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在过敏性紫癜中应用观察
2013-11-21杨星华
杨星华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是一种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血管炎[1],临床表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腹痛、关节肿痛,严重者可以出现便血、呕血及颅内出血,病程较长者可以出血肾脏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及蛋白尿。我们采取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过敏性紫癜达到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选取年龄4~12岁儿童,临床表现以下肢为主皮肤紫癜,伴或不伴腹痛、关节疼痛[2];无肾脏损伤血尿、水肿等临床表现,无消化道出血,尿检无异常(尿蛋白阴性、尿沉渣红细胞<5个/HP),血小板及凝血系列(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INR、)正常。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8-01-2012-05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过敏性紫癜儿童162例,其中男92例,女70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9岁;其中单纯皮肤型60例,腹型38例,关节型32例,混合型32例;将162例过敏性紫癜儿童分为低分子肝素组98例,常规治疗组64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采取抗过敏氯雷他定、赛庚啶,抗血小板聚集双嘧达莫片,维持血管通透性芦丁片、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伴有腹型及关节型的短疗程糖皮质激素。
低分子肝素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100U/(kg·d),iH,连续应用 10 d。
1.4 观察内容:
1.4.1 近期疗效观察 对两组病例进行近期疗效观察,观察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关节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
1.4.2 远期疗效观察 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肾脏损害情况及发生率(肾脏损害标准按照肾脏分类标准分为单纯血尿型、单纯蛋白尿型、血尿伴蛋白尿型、血尿伴肾病综合征型)。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观察 对两组病例进行近期疗效观察,观察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关节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近期疗效观察(±s)
表1 近期疗效观察(±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观察内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皮疹消退时间(d) 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d) 关节症状消失时间(d)低分子肝素组9.48±2.66 6.82±4.12 5.87±1.35 5.24±2.16 3.24±2.94 2.85±1.37常规治疗组
2.2 远期疗效观察 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肾脏损害情况及发生率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2。
表1 远期疗效观察(n,%)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是一种IgA介导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血管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形成高粘滞血症,血液浓缩,同时小血管炎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流缓慢,高粘滞血症,红细胞聚集造成组织缺氧加重,免疫复合物沉着增加,促进红细胞聚集,导致炎症介导免疫反应加剧[3],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并且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肾小球基底膜,造成肾脏损害。
低分子肝素具有肝素保护血管内皮,抗凝血酶,防止血小板粘附,促等全部药物作用,并且基本不延长KPTT,很少发生出血,常规应用剂量下不用进行实验监测,皮下注射生物利用率>90%,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少,血浆半衰期较长,每日应用1~2次可以达到有效血液浓度。低分子肝素分子结构与硫酸类肝素结构(HS)相似[4],硫酸类肝素主要形成肾小球基底膜选择性电荷屏障,肝素可以补充阴电荷,肾小球电荷屏障进行保护,对已经发生血管基底膜阴离子屏障进行修复,阻止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阻断肾损害进展[5];并且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阻止胶原纤维形成,改善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本次病例观察,低分子肝素组在近期疗效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关节症状消失时间上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远期疗效中肾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过敏性紫癜中应用低分子肝素具有应用方便,良好的抗凝、保护血管内皮、防止阻断肾损害作用,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紫癜性肾炎发生,
[1]王淑美,张永法.银杏叶制剂治疗过敏性紫癜及预防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28-30.
[2]王缨,唐沂,李长钢,等.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286-287.
[3]申志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24例.新医学,2010,41(10):622.
[4]刘素琴,董松英,李爱兰.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5):286-287.
[5]周目光,彭海峰,韦杨义,等.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初步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