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2013-11-20刘立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阶段

刘立新 夏 兢

(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法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活动,多数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对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些研究往往将大学生遇到的发展性问题看作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矫正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上,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则研究得较少。今后研究的重心应该从障碍应对性教育转向发展成长性教育,从危机干预型转变为成长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使个体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阶段性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们最终是趋于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将主观的我(I)与客观的我(Me)相统一,也就是自我在统合、矛盾和冲突中逐步统一、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页表。

Marcia以探索和承诺为变量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操作定义,并以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方法来研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他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或同一性形成的四种类型[1]。探索是指在达到个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宗教信仰、职业选择、性别角色等)的过程中努力奋斗、主动探寻的过程;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中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这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别为:(1)同一性获得者(identity achievement):青少年已经历了探索,解决了同一性危机,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信仰、目标和价值观做出了积极、坚定的自我投入;(2)同一性延缓者(identity moratorium):青少年正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虽然此刻没有做出较高的自我投入,但有将来自我投入的倾向;(3)提早成熟者(identity foreclosure):青少年并没有体验过危机或探索阶段就过早地形成了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这种过早的投入和承诺并非是自觉,它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和要求;(4)同一性扩散者(identity diffusion):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没有经历过探索阶段或者处在同一性危机中但无法成功解决。他们没有固定的承诺也并不主动寻求形成承诺,没有对未来生活方向的向往和追求,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这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超越了内在心理结构和现象学描述水平的研究而进入实证研究的领域,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过渡到可明确验证的理论,并为自我同一性的系统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同一性研究的主流。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表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他们有的已经获得了同一性,有的进入了同一性延缓期,有的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有的形成了同一性扩散。同一性状态不同,心理需求就会有差别。国内少部分学者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做了人口学变量的研究,分析了各年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别,比如蒋洪沙等发现,农村的学生在需求各因子上均高于城市的学生,除了在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求不具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需求因子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需求各因子上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除了在工作就业方面的需求不具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需求因子上均有显著性。非独生子女在各需求因子上均高于独生子女,并且在生活、素质提高、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2]。袁琳在研究中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方面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三个年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择业需求方面,大四的择业需求最高[3]。李晶认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方面高于其余年级,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年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择业需求方面,大一与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二的择业需求最低,大四的择业需求最高[4]。

我们应该进一步从人口学变量上具体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和阶段的分类研究,并将两者做相关性研究,更好地从同一性状态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援助的针对性、预测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阶段性的理论假设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Marcia划分的四种同一性状态,笔者将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分析各种状态下不同的心理需求,从人格变量上分析各阶段的差别。这项研究只是初步假设,还有待实证研究进行论证。

1.同一性获得状态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自我同一性阶段任务,成功解决了同一性危机,他们有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做出积极的自我投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只是较少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无法完全获得自我同一性。笔者认为,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在同一性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新生所占比重最小。所以,大学生心理需求主要是高年级同学所反映的需求,例如择业需求、成就需求,他们希望能在自我认知准确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们迫切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要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类型。这些需求的满足也是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所必经的过程,需求得到满足,会让大学生更深刻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能对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对未来更加有信心;若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破坏之前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

2.同一性延缓状态

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经历同一性危机,具有高水平探索和低水平承诺的特点。他们会产生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的矛盾、自我开放与自我闭锁的矛盾、自我独立与自我依附的矛盾等。同一性危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将来、信仰、人生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安感,进而产生焦虑、忧郁的情绪,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是,他们在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积极寻觅自己的道路方向,虽然此刻没有最准确、最深刻的自我认识,但是方向和前景是良好的、积极的。大学各年级处于这一状态的大学生人数都比较多,特别是二三年级的同学,他们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择业需求等。首先,他们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文化知识,积累各种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青年解决同一性危机需要一定的时间,延缓对成人义务的承担,通过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和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主观我和客观我,更准确地评价自己,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接纳自我。其次,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大学生,生活中很多经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因此,个人的需求比较多,例如对友谊、爱情、成就的需求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情感,发现自己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的区别,从与他人的交往和自省过程中获得自我同一性。因此,这些需求的满足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早成熟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大学生人数不多,在年级、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他们并没有体验过危机或探索阶段就过早形成了信念、目标、价值观等,这些信念更多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和要求。由于他们没有太多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较好的,健康水平略低于同一性获得者。但是,他们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不够完整,有所欠缺,需要更多的自我认识和实践检验。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可能比较高,也可能是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因为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和某些农村家庭的父母通常对子女的期望更高些。因此,青少年在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下,很可能会按照父母的信念和目标形成价值观,进入自我同一性的提早成熟状态。

4.同一性扩散状态

这类大学生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对未来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把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者处在同一性危机中但无法成功解决。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投入。虽然这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但这种低投入和低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对心理的破坏力,没有处在危机状态,使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自我同一性获得者和提早成熟者低,但比同一性延缓者高。这类大学生的人数不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帮助和辅导的对象。因为过分消极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他们需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教育者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自我,使他们开始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尝试克服同一性危机,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

三、用发展的观点开展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

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遇到这一阶段独特的危机问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但是这种危机是一个必要的转折点,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些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大学生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大学生心理需求内涵研究的全面性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对心理需求的研究并不多,对大学生心理需求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用法比较混乱,研究的结论各有侧重点。大多数研究者将工作目标主要定位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危机事件的发生上,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解决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在明确大学生心理需求定义的基础上,对这些心理需求进行全面的归类和划分,并分析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既要归纳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需求,又要分析出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援助和支持。

2.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的相关性做实证研究

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心理需求。在大学阶段,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形成可分为几个阶段,因此在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与其对应的心理需求做相关性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分析不同的心理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将心理需求研究与大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紧密结合

研究大学生心理需求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提供多方面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心理帮助与支持,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提升其自身的全面素质。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所进行的适时心理援助,这种援助将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应从已有的危机干预模式转变为全员成长发展模式。

[1]Marcia,J.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1).

[2]蒋洪沙彭新波等:《大学生需求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袁 琳:《某民族学院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载《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7期。

[4]李 晶:《某医学院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载《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