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3-11-23崔京巧

护理研究 2013年28期
关键词:年龄病人心理

崔京巧,周 青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自杀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社会和生活的负性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加剧,使自杀率逐年增高。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采取极端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自控而彻底崩溃的极端表现。它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自杀心理的产生,可能会延续几天,也可能延续数月或数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住自杀病人146例,其中女106例,男40例;年龄16岁~74岁,平均30.2岁,病人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自 杀时间 :夜间1 0 8例,占73.97%;白天38例,占26.03%;住院天数1d~25d,平均3.21 d;自杀形式:服药(农药、镇静催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121例,煤气中毒25例。通过健康教育无一例病人在观察治疗期间再次发生自杀行为,出院时情绪稳定。

表1 病人年龄分布情况

1.2 自杀原因 主要原因: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青少年与父母冲突、儿媳与公婆矛盾)、婚恋问题(青少年爱情婚姻受挫);精神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慢性疾病(晚期肿瘤、残疾)。

1.3 结果 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年轻人的自杀率高于老年人;自杀的高峰时间:午夜之后频率最高,午后交接班时间、节假日、春秋两季频率较高。

2 讨论

2.1 自杀与性别有关 临床数据显示,女性自杀倾向更大,原因在于女性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处于弱势,大多数比较敏感脆弱,情感收敛、性格内向,依赖男性的心理较强。这些心理特点导致女性对外在刺激的承受力偏弱,情绪波动更大,而且更难将内在的感情释放出来,遇到不良刺激更易产生自杀念头。生理方面,女性体力方面更弱些,在受到不良刺激时更难用肢体语言表达,特定的生理周期还会引起身体激素的波动,容易出现烦闷、焦虑、紧张等反应,更易导致轻生念头[1,2]。

2.2 自杀与年龄有关 临床数据显示,20岁~29岁年龄段的人更易发生自杀行为。原因是该年龄段的人一般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育等问题,生活压力较大。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对生活的失望,对未来的担忧,当这种担忧一直积聚而无处释放时,会导致轻生行为。

3 护理对策

3.1 快速彻底的洗胃 对于口服毒物者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抢救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快速插入胃管,进行电动洗胃,至洗胃液清澈无味为止。洗胃完还可酌情选用导泻剂,彻底清除消化道残余毒物。

3.2 合理选用解毒药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早期合理应用解毒药,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瞳孔、皮肤黏膜的变化,防止药物过量或不足。

3.3 保持液路通畅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详细记录24h出入量是抢救的关键。

3.4 保护肝肾功能 监测心脑肝肾、凝血功能。早期应用保护药物,防止重要脏器衰竭。

3.5 安置和管理 将病人安置在设施安全、采光明亮、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中,提高病人良好的情绪;做好安全管理,将病人安置于工作人员视线内,切不可将病人置单人间,单独活动,急性期由专人看护。

3.6 预防医院感染 对于意识不清者,给予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3.7 健康教育 ①做好病人入院评估和住院期间的评估,及时识别自杀高危病人。评估包括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婚姻、家庭收入)、疾病情况(包括生活质量、活动能力、疾病转归等)、心理状况。②注重心理疏导,了解自杀的原因,要主动关心、照顾开导病人,引导病人发泄内心深处的痛苦、委屈,耐心倾听。待病人心情平稳后,给予疏导和安抚。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认识到困扰是暂时的,生活是美好的,坚定美好未来的信心,预防再自杀[3]。③介绍疾病的预后,指导其正确的生活方式,用药指南,避免其加重身体的损害。④充分发挥家属的作用,对其心理问题给予劝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避免发生类似事情。

[1]胡晓梅,胡金明.住院抑郁症病人自杀未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9B):2372-2373.

[2]陈春英.803例自杀病人的原因分析及急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8(3):249.

[3]张建娟,浦晓珍,吴海峰.心理咨询技术对自杀未遂者应付方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1C):3052-3053.

猜你喜欢

年龄病人心理
变小的年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谁是病人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年龄歧视
算年龄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