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外创伤骨折病人社会支持、创伤后情绪痛苦和创伤后成长相关性研究1)

2013-11-23钱会娟许燕玲袁长蓉钱伟清胡三莲

护理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维度量表

钱会娟,许燕玲,袁长蓉,周 玲,潘 艳,熊 飞,钱伟清,胡三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急性创伤病人数量急剧上升。据我国公安部统计,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余起,致死6.7万余人,致伤27.5万余人。创伤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杀手”。创伤后不仅仅给幸存者带来躯体的伤害,同时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状态[1]。Shalev等[2]报道,近1/3的创伤病人发展成为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如何帮助病人从创伤后经历中走出来,研究者也开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拓展研究的视角,创伤除了给病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正性心理变化——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是人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在逆境中奋进或成长,会在对自我的理解、与他人的关系、人生的哲学观等方面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3]。骨科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支持、创伤后情绪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相关性的探讨,以期获取促进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干预靶点,为创伤后病人心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2012年6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创伤骨科病房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急性创伤病人。纳入标准:年龄18岁~65岁;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者;因车祸及工伤致躯体损伤入院治疗,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颅骨损伤病人;有功能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有语言沟通障碍者。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0份,回收率为91.30%,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5.65%。病人年龄(38.94±14.93)岁,男123例,女73例,缺失1例;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8.00%;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者占70.00%;婚姻状况:已婚137例(69.54%),其他60例(30.46%)。骨折类型主要为单部位的四肢骨折。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人口学资料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居住情况和宗教信仰。

1.2.1.2 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 原量表有21个条目,包括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和对生活的欣赏5个维度,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4]。中文版由我国学者汪际等[5]研制,共20个条目,经探索性因子分析,调整后有5个维度,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自我转变和人生哲学。每个条目计0分~5分,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量表总的Cronbach’sα为0.874,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为0.611~0.79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1.3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等[6]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肖水源用社会支持量表对128名二年级大学生进行测试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92。该量表已在国内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1.4 事件冲击问卷(IES)由Weiss等[7]于1997年修订而成,形成22个条目的事件影响程度量表修订版,用来测量过去7d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水平,包括闯入性再体验、回避型和高警觉3个维度。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中文版IES-R量表具有原量表的信效度[8]。

1.2.2 调查过程质量控制 首先成立了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受试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及调查问卷条目的解析。调查过程中首先征得病人同意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并向病人解释调查数据仅用于本次研究,使用后即做销毁处理。回收问卷之后对其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经双人录入核对。

1.2.3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采用SPSS16.0录入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独立样本的F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量表总分为(52.38±20.58)分,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

表1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 分

2.2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社会支持水 平和情绪痛苦水平(见表2)

表2 意外创伤病人社会支持水平和创伤后情绪痛苦水平得分情况(n=197) 分

2.3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情绪痛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2.4 意外创伤后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中年龄(r=-0.189,P<0.01)、性别(t=2.159,P=0.032)是影响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将情绪痛苦、社会支持及各分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分析,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支持利用度、回避型、年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进入方程。见表4。

表3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情绪痛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r值)

表4 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197)

3 讨论

3.1 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调查的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为(52.38±20.58)分,处于中等水平。该研究结果稍低于我国学者汪际[3]的研究结果(58.14分±15.30分),调查的人群限定于因意外创伤至躯体损伤且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原因可能是调查时间点的差别,而本研究调查人群主要为急性创伤入院行择期手术的骨折病人,创伤后时间较短。王艳波[9]调查指出,意外创伤者有较高水平的成长,可能是与研究介入的时间点有关。有文献报告,成长测量的时间跨度最短2周,最长10年以上[10]。日本学者Nishi等[11]对创伤后18个月的车祸幸存者的调查结果显示,PTGI得分为42.0分(0分~96分),距离创伤事件发生时间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不一致性的结论。2001年,国外学者Cordova[12]对癌症病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距创伤事件发生时间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呈正相关。而2004年,Weiss[13]研究显示,乳腺癌病人创伤事件发生时间与创伤后成长呈负相关。可能为病人创伤后出现不同的适应状态和不同的创伤后病人的心理成长范式。Compas等[14]在其纵向研究中发现,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最终可表现为7种结局,即应力抵抗、韧性、延迟恢复、创伤后成长、持续性情绪痛苦、抵抗失败后功能持续下降和稳定的功能适应不良。

3.2 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创伤后成长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本研究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中年龄、性别是影响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他人口学变量与创伤后成长无相关性。国外研究显示,在成年人群中,越年轻成长水平越高,而年龄越大则成长水平越低[1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希腊学者对晚期乳腺癌病人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病人其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岁以下的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高于60岁以上病人;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龄组病人的社会支持程度、信息获取能力不一致有关[16]。本研究结果显示,意外创伤病人的创伤后成长受到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国外学者Cann等[17]针对70个研究的 Meta分析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创伤后成长。汪际等[3,9]的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与PTGI总分间不存在相关性。

3.3 社会支持情况影响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创伤后成长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创伤后成长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与国外Kinsinger等[18]研究结果相一致,Kinsinger等[18]对250例接受手术后16个月~18个月的前列腺癌病人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可感受到的情感支持与病人的创伤后成长是相关的。国外学者Schwarzer等[19]对术后1年的117例癌症病人一项综向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支持是影响病人创伤后成长的一项重要因素。Schroevers等[20]对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对癌症病人创伤后成长影响研究的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确诊癌症后病人3个月的情感支持有利于8年后癌症病人正性心理的形成,病人从家庭和朋友那里得到的支持(包括鼓励、安慰、问题解决)是帮助病人获取心理正性力量的因素。Cordova等[21]对70例乳腺癌病人创伤后成长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癌症病人(确诊2年)情感支持的满意度与创伤后成长无相关性,而实际获取支持如较多疾病经历的探讨与创伤后成长相关。Tedeschi和Calhoun的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证性研究结果均显示,创伤后病人实际获取的支持,如鼓励、安慰、疾病治疗信息的支持(包括疾病康复、治疗等)可帮助病人心理正性力量的恢复[10]。

3.4 情绪痛苦可影响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创伤后成长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回避型维度与创伤后成长总分、自我转变和新的可能性相关(P<0.05);IES总分及高警觉维度与自我转变、新的可能性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避型维度是影响创伤后成长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情绪痛苦使用逃避、侵入及高唤醒加以衡量,并使用回避性和侵入计算得分,该研究与他人研究基本一致。国外学者Lev-Wiesel等[22]在对情绪痛苦与PTGI关系的研究中发现,PTSD的高唤醒维度与PTGI呈正相关。王艳波[9]指出,PTGI概念强调的创伤个体体验到成长并不意味着其痛苦程度的降低,创伤者出现的以“侵入及逃避”为特征的类似于PTSD的症状,可看成是个体对创伤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标志,是个体创伤后成长产生的必要条件。有学者也认为,创伤后成长可作为保护性调节变量来调节创伤后应激障碍侵入性想法以及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精神健康的影响[23]。Gabert-Quillen等[24]研究也显示,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Brewin 等[25,26]的两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经历创伤事件的病人而言,社会支持是一种成功的应对资源。提示:给予创伤病人更多的关注,帮助病人搜寻实现成功转变的因素,使其应对行为由消极应对转向积极应对,最终实现病人心理正性成长。

4 小结

关注影响意外创伤病人创伤后心理的正性成长因素,有必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创伤后干预方案,重构创伤病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完整性,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激发创伤病人正性力量的产生。

[1]Hull AM,Lowe T,Devlin M.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maxillofacial trauma:A preliminary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Oral Maxill of Acial Surgery,2003,41(5):317-322.

[2]Shalev AY,Freedman S,Peri T,etal.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following trauma[J].American Journal Psychiatry,1998,155:630-637.

[3]汪际.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及其意外创伤病人常模的研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1.

[4]Tedeschi RG,Calhoun LG.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J].Journal of Trauma Stress,1996,9(3):455-471.

[5]汪际,陈瑶,王艳波,等.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4):26-27.

[6]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84-187.

[7]Weiss D,Marmar C.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M]// Wilson J,Keane T.Assessing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TSD.New York:Guildford,1997:1.

[8]黄国平,张亚林,向慧,等.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在女性犯人中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31.

[9]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1.

[10]Tedeschi RG,Calhoun LG.Trauma and transformation:Growing in the aftermath of suffering[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95:1.

[11]Nishi D,Matsuoka Y,Kim Y.Posttraumatic growth,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resilience of motor vehicle accident survivors[J].Bio Psycho Social Medicine,2010,4(7):1-7.

[12]Cordova MJ.Facilita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following cancer[M]//Joseph S,Linley PA.Trauma,recovery,and growth:Positiv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osttraumatic stress.Hoboken,NJ:John Wiley,2008:185-200.

[13]Weiss T.Correlate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married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5):733-746.

[14]Compas BE,Hinden BR,Erhardt CA.Adolescent development:Pathways of risk and resilienc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5,46:265-293.

[15]Linley PA,Joseph S.Positive change following trauma and adversity:A review[J].J Trauma Stress,2004,17(1):11-21.

[16]Mystakidou K,Tsilika E,Efiparpa,etal.Personal growth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Breast,2008,17(4):382-386.

[17]Cann V,Tedeschi Demakis C.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reported posttraumatic growth: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Wemon Quarterly,2010,34(1):110-120.

[18]Kinsinger DP,Penedo FJ,Antoni MH,etal.Psychosocial and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bene fit-finding in men treated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J].Psycho-Oncology,2006,15(11):954-961.

[19]Schwarzer R,Luszczynska A,Boehmer S,etal.Changes in finding benefit after cancer surgery and the prediction of well-being one year later[J].Soc Sci Med,2006,63(6):1614-1624.

[20]Schroevers MJ,Helgeson VS,Sanderman R,etal.Type of social support matters for predict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ancer 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10,19:46-53.

[21]Cordova MJ,Cunningham LL,Carlson CR,etal.Posttraumatic growth following breast cancer:A controlled comparison study[J].Health Psychol,2001,20(3):176-185.

[22]Lev-Wiesel R,Amir M.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holocaust child survivors[J].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2003,8:229-237.

[23]Park CL,Chmielewski J,Blank TO.Posttraumatic growth:Finding positive meaning in cancer survivorship moderates the impact of intrusive thoughts on adjustment in younger adults[J].Psycho-Oncology,2010,19(11):1139-1147.

[24]Gabert-Quillen CA,Irish LA,Sledjeski E,etal.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history and PTSD symptoms in motor vehicle accident victims[J].Int J Stress Manag,2012,19(1):69-79.

[25]Brewin CR,Andrews B,Valentine JD.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rauma-exposed adult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0,68:748-766.

[26]Ozer EJ,Best SR,Lipsey TL,etal.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ymptoms in adults: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1):52-73.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维度量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最严象牙禁售令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光的维度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