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差异
2013-11-21周圆
周圆
现在的英语老师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为这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体现:听得懂,说得来。然而,能听会说并不能满足语言交际的需求。真正的交际能力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具备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社会能力,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缺乏文化教育,就会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在笔者近10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东西方文化差异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称呼
在新目标英语第一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就出现了家谱内容的教学,里面涉及家庭成员的单词。在英语国家,根据家庭成员关系的远近,涉及的单词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比如,爸爸妈妈既可以分开叫,也可以合在一起叫parent或parents,这一点和我们的还有点像。到了兄弟姐妹这里,就统一叫brother和sister了,不像我们,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分得很清楚。这里就体现出了一种平等意识。在他们看来,哥哥弟弟都是兄弟,姐姐妹妹都是姐妹,都是平等的,不必分出谁大谁小。而我们就不同了,这牵扯到在家里谁更有发言权以及今后的遗产继承问题,不可小看。所以,在我的家乡就有这样的俗语:哥打弟,没人理;弟打哥,满庭院。到了关系远一点的,叔叔阿姨,伯伯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等,在我们看来很重要的关系,他们俩词就解决了:uncle和aunt。到了更远一点的,如:表弟表妹、表哥表姐、堂弟堂妹、堂哥堂姐,就更简单了,不管男女,统称为cousin。在这种观念下,英语国家的人们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大家一视同仁,就算你有亲戚在政府部门做高官,也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看现在有关“富二代”“官二代”的新闻报道,就可想而知了。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我爸是李刚!
二、道歉和感谢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注重礼义廉耻,十字礼貌用语中,“对不起”“谢谢”就占了其中的一半。然而,我们在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谢谢”,否则的话,就会有生分的感觉。而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就算是家人之间也是如此,这被看做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对不起”也是如此。英语中有两个对不起,一个用来表示打扰,另一个用来表示道歉。不管哪一个,都是时常挂在嘴边。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人们的口袋丰了,脑袋却空了。大家为了争面子,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啊!即使犯了错,也要嘴硬到底,要他(她)说一声“对不起”那是何其难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因此而起。看来,这方面我们需要向西方国家好好学习了!
三、称赞
在英语国家,称赞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赞美的内容既可以是个人的着装打扮、所拥有的物品,也可以是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表现。被他人称赞时,要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不能扭扭捏捏或表示拒绝。中国人喜欢谦虚,当面对别人的赞美时,总会觉得不好意思,喜欢说:“哪里哪里,一般般啦。”(Where?Where?Just so so.)英语国家的人们听了后会以为你要他们说出好在哪里,甚至有的还会以为自己的眼光有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通常会询问对方的工作情况、婚姻状况、收
入水平,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以此来打开话题,显得亲近。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此却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不能随便打听。如遇到好久未见的老朋友,我们通常会问:你最近在哪里高就啊?过得怎么样?薪水如何?等等问题,在我们看来,这是很正常的问候,表示人家对你关心,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但在英语国家中,这种问候会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甚至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五、服务
在英语国家,只要你进入餐馆、银行、商店等服务场所,服务员马上会上来询问:“我能帮你吗?”(Can I help you?)或“我能为你做点什么?”(What can I do for you?),他们把顾客看做是“上帝”,进门便是客,为顾客服务是每一个服务人员必须牢记的首要原
则。他们与顾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再看我们的商店和其他服务场所,进去以后,服务人员的第一句话是:“你想买点什么?”或“你想吃点什么?”我们把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定位为买卖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买东西时,商家对我们是笑脸相迎,茶水相奉。可是,当出现质量问题,我们想更换或退货时,商家马上就会摆出一张臭脸,对我们不冷不热,把我们晾在一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这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才会有这么多的买卖纠纷。如果商家能为顾客多考虑一点,多一点服务意识,也就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矛盾了。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而忽略了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当中。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芦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