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的政府行为研究及对策
2013-11-23张雄辉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836厦门理工学院商学系福建厦门361024
■ 张雄辉 博士后(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836 2、厦门理工学院商学系 福建厦门 361024)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我国的经济将面临重大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框架将是以人为本为核心;消费增长、社会保障为主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条件;体制改革为动力;协调各方面关系为途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预期目标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5%的增长;城镇就业人数达到900万以上,争取使失业人数低于4.6%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有小幅度的增长,进出口贸易增长维持在1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力争取得进步,使经济发展处于快速、稳定的状态。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从短期效益看,投资的拉动作用更明显,但经济增长是长期而稳定的,所以从长期效益看,消费则更能保持经济的增长。有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呈前期迅猛而后劲不足的曲线,而消费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则是呈平稳的上升曲线。这说明了,从长远战略来看,刺激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手段。
投资与消费是存在一定程度关系的。正如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再分配……消费需求主导投资取向与规模,简单来说就是消费需求引发投资需求,而投资需求又对消费需求产生作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2.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作用。居民消费客观上受收入影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的消费预期,所以收入分配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分配和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生产部门通过分配形成了生产人员的收入,而交换则对生产人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所以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初始资本。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和边缘消费,与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济增长和物质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权更多,则自发消费增加。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边缘消费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居民的边缘消费比较多,其实这与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二)导致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
1.农民消费不足是制约消费的关键。马克思理论认为,收入分配是下一个生产环节初始资本总量,收入分配越高,初始资本总量越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人民的收入与较发达国家相差很多。与美国相比,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直言不诲地说:“中国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中国不可以沾沾自喜,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国工人的平均收入仅是美国的4%,墨西哥都是中国的3倍”。我国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因此农民收入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消费扩大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讲,农民收入消费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及农村居民消费分布差异较大。2010年统计得知,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5919元,合932美元,在世界排名占第100位,甚至比一些非洲国家收入还要低。可见,我国的人均收入较低。然而,近两年我国居民收入明显变缓,这必然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影响。
我国农村居民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均情况,富人过度储蓄和穷人紧缩消费。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收入农户占20.9%,承担着近40%的消费。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增量就会向高收入群体聚焦,这样必然会对需求市场产生影响。低收入群体占有的消费份额较大,这使得收入弹性较低,市场需求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及农民负担并没有实质化减轻。目前,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大约是农村居民的四倍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这个结果造成城乡需求市场的断层。随着城市市场需求的饱合,将消费品市场向农村转移是重要的发展战略,然而收入断层恰恰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地方政府做了一系列积极的努力。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应该看到,由于一些现实因素,如平均分摊、政府不规范行为等,使农民负担并未得到实质改变。农民负担削弱了消费水平和购买力。
2.政府支出较少抑制了消费需求。近些年,地方政府为了突出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然而有限的资金支配使得其它方面的投入减少,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偏少成为最明显的特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事业,这些产业表现出的资金匮乏尤其突出。医疗产业未扩展到基础医疗领域,而我国又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教育领域,义务教育负担仍然十分繁重,给学生家长带来了负担。住房是占用资金最多的,对于一个普遍的家庭而言,高额的住房资金使他们望而却步,即便买了房,高额的贷款使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随着经济的增长,医疗、教育、住房消费出现了快速增长,这使得居民的消费变得更加狭隘。在农村或小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模一减再减,甚至已经不具备基本的卫生服务保障功能。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额外的支出必然转稼给农民。商品物价飙升,农民收入未得到相应提高,大大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导致农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3.缺乏消费热点的刺激。消费热点指的是某一时期对某类消费产品的集中消费。消费热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比如,在一些影视剧中,讲述20世纪80年代年青人的生活,当时家用电器就是一个消费热点,人们十分热衷于家电消费,构成了强大的消费群体,使很长一段时间内家用电器供不应求。当然,这是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现象。就现阶段来说,房产和汽车引领的消费越来越热,但它并不属于大众化的消费,依靠“攒钱消费”的模式更无法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消费热点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能够刺激和带动消费。我国市场正是缺乏这种示范效应,也缺乏培养消费热点的意识,所以一直以来市场处于疲软状态。
政府行为对消费的影响
政府行为指的是人民政府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对经济行为施加的一种行政行为。政府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依靠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及行政手段,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如果政府行为不作为,那么经济结构就会变得脆弱不堪,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抵御能力将大打折扣。
(一)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是制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与规划。经济结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调整目标。调整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排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干扰因素,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明确的调整目标还利于政府的配套,从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简单来说,调整目标不能是填平补齐,而是运用科学的经济规律,在大量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目标确定后,需要规划的编制,以使目标实质化、阶段化。
二是制定经济政策法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目标确定以后,其能否达到预期关键还在于存在一个有效的、支撑其顺利进行的政策法规,使其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政府既是法规的制定者,又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其行为对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为经济结构调整拟建一个合适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当然,拟建这样的环境需要政府不断的深入改革。改革表现在政府行为,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是国家综合经济部门要担负起经济结构调整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如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地区和部门间利益矛盾的协调工作,各种调整政策和各种调控手段协调,调整过程中的信息服务工作等。
(二)政府行为对消费环节的影响
本文继续应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其中消费是生产的前提,是经济循环发展的根本。消费的不合理就会引起人为的抵制消费或膨胀消费现象,进而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经济体制中,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正如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政府为了谋求发展,将积累看得十分重要,当然这种短视行为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难以形成,消费总量提升极其缓慢。消费结构的丧失使得无法拉动产业结构的提升,使得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意识到了消费的重要性,从此政府实施了市场化的改革和经济职能的转变,开始重视消费的源动力性,经济得到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政府作为市场的“裁判者”要不断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消除各种抵制消费的政策,出台刺激消费增长的财政政策,达到消费还原经济增长的目的。
政府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应放到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环境建设上来,因为这才是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政府不应大包大揽的做全能型政府,而应做一个有限的政府,一个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府。中央政府在制定扩大内需政策时提出了“一头系着国计,一头系着民生”的伟大精神,这一精神需要一直坚持下去。只有实现了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他们的生活才可以得到保障,才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去消费,才能够刺激消费。作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此提供保持持续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平台。一方面,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持续加大,尤其对西部落后地区,为公共事业的发展创造各种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及服务力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社保制度,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公共财政政策是实现居民消费提升、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制定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理念,围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围绕人们精神享乐的需要,将人们的利益看成是政策制定与支持的核心部分。总而言之,政府经济职能的改革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得以改变,才能刺激消费的不断上升,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政策建议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极不合理,致使利益群体差距变大。不合理的支出结构必然成为政府行为扩大消费的瓶颈,进一步加剧社会收入的差距。所以只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才能刺激公共消费需求的增长。
首先,调整购买性财政支出。我国行政管理经费的增长速度极快,甚至在国际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比如说1978-2010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近200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如此神速的增长,办公经费依然紧张。行政管理费用的扩张必然产生挤出效应,使杠杆另一端的社会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开支减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费用是刚性需求,如果增加了再想降下来很难了。行政成本过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尽快改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规范行政机关职能。行政机关职能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应该进行规范,以使回到自身的本来职能上来。二是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依法行政。通过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行政管理的运作简捷有效,确保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形成最佳的行政管理体制。“简捷”是指行政内部软环境的优化,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公信力与凝聚力。行政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有更多的行政资金用于其它方面,而鉴于公共需求和社会保障上资金的欠缺,这部分资金的转移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次,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刺激农村消费潜能。对于公共支出,社会享有平等的权力。目前我国公共产品供应不够合理,城乡公共产品的支出存在巨大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城乡低很多,而文盲几乎全部出自于农村。从医疗卫生方面来看,我国将公共医疗的80%都投向了城市,而且2/3又在大医院。农村的医疗条件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从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来看,国家在电力等方面的投入与城镇相去甚远,现在一些农村虽然有了电力,但停电是家常便饭,一旦遇到用电高峰期,它们则成为限电的首要区域。另外,国家实行的三险保障服务基本上是针对城乡社会,而农村70%以上的居民都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正因如此,增加公共支出在农村的投入,将利于刺激农村的潜在消费需求。
(二)引导不同层级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
一是针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刺激。针对高收入群体开发消费热点,保持他们的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高收入群体有较高的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对象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或银行利率的调整而改变,他们以国际市场为主,消费对象自然是那些国际知名品牌。比如高级轿车、高档别墅以及与娱乐、美容等有关的消费。在刺激消费上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比如遗产税和赠予税的征收,这样可以增加高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当然这也是调节收入平衡、缩小收入差距的一个有效手段。另外,还可以调整税收结构,对某些特定的消费品实行免税或减税政策,也就是说他们消费的某些特定商品所花的钱可以在将来的应税收入中抵扣,以此方式作为一个消费的接通点,可以启动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趋于饱和,所以他们的消费倾向较低,他们的钱大多用于投资或者储蓄,因此要加快市场机制的完善,改善现有的市场消费环境,为高收入群体提供新的消费空间,促使他们消费需求的提升。
二是刺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低收入群体往往将消费预期定的很高,但由于自身收入较低,不得不降低预期,所以形成了“愿意消费而无钱消费”的局面。一般来讲,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较大,但消费能力较弱,因此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关键,这种做法要比全社会范围内收入增长的意义更切实际。在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下,采取转移支付,刺激低收入群体消费的效果极其显著。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制度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处于启动期,强调效率高于公平,转移支付的倾向不够明显,从某种意义来讲,仍然存在分配差距变大的问题。因此,要发挥这一功能就要加大对低收入者的倾斜力度,使他们的收入得以提高,从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总量的提升。
三是稳定中层收入阶层,使他们的消费需求稳定地增长。中层收入者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水平的重要力量,扩大中层收入者的比重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中层收入者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成为刺激消费增长的着力点。首先,“效率优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及非劳动收入”等使人们收入形成了多元化的形式,而这也为中层收入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竞争的资本,而企业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提高人才的待遇,所以处于管理层、技术层的人员享有较高的待遇,特别是国际贸易、IT技术及医药生物类的中层人员,收入达到了很可观的水平。而这些领域的人才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层体系,进而为提高社会综合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及消费总量奠定了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消费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消费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短期利益看,投资的拉动作用更明显,但经济增长是长期的与稳定的,所以从长远利益来看,消费更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消费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国经济增长了,物质必然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权更多,则自发消费增加。另外,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边缘消费增加。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农民消费不足、政府消费性支出较少以缺乏消费热点等原因,使得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
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基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扩大内需首要的就是扩大消费需求。一国的消费需求不单是居民消费,还包括政府消费。政府消费支出作为社会最终消费的构成因素之一,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即政府支出方式应由投资型转向消费型。除此之外,还应增加财政资金面向“三农”的投入,以此激发农村潜在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引导不同层级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以达到通过政府消费带动内需扩张,进而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目的。
1.卢孟君.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公共服务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
2.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吴智峰.财政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xxbei.com/show.asp?id=15894
5.朱宏康,易兴成,李仕秀,顿儒萍.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6(4)
6.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7.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1)
8.李树培,白战伟.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9(9)
9.李树培,白战伟.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效率与效力比较—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9(5)
10.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