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调查研究*
2013-11-20杨昆
☆杨昆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一、研究背景
国外关于网络学习临场感的研究较早也比较丰富,国内的研究相对要少。在CNKI上以“网络+临场感”为篇名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只有10篇。从研究对象来看,当前,有关网络学习临场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远程学习者和虚拟社区环境。例如: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临场感实证分析(王广新,2012),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初探(何苗,2010)。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关于社会临场感的研究,即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中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网上社会关系的能力。例如:远程培训中社会临场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张颖,2012),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的社会网络分析(胡勇,2013)。事实上,网络学习临场感是一个人与技术的综合体,除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临场,还包括人与环境的临场。因此,有关网络学习临场感的研究还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
二、研究设计与工具
(一)概念分析
目前,临场感概念正在引入网络学习的研究之中。研究者试图通过分析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表达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受到临场感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对网络学习临场感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交互方式下的情感体验,还应包括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对学习环境的情感体验以及基于技术表达的流畅性及控制力等。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网络学习临场感的具体维度划分如下。
(1)情感体验:学习者受到网络学习情境内的相关学习活动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满足体验。
(2)语意表达: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下正确传递信息、理解他人信息的能力。
(3)技术环境:在网络学习情境下,学习者能否熟练掌握技术来支持网络学习以及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否会影响网络学习效果。
(4)控制力:学习者操作网络情境中的对象使其按照自己预期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对临场感的理解,本研究综合了Witmer和Singer的空间临场感调查问卷、Champness提出的社会临场感测量建议以及蔡佩提出的社会临场感量表中的部分内容,从情感体验、语意表达、技术环境、控制力四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个人基本情况等人口学特征的调查。具体涵盖性别、年级、年龄、家庭所在地、参与网络课程情况等信息。第二部分,是有关网络学习临场感的调查,其中,语意表达4个题目,情感体验4个题目,技术环境5个题目,控制力2个题目,共计15个题目。第三部分是有关网络学习行为的测量。由于目前还没有完整通用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测量工具,本研究主要依据台湾学者Ho Li-An(2009)开发的E-learning在线学习行为量表和我国学者金枝(2011)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中使用的测量项目为基础,从行为交互、行为阻力、行为坚持性、在线偏好和技术接受力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了测量。
(三)研究实施
本研究在大连市7所高校内面向各年级、各专业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印刷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计收回问卷1500份。其中,大一至大四的问卷共计1440份,剔除资料不全、重复性问卷89份,有效问卷共计1351份。其中,男性学习者623人,占被试人数的比例为46.1%,女性学习者728人,占被试人数的比例为53.9%,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网络临场感样本总体的最小值Min=18,最大值 Max=72,标准差 SD=8.4769,均值 (M=63.0238)大于理论均值(45),说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整体得分较高,且个体差异较大。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测量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设计,1-5分别表示极不赞同、不赞同、中立、赞同、非常赞同五个等级。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的Cronbach系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网络学习行为的四个维度Cronbach系数均高于0.7,说明测量工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好。
表2 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现状
本研究对问卷中临场感的各个测评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学习者感知网络学习临场感中各维度的排序
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测试维度的均值都超过了3分,表明学习者能够感知认同这四个维度在网络学习临场感中所表达效果的感知。在所有的测评维度中,“情感体验”维度均值最高,说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中对于各种学习活动的刺激产生了较高的心理满足体验。“技术环境”维度与“语义表达”维度也都分别达到了 3.50、3.43,表明在网络学习情境下,学习者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技术支持网络学习,能够正确传递信息、理解他人信息。“控制力”维度均值最低,表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很难控制学习行为不受干扰,不能按计划完成预期学习计划。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的感知程度一般,还有待提高。
(三)学习者背景因素与网络学习临场感的相关性分析
为确定学习者感知课程论坛内社会临场感的差异,以学习者的背景因素为自变量,对网络学习临场感的四个维度进行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者背景因素与网络学习临场感中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经过相关分析,学习者背景因素与网络学习临场感相关性如下。
(1)学习者的性别与网络学习临场感各维度并未呈现预期的显著相关性,说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临场感不受性别的影响。
(2)学习者的年级与“语意表达”、“情感体验”、“技术环境”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即高年级的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更能清楚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具有较高的情感体验,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持网络学习。在各大高校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网络学习的经验随之丰富,技术也随之娴熟。但与“控制力”并未呈现相关性,说明高年级的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网络学习计划。
(3)学习者的上网频率与维度“情感体验”、“技术环境”、“控制力”呈现了显著相关。即学习者上网频率越长其越能较强的感受网络情境中的心理体验,越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支持网络学习,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4)学习者参与辅助课程学习的网络课程数量与“情感体验”、“控制力”显现显著相关。即学习者参与较多的辅助网络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中心理体验的敏感度,还能帮助学习者增长网络学习自我控制力。但与学习者能否表达出自己的语意、能否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支持学习并没有显著相关性。
(四)网络学习临场感与网络学习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来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境下临场感与学习行为在各个层面及整体上的相关程度。
1.与学习行为的整体相关性分析
临场感与学习行为在整体上的相关系数r为0.495,p值小于0.01,(如表5所示),说明两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在“行为交互”层面上,r为0.591,p值小于0.01;在“在线偏好”层面上,r 为 0.450,p 值小于 0.01;在“技术接受力”层面上,r为 0.602,p 值小于0.01,说明教学行为中这三个层面与教学信念整体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并不高,呈中度正相关(0.3<|r|<0.8)。这也说明目前网络学习情境给予大学生的临场感体验未能完全落实到其学习行为上。其中,整体临场感与行为阻力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了学习者临场感感知程度越高网络学习阻力越低,这也验证了网络学习临场感的高体验有助于网络学习的有效发生。
表5 网络学习临场感各因子与网络学习行为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语意表达”、“情感体验”、“技术环境”、“控制力”层面与学习行为的相关分析
在临场感中“语意表达”、“情感体验”、“技术环境”这三个层面分别都与网络学习行为中“行为交互”、“在线偏好”、“技术接受力”这三个层面呈显著相关性,即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下能正确传递信息,丰富的情感体验、熟练的网络技术不仅有助于行为交互的发生,利于学习者愿意选用网络完成学习,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于网络新工具的接受力。此外,临场感这三个方面又都与“行为阻力”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网络学习中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体会到的心理满足感以及娴熟的网络技术这些方面的增强可以减轻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厌恶感。
“控制力”层面与“行为交互”、“在线偏好”、“技术接受力”这三个层面呈显著相关性,而与“行为坚持性”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力会严重影响到网络学习行为的延续性。
四、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及其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临场感有待提高
从前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四个维度的均值在3到4分之间,普遍不高,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临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控制力维度上得分最低,说明他们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还有问题,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
(二)网络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较高的心理满足体验
在网络学习临场感各维度中,情感体验的得分最高。这说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在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信息交流手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网络情境下的相关环境能让学习者产生很高的心理满足体验,大学生开始基本接受了网络学习方式,并愿意选择此方式来辅助自己的学习。
(三)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的控制力较低
统计数据表明,临场感中的“控制力”维度感知度较低,说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下不能像在传统学习方式下排除干扰,控制自己按照预期计划的开展学习。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学习者需要在网络情境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因此,与传统学习相比,网络学习是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下开展的,学习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抵御住游戏、聊天、新闻等无关学习的信息诱惑。正是网络中充斥着这些无关信息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致使很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计划,半途而废。
(四)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是影响网络学习临场感的重要因素
研究分析表明,学习者所处年级、上网频率以及是否经常使用课程等背景情况与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临场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大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设计及其过程管理中,需要考虑和关注他们的不同情况,通过分类指导和互助合作等方式促进网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五)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临场感与网络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一些研究指出,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与网络学习临场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临场感可能是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1]Tu C H,McIsaac M S.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pres-ence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in online classes[J].American Journalof Distance Education,2002,16(3):131-150.
[2]Rourke,L.,T.Anderson,D.R.Garrison,W.Archer.Assessing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4(2):50-56.
[3]王广新.网络课程论坛内社会临场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48-52.
[4]王广新,宫淑红.网络学习情境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回溯[J].开放教育研究,2010,(5):41-46.
[5]程坤.网上社区学员社会临场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王昭君,谢伶俐.对远程虚拟交往与三种存在理论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