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激活历史以“三精”凝练精品——评析南昌市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两部广播电视作品
2013-11-21程荣富
□ 程荣富
栏目责编:胡江银
在中宣部组织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由南昌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南昌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两部广播电视作品获奖,实现了南昌市首次独立完成、单独署名的历史性突破。纵观这两部问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作品可以发现,成功的秘诀既有宏观上的正确把握,也有微观上的精准拿捏,更关键的是抓住题材、生产和修改这三个创作环节,坚持“精心策划、精工创作、精细打磨”的“三精”创作原则,生产出广播影视佳作精品。
兼顾历史和现实,抓题立项,为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开好头起好步
立意和题材是广播电视文艺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生命。立意高远、选题精妙是广电精品创作的共同特征。在广电文艺精品创作中,抓好选题,是确立项目的先决条件。那么,在创作中如何抓选题?一是从历史中挖掘,特别是优秀的本土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这类选题赋予了作品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紧扣社会现实,特别要关照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使作品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瞻”前“顾”后,兼顾古今,在历史和现实中抓题立项,可以找到创作的突破口。
依据“兼顾古今,抓题立项”的创作思路,在充分挖掘南昌本土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南昌广播电视台遴选了一批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现象。2011年,南昌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从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文章《清贫》,以及“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中,确定了歌曲创作的选题。这一选题紧扣当前社会,树立清白做人、明白做事的价值观,倡导清正廉洁的文明清风。在题材上,从“莲花”这一普通的植物获得了灵感。莲花自古有“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的美好意蕴,它是清廉、高洁、美好世界的象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在当今社会,弘扬其“出淤泥不染尘埃”的高贵品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原南昌人民广播电台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为时间节点,发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有重要影响的南昌籍民族英雄梅汝璈,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旨,确定了“大法官”这一选题。它紧扣当前时事,且选择的是江西南昌的本土人物,很具接近性、地方性,特色鲜明。中国广播剧专家丛林曾评价:“题材直接关系到反映社会生活的容量、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南昌台的《大法官梅汝璈》问世了。这是一部难度很大的作品,因为广播剧从未涉及过,事件距今已65年,写的是国际上特别重大事件东京审判,因此可以说选材上有突破,是带有抢救性的。”
这些选题,以小见大,文化内涵深厚,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兼顾古今,抓题立项,为创作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和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兼顾高雅和通俗,主导生产,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定风格定品位
创作技巧是体现作品立意和风格的生产过程,大道至简是实现作品深入浅出的有效手段。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化的高度统一,是广播电视文艺精品创作的普遍规律。如何实现三者的完美融合?一是体现平民化的视角,让主旋律大众化,让大题材生活化,增添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二是用专业化的技术手段,把政治性的主题运用艺术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赋予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以生动性和生命力。兼顾高雅与通俗,避免曲高和寡,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把握住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品位。
在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创作过程中,南昌广播电视台在作品风格的把握上,坚持兼顾高雅与通俗的生产思路,从亲民路线的创作风格出发,组织全国优秀的词曲家进行生产。按照“为歌所用”“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全国一流的词曲作家中进行遴选,通过反复沟通,确定了词曲创作团队。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的歌词语短而意长,柔和而清新。优美的歌词凝聚着一种真挚的情感,能激发受众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情与爱的情感涟漪。该作品与时下部分主旋律歌曲的空话、套话、大话,无情自恋、故作高深等方面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作曲上,作品采用了极其精练的歌曲创作手法,音乐语汇朴实亲切,大道至简实现了“打耳入心”的效果。旋律简单而又优美,朗朗上口,便于大众普及和传唱。著名流行歌手曹芙嘉时尚、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加上传统水墨动画与真人拍摄相结合的全新创意,这些综合手段的运用,使歌曲达到了一种良好的视听效果,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大众化的统一,获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而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的创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广播剧的基础。为了创作一部优秀的剧本,原南昌人民广播电台与国内一流的广播剧编剧、导演合作,通过到大法官的家乡南昌市青云谱区梅村进行实地采访,前往北京访问梅汝璈的子女,收集到了民族英雄梅汝璈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和鲜活的故事,翻阅了有关“东京大审判”几十万字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体的创作思路。为了创作出精品,创作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主创人员。剧中扮演梅汝璈的是国家一级导演、全国听众喜爱的十大演播艺术家王波,音乐、音响、制作则由中央电台的焦虎林、权盛、邢建华担纲。强大的创作团队,以及主创人员全身心投入创作,为精品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8月1日,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在北京杀青。剧中“东京审判”法庭排座次的反复较量、两年审判的点睛场面、起草审判书的紧张阶段、量刑的精彩论战,都是依据重要历史事实创作的。这一切用声音形象再现历史,整个剧目呈现出庄重、大气、充满自信的品格,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熊生民评价说:“在中国广播剧的艺术长廊中,又增添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人肃然起敬。”
兼顾专家和受众,反复打磨,使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上档次上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一部精品的出炉,就是一个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的过程,它是广播电视文艺精品创作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既是一种自我否定,更是一种升华飞跃。在艰苦的磨砺中,兼顾专家和受众,广泛汲取大众的建议和意见,不厌其烦地从上至下,由下而上进行锤炼,使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和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在策划选题、调查采访、词曲和剧本创作、专家论证、导演安排、演员物色、技术制作、节目宣传、媒体造势等重要环节都精益求精。创作班子多次召开论证会、赏析会,进行反复推敲、不断完善。一方面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反复征求修改建议;另一方面召开受众座谈会,广泛倾听受众的意见,对收集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归类梳理,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先后对作品进行了5次较大的修改和调整。甚至进棚录音时,还在与词曲作者、演唱者进行现场沟通,完善作品,甚至为一个音符的长短而反复试唱和不断调整,以达到更佳效果。
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剧本十易其稿。在广播剧录制阶段,创作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打磨。由于剧情需要一个女声的痛苦呐喊声,在多次录制效果不完美的情况下,导演亲自上阵,当她一声感情挚深的“梅法官,你要为我们报仇啊,报仇啊!”呐喊声录下后,在场的人员无不动容。导演走出录音室,她自己也已是满面悲愤,泪水双流。
优秀的作品必须经得起受众检验。南昌广电加大作品的推广力度,接受大众检验,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歌曲《莲花红 莲花白》自先后问世以来,他们制订了覆盖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的整体推广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作品刊播工作。两部作品先后在中央、省、市媒体刊播,歌曲还在江西、深圳等地一些大型广播电视文艺晚会演唱,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效应。国内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予以高度评价。
精品得来不易,成功在于坚守,经典缘于磨砺。南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两部作品,将主流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多元艺术创作中,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共同提升。他们的成功在于坚守“三精”创作原则,在于大胆进行艺术创新,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