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2013-11-26周冬冬韩东林杜永飞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

周冬冬,韩东林,杜永飞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文献综述

高技术服务业是我国新兴的一个概念,国际上与之相近的概念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Daniels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进行研究,认为投资成本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水平[1]。Howells&Green将英国不同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技术创新能力与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关系[2]。Beyers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发展比较快,投资者倾向于在发达地区进行现代服务业投资活动[3]。也有许多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展开研究,Driver&Naisbitt对英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波动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的结论[4]。Harrington& Campbell对美国华盛顿特区进行案例研究,对这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趋势进行分析[5]。Goe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迅速,而且美国二线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反高于一线城市的就业增长率[6]。

王仰东对高技术服务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首先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成因作了解释[7],然后建立了一套高技术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8],同时还通过分析2005—2009年创新基金数据,提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9]。对此进行类似研究的还有赵宏、谢倩[10],石庆焱、赵玉川[11]等。然而以上的研究都是规范研究,没有涉及实证研究。首先对高技术服务业进行实证研究的是仇冬芳等,他们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炼了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测算和比较了江苏省和其他30个省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12]。韩东林、云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14个省份的高技术服务业R&D资源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许多对策建议[13]。王玉梅等从知识溢出的视角,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进行实证评价,并给出主因子特征,反应各评价主体高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14]。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现状特征、评价指标、发展对策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缺少对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系统研究,更未涉及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与评价。因此,本文将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2 基于知识管理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基于知识管理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

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根据创新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技术创新构想阶段,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技术创新构想并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体现的是技术创新决策能力。这一阶段研发机构的关键是获取新知识以及甄别有用的新知识;在技术创新开发阶段,如何将有用的新知识实施在研发机构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路径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技术,是研发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技术创新的实现阶段,研发机构对于已经获取的新技术,如何将新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或是形成新专利等创新成果,是研发机构的关键问题。基于技术创新的三个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以将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子能力设为一级指标。在新知识的获取阶段,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可以从研发机构数、R&D人员结构比例、基础研究人员和R&D经费基础研究内部支出四个方面来衡量。在新知识的应用阶段,考察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实施能力时,本文从研发机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两个方面来分别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在新知识的成果转化阶段,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实现能力可以用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出版的科技著作以及形成的国家行业标准四个指标来衡量。建立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分类

因为高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性特征,其创新活动大多发生在研发机构里,所以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技术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是高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高技术服务业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2012)》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2)》。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分类,高技术服务业可以细分为以下7个行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H1)、计算机服务业(H2)、软件业(H3)、研究和试验发展服务业(H4)、专业技术服务业(H5)、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H6)、地质勘查业(H7)。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7个行业的研发机构。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中缺失2011年的计算机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数据,本文采用行业平均增长率的方法近似估算出2011年的数据,用以分析计算机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

图1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 模糊综合评价

(1)评价因素集、权重集与评语集。

从图1可知,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有4个一级指标构成,而每一个一级指标又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所构成,分为两个层次。

评价因素集 U= {UA,UB,UC},其中:UA为知识获取能力,UB为知识应用能力,UC为知识转化能力。

通过20位专家的打分,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求均值得出评价因素集的权重集,如下所示:

评语集用4个等级评价语模糊表达,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评价相同。即 V={V1,V2,V3,V4}={优,良,中,差},对评价语赋以不同的分值,为方便计算 V={80,70,60,50}。

(2)建立评价矩阵与分值计算。

综合评价M=WQ为评价矩阵,W为权重。首先,对评价因素UA、UB、UC,列出评价矩阵RA、RB、RC(RA为知识获取能力评价矩阵,RB为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矩阵,RC为知识转化能力评价矩阵)。以RA为例,则RA如下。

其中Rij是对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客观评价隶属度,在剔除高技术服务业行业规模的影响基础上,由原始数据与相对权重经计算得出,相较于以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经专家打分得出的主观隶属度则更具有客观性。其中i、j=1、2、3、4。

然后对知识获取能力MA进行评价,依据矩阵原理按照公式:MA=WARA,作归一化处理后,可得MA=评价矩阵为Q=(MAMBMC)T

在此基础上,在按第一层次评价因素作最后的模糊评价:

式中的F是某行业研发机构综合评价的得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高技术服务业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值见表1。

表1 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2011)

由表1可知,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只有H2和H5是良,其他行业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皆为中等,总体上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服务业总体的发展历程较短,使得对行业内研发机构的创新资源投入普遍较小,反映在R&D人员数和经费内部支出上。这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上反映着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对新知识的获取、应用与转化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表中分值差异最大的是计算机服务业和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研发机构。计算机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实证数据显示,计算机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实施能力和实现能力分值均高于其他行业研发机构,使得其技术创新能力分值最高。而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研发机构的分值则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电信等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较大的行业规模,其发展的重心已偏向于拓展业务市场等经济领域,忽视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从而使得该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化处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处理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现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3 DEA评价

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由专家的主观判断确定的,所以使得这种评价方法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主观性。为了完全客观的评价现有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来评价高技术处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

(1)基于BC2模型的DEA评价。

基于前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将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将知识转化能力的指标作为产出指标,进行BC2模型的DEA评价。

表2 基于BC2模型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2011)

由表2可以发现,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总体上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对知识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其总体效率均值达到0.932,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较强。从纯技术的角度,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对知识的平均利用效率更是高达0.992,可见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的投入产出规模下,对新知识的获取、应用与转化能力是较强的,从而使得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整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细分到具体行业的研发机构,发现只有研究和试验发展服务业与地质勘查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探究其原因,发现研究和试验发展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投入资源过于冗余,有数据显示,研究和实验发展服务业研发机构用于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投入指标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研发机构的投入总和,然而其转化的技术创新成果却低于其他行业的研发机构,创新产出的不足使得这一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地质勘查业研发机构的知识转化能力不足,反映在这一行业研发机构转化的创新成果小于其他行业的研发机构。同时该行业研发机构的规模效率为0.837,产出呈现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说明该行业研发机构对新知识获取与应用的创新资源投入过少,追加投入可以继续增大地质勘查业研发机构创新成果的产出。

(2)基于理想点模型的DEA评价。

对于总体效率皆为有效的研发机构,BC2模型无法进行比较。本文通过构建理想点模型,对有效的研发机构再次进行DEA评价。

表3 基于理想点模型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2011)

经过理想点模型评价之后,发现仍有H1、H2、H6三个行业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效率为1。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这三个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已达到最优状态,客观上表明这三个行业研发机构对知识的获取、应用和转化能力最强,从而使得其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最优。所以本文将这三个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归类为优。H3、H5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经过理想点模型评价后为非有效,说明其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与上述三个行业的研发机构相比较弱。本文将这两个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归类为良。由表3可知,H4、H7行业研发机构都存在总体效率和规模效率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其技术创新能力最弱。本文中将这两个行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归类为差,见表4。

表4 高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等级(201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由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的结论。各个行业研发机构对知识获取、应用和转化的能力较弱,但计算机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知识管理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行业的研发机构,最弱的是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研发机构,这些行业研发机构在现有规模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历程较短,影响力不足,国家和产业对行业内研发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通过DEA法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后,得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较强,但各个行业研发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注重效率的客观现实,对于现有经济条件下有限的创新资源投入,研发机构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创新成果产出,这从技术角度体现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良好发展态势。

4.2 建议

首先,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国家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可以增加研发机构的数目、加大基础研究的人员数和经费投入额,增强研发机构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从而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业研发机构对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使得其难以获取或甄别有用的新知识,从而造成创新决策能力较弱。只有努力提升较弱的行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合理利用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资源。国家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可以设立更多的创新项目,提高研发机构的高技术型人才比例,增强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新知识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过程中,研发机构不仅要重视创新资源的投入,更要注重改善对新知识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实施能力。

再次,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间的协同创新,增强技术创新实现能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行业内研发机构的知识转化能力较弱。只有建立研发机构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基于这一平台,各个行业的研发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切实提高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高技术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国家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尚没有涉及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环境。一方面国家可以鼓励增加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数目和发展规模,为研发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提供经济上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国家还可以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技术创新成果较多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设立专门的奖励措施等。

[1]Daniels P W.Services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London:Methuen Press,1985.

[2]Daniels Howells J,Green A.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uctural change,and location in UK services[M].Aldershot:Avebury,1988.

[3]Beyers W B.Producer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17(2):221-231.

[4]Driver C,Naisbitt B.Cyclical Variations in Service Industries'Employment in the UK[J].Applied Economics,1987,19(4):541-554.

[5]Harrington J W Jr,Campbell H S JR.The Suburbaniz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Employment[J].Growth and Change,1997,28(3):335-359.

[6]Goe W R.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olitan Growth Nodes 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J].Rural Sociology,2002,67(3):416-441.

[7]王仰东,杨跃承,赵志强.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0-13.

[8]王仰东,张军,冯立.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8):116-118.

[9]王仰东,安琴,窦君鸿等.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52-55.

[10]赵宏,谢倩.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4):52-55,59.

[11]石庆焱,赵玉川.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研究[J].数据,2010,(1):60-62.

[12]仇冬芳,柯飞帆,李宝宝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6):49-51.

[13]韩东林,云坡.中国高技术服务业R&D资源配置效率的省际比较分析——基于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7):47-51,52.

[14]王玉梅,罗公利,田恬.知识溢出视角的高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10-115.

猜你喜欢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