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比较

2013-11-21郑琥庞辉张亮裴雅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经脐结扎术疝的

郑琥 庞辉 张亮 裴雅松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资料统计,腹股沟斜疝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7%,3%[1]。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医生已经熟练的将腹腔镜手术应用于疝囊高位结扎术。追求微创和美容是当今外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小儿,完美手术效果对其一生受益很大。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随机对7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70例,随机选取35例进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另外35例行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单切口组中男32例,女3例,年龄11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为4.4岁;单侧疝、双侧疝分别为33,2例。双口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30,5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为5.4岁,单侧疝、双侧疝分别为3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疝的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手术过程中均采用全身麻醉。单切口组采用脐部一个切口,紧邻脐孔边缘做长约1.0~1.5 cm的皮肤切口,皮肤切口方向视皮肤皱褶位置而定,以利于隐蔽切口。穿刺针穿入腹腔建立气腹。在切口内先穿入-5 mm的Trocar,接气腹,然后经该Trocar进入5 mm腹腔镜,根据探查情况,然后在该Trocar的一侧或两侧再穿入-5 mm的Trocar供进入操作器械用。无论哪一侧的病变,均在脐切口左侧Trocar置入5 mm 30°腹腔镜,探查后,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点,用三角针夹带7号丝线穿入腹壁至腹膜外层,在脐切口右侧Trocar分别置入分离钳及持针钳来协助体外的三角针,围绕内环口在腹膜外完成荷包缝合,线拉出体外打结,埋入皮下。双口组采用脐部一个切口置腹腔镜,脐旁另作一切口置Trocar供进入操作器械用,其他手术方法同单口组。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及切口皮肤美容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切口组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双口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口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单切口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3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的比较分析(n=3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多发病、常见病,因此我国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非常重视,耗费了大量的社会及人力资源[2]。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一旦确诊,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时多需手术治疗[3],单纯内环口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效果[4]。随着腹腔镜的深入开展,外科医生应该更加全面的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给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带来福音,从而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也就是说应该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小,尽快恢复正常活动;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简单易掌握,器械要求不复杂,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受到小儿外科医生和患儿家属的欢迎[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较双口组短、更早的恢复正常活动,而且住院时间较短,体表更加美观,但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手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经脐入路双口腹腔镜疝修补术操作较为简单,手术进行时间少于单切口组,但术后腹壁皮肤比单口组多了一个切口瘢痕,美容效果稍有欠缺。

本组研究表明,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腹腔镜手术上,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都是可靠、有效的,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自己的手术经验和熟练程度及患者的综合条件选择术式进行治疗。

[1]张颖毅,潘吉勇,宋永蔚,等.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术与李金斯坦疝修补术的比较.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77-178.

[2]朱江帆.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的进展与争议.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4-6.

[3]Wulkan ML,Wiener ES,VanBalenN,et al.Laparoscopy through the open ipsilateral Sac to evaluate presense of controlateral hernia.J Pediatr Surg,1996,31(8):1174-1177.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3.

[5]王军,周欣,罗正利,等.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750例的疗效评价.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6):425-426.

猜你喜欢

经脐结扎术疝的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