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3-11-20时念洋

北京观察 2013年1期
关键词:设施基层服务

问题与分析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但是这些与城乡文化发展目标要求相比,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首善之区的标准相比,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在实际中经济条件好的,且领导比较重视的街道、乡镇、社区和村投入较多,相对有保障;经济条件差、领导不够重视的街道、乡镇、社区和村则投入较少或者基本不投入,这就造成了各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平衡。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社区和村镇,可以看出群众对文体设施需求的迫切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

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基层文化服务部门大都没有专门编制和机构。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的习惯,更多地强调群众文化人群非职业化、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等特征,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更多地依靠“群众文化骨干”或者“银发一族”,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本来就少,还经常被占用,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难以保证,人员在岗不在行,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较大,指标性考核内容较多。相较而言,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力度较小,对各级政府的约束力就不强。缺乏刚性指标的指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财、物的投入就很难得到落实。不建立一个科学而有力的考核评估体系,自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建议

1. 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目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科技、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额度,建立各级政府分担创建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的保障及增长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足额投入。同时,严格规范财政收支和拨付制度,切实保证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能够落实到位。创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要以制度建设强化公共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努力缩小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但参与主体则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建议政府应当转变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2. 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力度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街道、乡镇、社区和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建议本着“大项目少花钱、小项目不花钱”的原则鼓励各地区从本区实际出发,改造和利用空置房,因地制宜发展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以填补文化阵地的不足。对于公共文化项目要注重功能和实用,尽量避免硬件建设的高投入和低产出,以实用作为文化服务的衡量标准。政府应着力加强监督检查,对文化设施不健全的地区要进行详细摸排,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先覆盖,后达标保障大多数人平等地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

3. 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公共文化体系的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文化干部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定和聘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工作,按有关要求落实编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势,广泛发动志愿者,建立文化义工队伍,建立志愿服务基层文化的人才数据库,培养造就一批懂行、肯干、业务精良的基层业余文艺骨干,进而鼓励和引导社会人员从事公益性文化服务。

4. 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现有的考评偏重于达标率,指标单一,既不科学,也不够全面,对领导干部缺乏约束力。建议参照党政部门其他各项工作的指标考核体系,并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人口实际状况,迅速建立起一套适合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估体系,切实发挥把握方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有效监管的作用。

完善乡镇文化体系建设的测评体系要以设施、服务内容和质量、管理水平等为标准,确定考评办法与奖惩制度,对基层文化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建立市、区、镇(街道)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的综合考核框架体系,量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质量、效率和水平标准,并将其作为考核和评估政府绩效的内容之一。

猜你喜欢

设施基层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