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合伙人》的语言学习视角

2013-11-22严晓萍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语言习得英语思维动机

严晓萍

摘 要:电影《中国合伙人》不仅是一部成功的青春励志片,在精彩的故事背后,观众还可以看出语言学习的普遍原则,认识到语言学习的融合性动机、英语思维及掌握一门外语所包含的文化是学好外语的关键。

关键词:语言习得;动机;英语思维;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7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5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八十年代初期的年轻大学生成东青、孟晓骏、王阳怀抱“美国梦”,最终却在中国通过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实现梦想的创业励志故事。电影自公映以来,获得了多方位的成功。这是一部青春、偶像、励志影片,强大的导演、演员阵容,使得影片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影片所呈现的创业励志故事,能引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理共鸣,每个人都能代入其中的某个角色,或体会创业的艰辛、或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使得它的票房纪录不断刷新。

而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坐在观众席里,笔者除了欣赏到了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欣喜地看到陈可辛及三位男演员在导演、表现艺术方面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之外,强烈地意识到这个故事也在用一种文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较之一般的学术文章,观众能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更深入地体会到三位主人公的英语学习历程,更容易接受故事本身所要讲述的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观影之后很久,笔者对其中的一些画面、台词仍然记忆犹新,愿与读者分享它们所讲述的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欣赏影片之余,回味其电影艺术以外的学术价值。

剧中,三位主人公的英语都十分流利,但这种流利的背后,是大量辛勤劳动的付出。出生山西农村、历经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的成东青,起初英语发音不准、方言口音浓重,别人听不懂他说的英语,他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英语。但成东青凭借超人的毅力,借助背字典、看英文原著迅速扩大词汇量;敢于承认自己带有口音的英语,却不怕丢人现眼、承认自己是个loser,任何时候都敢大胆开口讲英语,最终以流利的英语,在谈判桌上说服美国国家考试机构EES的专家放弃起诉“新梦想”,并成为EES的中国合作方。

另一主角孟晓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祖父、父亲两代都留学美国。孟为了传承家庭传统,大量阅读英文原著,随时练习英语口语,最终如愿以偿去了美国;剧中的王阳,喜欢吟诵诗歌,崇尚浪漫自由,在与美国女孩谈恋爱、观看美国原版电影过程中,练就过硬英语;剧中“新梦想”的学生们,本来英语很糟,但在成东青现身说法“不怕failure”的教学法刺激下,克服怕说错、怕出丑的心理障碍,用王阳、孟晓骏“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学英语,最终都能以高分通过美国的TOFEL、GRE等入学英语测试。学生们的高分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通过率,甚至让美国考试机构官员怀疑是作弊而来。

影片中的这三个年轻大学生和他们的追随者——“新梦想”的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成功给我们提示了这个命题:语言学习的原动力——需求。这部影片能引起众多青年学子的共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艰难、困惑和成就感。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学习动机和学习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学习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制约。Gardner和Lambert把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Gardener & Lambert, 1972)。一般来说,工具型动机是指语言学习者为通过考试而获得就业机会;融合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希望与目的语言背景的人和文化进行交流, 他们会对语言学习采取积极的态度。

片中,孟晓骏是为了继承其家庭的传统而学习英语,去美国读书、实现美国梦;王阳学习英语的原动力是交美国女朋友;成东青则是为了考大学、跳农门,巴结孟晓骏、王阳,追随他们去美国。而“新梦想”语言学校的学生们,他们的目的是考TOFEL、GRE,去美国,改变自己的命运。显而易见,他们的学习动机是融合性的,这就使得他们能保持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始终如一、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理想的融合型学习动机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劲持久的学习动力。

但是现实中拥有如此学习心态的学习者毕竟不是很多,有的即使曾经是这样,也很难持久。很多大学生迫于升学、毕业、考研而产生的工具型学习动力虽然一度可能强劲,但因其带有极强的短期功利色彩,一旦目标实现,动力就会消失;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如何将短期的工具型学习动力转化为一种更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是语言学习的教、学双方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部和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励志作品,这部电影给观众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英语思维的重要性。片中王阳的一段台词让笔者深受启发:“一个学生跑来问我:我的口语perfect,语法accurate,词汇量huge,读《China Daily》很轻松,比读《北京晚报》还溜,我这样算不算英文很好呢?我就给了他一份《华尔街日报》,《China Daily》上同样报道过的一条新闻,他却几乎看不懂,他很吃惊,他问我why?我告诉他,《China Daily》虽然是英文写的,但《华尔街日报》才是正宗的美国式思维,所以大家要想学好英文就一定要记住: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 ”

我们都很清楚,在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中,语言思维的形式是一个重要因素,用母语思维还是外语思维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和语言输出的质量。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一般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然后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在刚刚接触到英语时确实有其合理性,便于理解记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随着英语学习逐步深入,如果再继续使用这种方式,英语学习就成了背单词、学语法、英译汉,非但不能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热情,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英语学习有害无利。学习者摆脱母语思维、建立第二语言和思维之间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肖燕,2003)。若要实现“英语思维”,我们必须频繁地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利用一切机会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或仿真的英语环境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哑巴英语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国外、到了外企,语言能力迅速提高的原因。

孟晓骏对王阳说:“你很清楚口语的核心是什么,不是表达,而是思维逻辑。你了解美国人在想些什么,所以你说的就和美国人一样,把这个教给你的学生。”所以,我们在电影中就看到了上面的一幕,王阳将这个“英语思维”的理念教给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个理念具体化、细节化。

他是怎么实施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谈到影片中的另两个场景,孟晓骏的签证面试辅导和王阳的英文电影欣赏课。影片中,孟晓骏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亲身经历,为新梦想的学生做签证辅导,其实,他向大家传授的就是美国的文化理念。而王阳所进行的电影教学法,也同样是在向学生传授美国文化,只不过是教学的渠道不同、载体不同而已。

影片中另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断,说不少中国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四、六级轻松通过,TOFEL、GRE也是高分,但是到了美国,却听不懂美国人在说什么,翻开美国的报刊几乎看不懂,想说英语却说不出口,说出来语速奇慢,错误一堆,连美国的小学生都不如。这其实就提示了当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通病——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却忽略了语言后面的文化。

英汉两种语言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的规则和使用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汉语的思维模式转变并融入到英语的思维体系当中,是学好这门语言的关键。

“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999)。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语法规则,同时又有一套自己的语用规则。这套语用规则与其所属文化密切相关,它涉及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不同,其语言使用规则也不同。要实现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离不开对对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要学习一门外语,从而获得以这种外语为载体的良好的交际能力,就必须习得它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讲,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是语言的“形”,而文化则是语言的“神”,思想文化体系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是语言的生命之泉,只有它才能使枯燥的语言符号生意盎然。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学习者是无法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得到提高的。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该做到“形神兼备”,这样才有可能轻松地驾驭英语这门语言。

以上所说的学习动机、用英语思维及掌握语言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还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作指导。《中国合伙人》中有关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有所涉及,甚至还有不少搞笑的场面,让人捧腹。成东青的单词拼写“联想”法、死背词典法,都在他本人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非常的合适了。但是,回顾整个影片,孟晓骏的英文原著阅读法、王阳交外国朋友的口语交际法、成东青的词典背诵法都获得了成功,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一定时代背景的、对自己实用的学习方法。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传媒如此的发达,我们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去用片中的方法死记单词,但不管是什么方法,都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

事实也是如此。通过影片介绍我们知道,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形就是新东方的三位发起人,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着众多的青年学子,给他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大部分观众会把观影的重点放在故事情节和电影艺术本身,而笔者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语言学习经历对大学生和英语爱好者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不知道和我一样的语言教学工作者、还有我们的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呢?期待和大家的切磋、交流。

参考文献

Gardner R. C. & W. E.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2.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7).

肖燕.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思维的作用及外语思维的形成[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猜你喜欢

语言习得英语思维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英语思维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高职高专英语的语境化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开设语言实践课的必要性及优势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
构建互动课堂 培养英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