国外市场价格相对国内市场降低。

以Coach手提皮包为例,一款Madison Leather Juliette 2012年和2013年在美国的官方售价均为358美元,现在不考虑价格歧视和物流成本等因素,假定2012年10月8日我们在国内也可以按358美元的价格购得此款手提皮包,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6.3426,需要支付2270元;2013年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2779,此时购买相同款手提皮包需支付2247元,相比2012年10月8日少支付23元。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同款的Coach手提皮包由于国外厂商的价格歧视等原因,其国内定价大约为3000元,此时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国内外的价差会更大,扩大了中外价格倒挂。

(五)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越高的国家其国内物价水平往往越高。“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市场价格,形成中外价格倒挂现象,这是否因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国外所致呢?我们对2006年至2012年的法国、美国和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比较,从而来判断通货膨胀率高低是否会导致中外价格倒挂现象,见表5。

表5 2006-2012年中、美、法三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较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外价格倒挂,是指中国相对其他多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其中也包括了美国和法国,即同种“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国和法国市场的售价都低于我国国内市场。由表5可知:相比法国,我国2006年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低于法国,而其余各年的通货膨胀率均高于法国。相比美国,我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要低于美国。显然,不管是每年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美国,还是2006年和2007年通货膨胀率高于而其余各年低于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法国,该两国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都低于中国市场的价格。由此可见,通货膨胀率的中外差异并不是直接导致中外价格倒挂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价格歧视和成本因素等综合作用所致,同时伴随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而加剧。

四、对策思考

(一)培育国内品牌,抵御价格歧视

一方面,对国内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保障,为其创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察,以建立消费者对国内品牌产品的信任。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抵御国外厂商的价格歧视行为,依法保障我国消费者的权益,使更多的居民消费留在国内市场,促进内需经济发展。

(二)畅通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国内物流成本可通过以下方法逐步实现:一是减少收费公路数量。国家要逐步回收国道收费权,有条件的省市要回收省道和市政道路的收费权,减少物流企业运输成本。二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减少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阻碍,形成资源共享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三是制定物流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物流法律,其他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现象,亟需统一立法,规范物品流通,提高流通效率。

(三)调整出口退税,抑制内需外流

出口退税等政策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拉动了出口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内许多企业不注重自主创新,采取传统经营模式,依靠出口退税和补贴生存,同时使大部分补贴间接转给了国外消费者,加剧国内消费外流。目前,可从战略高度考虑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减少出口退税产品种类的数量并降低出口退税及补贴数额,这对拉动内需消费和减少贸易摩擦也大有益处。

(四)稳定人民币币值,缓和价格倒挂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0]。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对人民币升值频繁施压,加之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人民币升值趋势已成事实。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并使其合理利用;进一步调降出口退税率,减少出口压力;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短期内可通过这些方法来缓慢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以缓和“中国制造”商品中外价格倒挂现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还需依靠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日趋完善。

注:

①出口产品退税政策,是指对出口产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品商品措施。

[1]中国新闻网.“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3% [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 -03/2880849.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

[3]孙宝强.中国制造 “价格倒挂”问题研究 [J].价格月刊,2011,(1):9-11.

[4]李飞,胡凯.奢侈品消费外流的成因和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11,(4):30-36.

[5]彭彤丽.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措施探讨——基于中美物流成本的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09,(6):952-954.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2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302/26/210410.shtml.

[7]马连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解决顽疾亟待法规主刀[N].中国青年报,2011-06-02.

[8]冯娜.我国物流成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7):142-143.

[9]中国政协新闻网.我国出口退税额年均增长约26%[EB/OL].http://cppcc.people.com.cn/n/2012/1017/c34948-19285167.html.

[10]陈钇.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01):4-6.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厂商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