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心理健康护理学组的做法与效果评价
2013-11-23吕红利达建平胡林峰
吕红利,孙 琳,达建平,胡林峰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从生理上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缓解病人的压力。然而护士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负性效应也会影响护士的情绪状态,而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显示,护士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1,2]。为了促进护患双方的心理健康,我院根据虚拟学科的建设思想[3,4],成立了心理健康护理学组(心理学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临床科室各选派1名心理护理骨干组成心理学组,共50名成员,年龄24岁~49岁(26.34岁±5.86岁)。学历:硕士1人,本科38人,专科11人。职称: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11人,主管护师12人,护师15人,护士10人。
2 方法
2.1 培训心理学组成员 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每月邀请专家对心理学组骨干进行理论培训,包括课程讲解、案例分析、观看有关电影、组织学组骨干沙龙交流活动等形式。技能培训:组织学组骨干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心理咨询训练,包括实际操练、团队学习、现场研讨、角色模拟等形式。开展护士职业压力认知教育,推行音乐疗法和减压操,定期开展减压知识宣传和心理拓展训练等压力管理培训[5],定期进行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的培训,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6],缓解护士心理压力。
2.2 功能小组的划分与职能 心理学组实行督导首席负责制,督导为护理部主任,组长、副组长、秘书各1名,下设培训组、临床干预组、督导组3个小组,每组约15人。培训组主要负责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临床干预组主要负责制定并推广医护人员、住院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况评估及干预流程,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督导组主要负责健全学组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组开展的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以保证学组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
2.3 心理干预的实施 针对全体护士心理调查结果,请专家重点授课讲解;对某些易发生护患纠纷或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重点科室(如血液科、肿瘤科)的护士重点讲授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对病人及家属的培训包括组织普及性心理知识讲座,以义诊的形式宣传心理学知识。制定心理护理工作流程、住院病人心理状况评估与干预流程,责任护士对所有入院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及访谈→综合分析判断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心理症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包括心理访谈、心理疏导→汇报医生和护士长,班班交接,在护士站进行标识,查看病房有无危险物品→上报临床干预小组→心理干预后每隔7d进行测评,评估心理干预效果→针对存在问题改进心理干预措施,并记录,直至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改善。
2.4 效果评价 ①心理学组成立前和成立1年后分别对50名骨干应用职业倦怠量表[6]进行调查。职业倦怠表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22个条目,采用0分~6分7级评分法,0分为“从来没有出现”,6分为“每天都出现”,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重。②在病人入院1周内(干预前)与实施2周心理干预后(干预后)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病人及家属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7]进行调查。SAS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1分为无或很少,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SDS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1分为无或偶尔,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TCSQ共20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包括积极(PC)和消极(NC)维度,各条目内容以针对情绪应对为主。
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3 效果
成立心理学组1年后,30名(60.00%)心理学组骨干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5名骨干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并在我市心理咨询热线担任心理咨询工作。
3.1 干预前后心理学组骨干职业倦怠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心理学组骨干职业倦怠得分比较(±s) 分
表1 干预前后心理学组骨干职业倦怠得分比较(±s) 分
时间 人数 情绪耗竭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干预前50 25.12±10.13 7.85±5.36 33.26±7.94干预后 50 23.34±8.74 6.79±5.83 35.87±7.65 t值 2.44 2.59 -1.93 P 0.003 0.003 0.002
3.2 干预前后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病人及家属SAS、SDS、TCSQ评分比较(±s) 分
表2 干预前后病人及家属SAS、SDS、TCSQ评分比较(±s) 分
评分干预前 100 43.33±2.28 42.39±1.55 19.22±4.28 31.67±时间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PC评分 NC 4.95干预后 100 42.12±1.87 41.58±1.42 27.71±5.14 25.20±6.31 t值 2.59 2.44 -2.57 3.05 P 0.003 0.004 0.003 0.003
4 讨论
4.1 成立心理学组改善了病人及家属心理状况 心理学组成立1年后,60.00%的学组骨干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病人及家属SAS、SDS和NC评分降低,PC评分升高(P<0.01),说明干预后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同时在应激条件下,消极的应对方式逐渐转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使骨干掌握了不同人群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各类人群现存及潜在的精神及内心需求,能及时有效甄别临床医护人员、住院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危机。同时通过评估住院病人及家属心理状况,对病人及家属现存的情绪、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及转介,使他们在应激的条件下,通过心理干预学会积极的心理应对模式,纠正消极应对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况。
4.2 成立心理学组降低了学组骨干职业倦怠感 表1结果显示,心理学组工作的开展使骨干护士职业倦怠的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得分降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提高(P<0.01),说明心理学组开展护士职业压力认知教育,定期开展减压知识宣传和心理拓展训练等压力管理培训,培养了护士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掌握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减轻了护士职业倦怠,促进了护士身心健康,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优化了护士职业心态。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评估干预体系,系统化的骨干培养,科学化的宣传教育实施,促进了心理护理专业技术规范化发展。下一步将成立心理问题会诊小组,完善会诊制度;收集典型病例,建立心理问题病例库,实现资源共享,普及心理护理知识,推广心理护理技能,促进心理护理工作规范化开展。
[1]卫永霞.关注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415-417.
[2]王先化.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181-182.
[3]易学明.拼搏奋进辉煌 传承大爱60年[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11(11):1121-1123.
[4]刘云,孙琳,张爱琴,等.临床护理虚拟学组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4-466.
[5]王世英,盛荣,袁丽,等.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84-185.
[6]张小曼,刘莹莹,许铁.急诊科护师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165-167.
[7]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9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