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路径分析

2013-11-23戴海容副教授王丽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3002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3008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4期
关键词:群体行为议题群体

■ 戴海容 副教授 王丽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杭州30023 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杭州 3008)

网络群体行为常起源于网络环境下网络个体的正义行为,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消除了真实世界中信息传递的成本和时间,使得网络个体之间复杂的连接性具备了神经网络的特性,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呈现指数级增长与扩散,经过短时间的酝酿,网络个体行为能引起大量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网络聚集,进而形成汹汹民意和公众舆论压力,有的甚至演变成一场正义的盛宴,有的却相反的演变成一场不明真相网民参与的网络骚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分析网络环境下网络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态势,厘清网络环境下网络群体行为形成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化路径。

群体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群体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针对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而言的。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Gustav Le Bon)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Parker)认为群体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斯梅尔瑟(SmelSer)认为群体行为是“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波普诺(David Popenoe)更为详细地指出,群体行为是“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发生反应的行为”。

现实中群体行为的事件各式各样,但一般来说都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一般都是一群缺乏持久结构的人临时聚集起来,且没有像固定群体那样的可预料性;其二,群体行为看上去通常是奇特的或反常的(宛恬伊,2010)。

网络群体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群体行为的概念

对于网络环境下网络群体行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周湘艳(2008)将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定义为数量较多的网民在非预期的某个特定阶段,为达到某种共同诉求而以网络的方式集中参与到社会事件中。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具有非预期性,因为所产生的集体行为是在特定感情支配下的,因此集体行为产生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两个特性使其与强组织性、计划性的社会运动相区别。杜骏飞(2010)将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可以看做是现实生活中“群体行为”的抽象化。现实生活中群体行为受到群体及其成员物质利益的决定,受到群体及其成员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等关系的制约。参考社会学有关群体行为的相关概念并综合网络环境下的特征,本文倾向于乐国安(2010)对网络群体行为的定义:“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个话题引起的一种共有的影响或刺激,在网络环境中借用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

(二)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

第一,传播快速,扩散具备指数型特征。在互联网上,每个网络个体都可以成为网络群体行为的发起人,也可以成为网络群体行为的参与主体或围观者。在网络上,由于联系的快捷方便,使得六度分隔效应更加明显。网络群体行为的参与非常快捷,比如网上签名只需要短短几秒钟。同时,这种快速性还体现在信息的传递方面,网络消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向世界各地,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蔡前,2009)。

第二,交互动性强,与现实社会存在强联动性。网络中个体的交往,可以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关系复杂,具有异构特征的社交网络。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跨时空性、渠道多样性、身份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空间个体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原本互不相识的网络个体,基于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及利益等,可以让所有网络个体几乎同一时间获悉信息,又让所有网络个体几乎做同一件事,进而带来一种可怕的力量。

第三,低风险与匿名性。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匿名性,独特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群体行为参与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评论,甚至恶意攻击。众多个体组成了“无名的大多数”,每个人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既降低了参与风险,又增加了参与便捷性。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于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会有所丧失。失去了真实感,网络群体行为的施暴与围攻,就会十分轻率和随意。

图1 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路径分析

图2 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具体过程

第四,非理性与情绪化。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讨论和传播经常以微信、微博转发和评论、论坛发帖和讨论形式出现,这些方式会因网络的虚拟性和高度关联性而更容易导致网络群体行为的情绪化和传播的快速化。很容易产生某种想象的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并在这种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激励下走向极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表现出较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最终引发网络群体行为。

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路径及分析

为研究近年来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的演化规律,本文从权威媒体人民网舆情频道上搜集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网络群体事件。在研究各起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件起因、参与群体规模与特征、事件扩散程度等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出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一般路径。

按照网络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的发展规律,网络个人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形成阶段、传播阶段、放大阶段和解体阶段,如图1所示。

(一)形成阶段

公共事务或公众关注的议题出现。议题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和多元性,可能是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又经过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与扩散,最终放大后成为议题;也可能来自诸如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会化媒体的个体言论。这些议题可分为有矛盾基础的事件议题和无矛盾基础的事件议题,议题的指向也存在区别。该阶段涉及的参与主体、意见领袖、目标和方向均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二)传播阶段

事件议题在网络上出现后,网络个体关注度增加,网络群体人数迅速增加,然后通过转发、评论、发帖等社会化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在形成网络群体行为的过程中,直接当事人、利益相关者、事件关注者和其他旁观者都有可能借助各种网络手段参与讨论,形成网络公共舆论场(周洋,2010)。在该阶段,网络群体成员的情绪还没有产生极化,群体中网络个体之间开始频繁交流信息,以便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同时,各种谣言与臆想也可能出现。

(三)放大阶段

意见在网络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网络议题的设置和舆论引导,在网络环境下,意见领袖因为其在网络上强大的影响力会对信息的传播,以及普通用户的行为造成巨大影响。此时,网络群体的行为从担忧情绪和互相影响发展到采取统一行动。网络群体中的一些网络个体鼓动网络成员采取行动,有的甚至发表过激的看法激发他人产生暴力行为。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的缘故,网络个体进行行为的相互模仿并力图创新,大规模的网络群体行为由此爆发。

(四)解体阶段

网络群体行为事件爆发后,政府相关部门开始给予高度关注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应对,使网络群体行为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有关部门采取的各种措施满足了网络群体的部分或全部利益诉求与表达时,网络群体成员的情绪趋于稳定,并放弃各种非理性诉求与行为,网络群体行为也随之化解。

为了详细阐述在传播和放大阶段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是如何向群体行为演化的,本文借鉴网络商业模式传播模型(Christian Russ),说明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首先,网络引爆性事件或议题产生,随即与事件或议题相关的发起人和信息在网络上扩散,这阶段只表现为少数发起者的个人行为(何哲,2010)。随着发起人的信息传播和扩散,基于个人关系、利益或社会公平正义的考虑,一批网络个体参与到网络群体行为中。接下来,网络群体行为的新加入者和已加入者之间产生模仿效应,与事件相关的已有信息和新信息之间产生交联效应,形成网络群体行为演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放大环节。

接着,与网络群体行为相关的信息和参与人员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和网络媒介,进行更为广泛的内容互动和人员互动,网络群体行为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网络群体行为正式演变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并有可能向使用暴力阶段演化。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民网舆情频道等权威媒体发布的众多网络群体行为进行分析,提炼出网络环境下群体行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的演化路径,明确了网络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一些基本因素和演化过程。另外,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也是抛砖引玉式的,没有深入其里,对此笔者只是做初步分析,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演化的实现与很多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无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12

2.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宛恬伊.虚拟社会的集群行为:基于四个网络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0(4)

5.周湘艳.从传播学视角反思网络群体行为[J].东南传播,2007(8)

6.杜骏飞,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J].求实,2009(2)

9.周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新闻前哨,2010(9)

10.沈晖.网络集群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1.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4)

12.CIC.2012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解读.http://www.seeisee.com/index.php/2012/02/27/p4871

猜你喜欢

群体行为议题群体
群体行为识别深度学习方法研究综述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化工园区突发事件情景下的群体行为模拟演化研究*
基于因果分析的群体行为识别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