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中学生意识的发展
2013-11-21张旗
张旗
摘 要:意识积极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情感、意志、行为,反映着人的个性特征,也是人的心理逐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哲学、心理学以及古今中外学者的不同观点态度等角度概括介绍中学生意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培养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从而帮助教师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引导中学生逐步走向心理成熟,塑造完美人格。
关键词:教育心理;意识;基本特征
意识,是一个20世纪初期的中心课题,也是一门在20世纪末最后十年里继续激起人们兴趣、争论和实践的课题。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发展,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发展。教育心理学揭示了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表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一、意识的定义
1.心理学定义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个纯描述性术语,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确定性的知觉基础之上的,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
2.哲学定义
意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原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
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
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反映形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1.意识的有限制
有限性指在综合因素的制约下,各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限制。其程度主要受到注意、短时记忆、解决问题以及无意识性能的限制。“进化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单轨的心理,同时只能有一个意识流在进行。”
2.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图尔文认为人的意识觉知有“非可知的、可知和自知”这几种类型。非可知是对外部刺激的简单觉知;可知是对外部世界符号表征的觉知;自知则是对跨越时间的自身或个人经验的觉知。
3.意识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人类意识最根本的、典型的性质,是意识的指示器,人的每一个意识动作都必然具有意向。布伦塔诺认为每一个意识动作必然都是意向的,总是指向或朝向一些“对象”,也即意识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必然有其所指,可以指向意识活动自身,也可以指向其他外界事物等。
三、中学生意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此刻中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展开,又以解决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因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中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这一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差异也有个体差异,所以我们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开始分化
中学生将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现实我和理想我。不仅能站在自己立场上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且能站在另一立场将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评定。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青少年自我意的发展。
2.自尊心高度发展
此刻中学生对外界评价特别敏感,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受到否定和批评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3.自我评价日趋成熟
逐渐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态度进行评价,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从表面特点向内心品质转化。
四、培养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并积极地评价自我。
2.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疏而导之,并尽量走进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
3.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要建立对学生的积极信念,使学生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中学生的心理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呈现出多层次重叠的反映形式。中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和高度概括现实中共同的和本质的东西并形成一种主观观念,以确保自己在现实中有最好的定向,使自己的行动合理适应并预见未知事件的来临。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意图和体验,进而分析和概括,并给现实以客观评价和总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导向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有益身心发展的舆论氛围,提供一个让心灵自由舒展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进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06.
[3]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商务印书馆,2010-12.
[4]霍涌泉.意识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7.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