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点滴体会
2013-11-25李留荣
李留荣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的课堂,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的课堂,继而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课堂。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提供时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镜头回放一】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今天通过泰格特的《窗》又可以看到什么呢?二、板书课题。三、教学过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在听老师范读过程中筛选信息。1、故事发生在——(填地名),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和——,3、开始,两人关糸——他们经常——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美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
【分析感悟一】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现代课程之父拉夫尔·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已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由此,笔者认为,只有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从而,学生自已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接下来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灵活进行的。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小说教学的方法,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变“先教后学” 为“ 先学后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热情高涨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适时点拨:变面对“个别学生”为“全体学生”,更关注“有问题的学生”
【镜头回放二】
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不救靠窗的病人?他为什么急于搬到靠窗的床位?请同学们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因为不靠窗的病人非常的自私,他想着‘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就得到这种机会呢?并且进一步发展为‘紧挨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导致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最后,对靠窗病人见死不救。他的这种自私心理不配看到这优美的窗外景色。”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用文本中的信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到了作者对不靠窗病人采用了心理描写,你讲得很对。不过,老师问你,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中‘那个人你读得这么重?”“因为要突出他的自私心理。”“很对,我们在以后的朗读时,要注意对朗读重音、节奏的把握,作者强调的部分,我们应该要重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朗读第四到第八节。”“但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有幸看到这一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五分钟过后,老师请四位同学作了交流。“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有幸看到这一切,请大家注意我把这个‘看字读得很重噢。”喜欢咬文嚼字的语文课代表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别卖关子了,说吧。”心直口快的张某迫不及待地说。“这是他想象出来的,是给处于生命垂危的不靠窗病人的‘享受。”“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蕴含在文本中的信息。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下面,请同学说说我们通过泰格特的《窗》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美丑的两种不同的心灵。”同学们一语道破。
【分析感悟二】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并且适时对有问题的学生点拨,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就是关注一切学生。
三、巧设空白: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镜头回放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不把文章的结尾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补写结尾。说明不靠窗病人看到了什么?并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说明自己的合理性。学生甲回答:他看到湖水、野鸭、天鹅、花草、孩子……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这可是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呀。“对呀,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不过,没有听清楚我的问题。”学生乙说:“他看到的是杂草。”“他看到的是废墟。”“他看到的是土地。”“他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同学们热情高涨。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接着布置作业: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心理是什么想的?发挥你的想象,写三百字左右的文字。
【分析感悟三】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中有“休止之法”,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之说……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提高思维的自主性,培育思维的独立性。
在教学片段三中,笔者没有生硬地从小说的主题入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不把结尾呈现出来,留下空白,变“教”为主为“学”为主,通过补写结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犹如抽丝剥茧一样,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既而走出文本,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转型势在必行。教学转型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上要有更新的理念、更专业的水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心中要装着学生,从学生出发,以学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责编/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