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3-11-24贾嘉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工业

贾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50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教高[ 2006]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输出能够适应各类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要在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培育”出来。高职院校要模拟这样的“企业”环境就必须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这些特色课程的有机建构就是高职教育获得社会认可的基石。有了扎实的基础,高职才能“以特色、以质量”取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需要遵循6个步骤。

第一,职业岗位调研——前期围绕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共同确本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业委员会应该汇集多名企业(行业)的实践专家共同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分析;

第三,确定行动领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与难易程度分析,细化本专业职业岗位所具备的多方面能力,再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组行动领域;

第四,学习领域开发——对行动领域进行工作内容分析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分析,开发与之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使课程内容尽量与行动领域的工作内容相一致,使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相一致,从而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实质性转换;

第五,学习情境设计——在具体的学习领域框架内选取某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作为载体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完整的项目、独立的任务、具体的案例、具体产品的制作等,将学习领域细化分解成多个互相关联的学习情境, 这个转换被视为整个课程体系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设置科学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职业岗位需求,反之,则会使教学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六,教学实施与优化——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习领域,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形成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并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下有序的实施课程体系[2](见图1)。

图1 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一员,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参考我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经验,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与具体的实施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1.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及人才的培养目标

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由10多位企业(行业)实践专家组成,首先一同制订了专业调研的主要方向,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及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工业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名称及岗位能力需求、高职工业设计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从业状况等多个方面。随后专业教学团队的多位教师围绕广东深圳的众多工业设计公司和制造企业展开调研,重点分析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高职工业设计毕业生基本情况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问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方法。

(1)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2010年7月22日,工信部联合11部委印发的〔2010〕390号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提到:“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强调的目的就是为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大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意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被视作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点。目前多个地区和省、市都规划出独立的创意产业园,推进创意性企业更好的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有利的环境之中,可以说是既有政策支持,又有物质保障。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大都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数据表明,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30多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元人民币,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0.13% ,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2%[3];

(2)高职工业设计毕业生从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据统计,高等院校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已有1000多家(其中高等院校设本科专业的有260余家),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倍[4]。但是,就业调查结果却与人才输出异常火爆的局面相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并不乐观,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真正走向专业对口的岗位,大多转行进入和设计相关的其他行业,因此也就要求在对专业设置时应该“紧抓主线,辐射周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一现状尤其明显,图2是我院2011届、2012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工业设计公司及制造企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8.9%,进入环境艺术设计与产品展示岗位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10.4%,进入平面设计岗位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27.1%,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2.2%,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4%。最终分析出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别是工业设计师、结构设计师、展示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中的助理级设计师及结构设计绘图员占有较大的比例[5];

(3)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最终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于消费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工业产品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工业产品外观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手绘表现能力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软件表达设计效果,并具有创新意识与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精神。重点培养从事工业产品外观和结构开发设计,以及相关的产品包装、宣传与展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6]。

2.典型的工作任务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应的职业岗位,随后,对走访调研时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汇总,提炼出岗位群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将这些任务筛选之后作为 “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一项议题,共同研讨,最终确定了本专业的18项典型工作任务(见图3)。

图3 18项典型工作任务

3.划分职业行动领域,开发专业学习领域

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与难易程度的分析,结合调研归纳出的职业岗位所具备的多方面能力,再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18项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 “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结构设计、生产支持、产品推广”等5个专业的行动领域,结合每个专业的行动领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开发出21门专业课程,再按照行动导向为课程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通过互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把以前按学科体系划分的相对独立、散落、分开的理论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了(见图4)。

4.整合学习领域,建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最终将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划分成了5 个模块,分别是:

第一,基础学习领域模块。该模块既包括了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思想道德、职业规划、计算机基础、专业英语、信息检索等公共基础课程,也包括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培养学生基本设计素养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专业学习领域模块(见图4);

第三,拓展学习领域模块。包括标志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等与行业相关的设计类专业课程;

第四,校内实训模块。该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60%以上的课时比重,是紧密围绕各个专业学习领域展开的,是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见表1);

第五,顶岗实习模块。最后结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5个课程模块进行学时的规划与安排,最终形成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见图5)。

图5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7]

三、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实施与优化

1.围绕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通过行动来学习”为核心进行教学的情景设计,学生通过“接收任务——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知识——努力解决问题——教师答疑和演示——最终习得技能——综合评价考核”的学习过程以实现职业技能的积累。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保证了所有课程的开展是以此作为前提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学科体系下教师以讲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教师是主体,学生大多为被动地接收,导致学习效果较差问题的出现。

2.有效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

统筹安排每个学习领域的课时比重,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校内实训包括了所有课程的实训环节,既有单独的实训周按照独立的项目展开,也有“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中的小单元实践环节,实践学时应占专业总学时的较大比重,才能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提供有力地保障。表1 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学时的比例表。

表1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学时比例表

3.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应放在首要位置。为了有效实施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我院工业设计专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利用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平台,教学团队中的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对外交流,赴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教学团队的所有成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专业讲座及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大讨论等活动,并将学习成果转换成了研究成果。近3年来,教学团队成员申报立项了院级、省级的多个教学改革课题。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教学团队先后完成了4门院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

4.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受到地域限制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客观因素,我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训条件和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训条件相比要落后一些。相对落后的实训条件,使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的专业课程在实施中有些效果并不理想,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也是困扰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院在适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正在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合作,例如为沿海和内地多家中小制造企业建立设计方案遴选库、和“长三角”、“珠三角”的多家制造企业签订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意向书、创建工作室为学生的设计灵感寻找商业平台、针对不同地区制造业的需求设置专项设计项目等方式拓展校内外实训的条件,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专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专业建设的影响力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又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不断为这条生命线提供营养的有力保证。面对工业设计这门多技能交叉的复杂学科,只有坚持企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学习领域的针对性并努力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始终把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由“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5-108.

[2]沈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9.

[3]王秀峰.深圳工业设计人才需求调研与技工院校教改建议[J].科技风,2012(2): 184-186.

[4]朱焘.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J].工业设计,2011(z1): 12-15.

[5]倪江忠.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49-50.

[6]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工科类工业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7-48.

[7]许慧珍.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教育研究,2012(1):32-3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工业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工业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