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民族 中西碰撞
2013-11-19张昭晗
张昭晗
以《鼓上铜乐》与《八音和》两首作品中民族与西洋的创作点来浅析
当代组合类民族打击乐作品创作的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存在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民族民间打击乐作品如何发展与创新自然而然就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代民族打击乐作品需要继承传统、深入民间,挖掘出深层次的民间艺术之灵魂,更需要将我国多样化的民间打击乐素材与中西现代打击乐器相结合从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优秀曲目。当然,方方面面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众多演奏者和打击乐业内人士的着力探索和对相关乐器长期演奏所积累的心得。这些民族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作曲家的份内之事,也是众多打击乐演奏家所应该审视的问题。将民族与西洋音乐元素相结合,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当代优秀打击乐演奏家对于中西打击乐器熟练并合理的运用,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可以使作品的创作思路得以创新,从而诞生出更多民族打击乐精品。
民族民间打击乐器,因其种类繁多、音色独特,在各种类型艺术作品中一直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相对单一的音响性也局限了每一件乐器音色与演奏的发挥。组合类民族打击乐作品便是将多件中国民族与西洋打击乐器结合起来进行演奏,解决了打击乐器音色单一这一问题。当代组合类民族打击乐作品,将中国民族与西洋打击乐器相结合,将民间音乐多种多样的演奏技法与西洋科学的演奏体系相综合,成为目前打击乐作品创作的常用手法。在众多作品中,《鼓上铜乐》与《八音和》这两首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均为我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王以东所创。两首曲目都以中国民族鼓类打击乐器:排鼓、大堂鼓与中国民族打击乐铜器类乐器:锣、镲、铙钹为演奏基础,加之西洋打击乐器的点缀,使作品以独特的组合形式和全新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的认可。不仅如此,这两首曲目还从创作之初便流行于当今打击乐界,成为了演奏者追捧的经典之作。在民族打击乐作品中,这两首组合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虽很普遍,但能够使这些乐器所演奏出来的不同音色组合在一起,既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又和谐不显生硬,却是不多见的。
《鼓上铜乐》作为组合类代表性作品,其创作手法是将技术与音乐感染力相结合,使乐曲的表现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作品采用多种中西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使之形成了不同音响的组合,这些组合的运用使作曲家对打击乐作品的创作理念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得以发挥出来。新颖之处,莫过于突破了以往乐器本身演奏时所应有的节奏型和音色束缚,转而形成中西不同音乐律动的交错冲击所表现出崭新的音响色彩,而多件打击乐器相互间的配合也被谱写的异常精致美妙。曲中所出现的创新性敲击技法就是以京剧大小锣为主进行创作的,其本身是运用在京剧中的打击乐器,传统演奏法是由演奏者一手持锣,一手拿锤进行敲击的,所形成的音色便是我们所熟悉的“仓”与“台”,而《鼓上铜乐》将四面不同的大小锣分别放置于一面定音鼓皮上,拿起西洋打击乐器中的鼓刷对四面锣进行敲击演奏,而在这同时,右脚踩定音鼓的定音踏板以进行音色高低的变化,这些无疑是几种不同音乐风格的结合。京剧打击乐器中的锣、交响乐中的定音鼓、流行音乐中爵士鼓常用的鼓刷,这三种不同风格下所运用的乐器,通过这首乐曲配合在一起,产生出来的音色在听觉上不会感到古怪刺耳,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打击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了音乐勃勃生机,而西洋打击乐器演奏出音色的包容性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独特音响效果的结合使四面置于定音鼓上进行演奏的大小锣所产生的音响不失其特性,又发挥出二者共同产生共振所发出的合声,运用鼓刷敲击,能够将两者的音色强而不噪、弱而不虚的表现出来,既松弛、又有弹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创作方法。在越来越多的打击乐作品中这种方法得以运用,它重新定义了音乐语言,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打击乐音色变化的潜力被慢慢挖掘出来。《鼓上铜乐》的名字,也就谓于此处。
《八音和》这首作品的创作始于2007年。作曲家随中国音乐学院赴荷兰演出,期间发觉了这首乐曲的动机,经过两年多的创作、修改,终于定稿。作品也因其新颖独特创作形式,并兼顾了中西打击乐器的节奏组合,最终与《鼓上铜乐》成为了姊妹篇作品。究其创作意识的把握和对当代打击乐律动的运用,却远远在《鼓上铜乐》之上。其作品运用了以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为主的八件中西打击乐器,演奏过程中使之相互融和,也就有了他的名字——《八音和》。
《八音和》的新颖创新点比《鼓上铜乐》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作品不仅运用了民间锣鼓节奏型,还创造性的结合了流行、拉丁、爵士音乐元素,具体来讲,类似于我们常听到的爵士鼓节奏型:“咚咚 大 咚咚 大咚咚”就被合理得运用到乐曲中。这种流行节奏的运用在民族打击乐作品中目前还不是很多,演奏这种节奏型的并不是架子鼓,而是民族打击乐器中的排鼓和大堂鼓(花盆鼓)。此外再加上西洋乐器中吊镲与牛铃音色的点描,这个节奏型便有了新的律动和音乐语言。这种形式的配置组合将复杂的旋律线条加入到流行音乐节奏型中,使音乐有了深层次的立体感。这种尝试的结果是非常好的,它和《鼓上铜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得到了更高的升华。在全曲中段,作曲家又呈现出一种新的演奏形式——双手持民族打击乐器小镲(小钹)去敲击大堂鼓面。演奏时依旧沿用爵士鼓的流行节奏型,音色的变化还增加了譬如小镲平击大堂鼓边、小镲在敲击鼓面的同时镲面互击、利用镲面刮大堂鼓鼓钉这些创新性技法,此外还结合了镲与大堂鼓的快速交替敲击,利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民间音乐语言也可以通过组合类作品得以充分发挥。这一段落中小镲既是演奏乐器,又在敲击大堂鼓时变为“鼓槌”。双手持镲敲击鼓面的方法却又很类似于非洲与拉丁地区音乐中双手直接敲击鼓面这一常用演奏技法。这些创新性敲击方法和音色的大胆实践,是对不同乐器音色相结合的探索,同时也是中西打击乐器组合类作品创作的发展趋势。这首乐曲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全新的音乐表现力,突破了乐器自身音色的局限,开发出前所未有的演奏技法和音色。这种创作思路,体现出曲作者在平时的演奏中积累了丰富的音响效果,结合自己对作品创作技法的运用后挖掘出传统乐器更多的表现空间。在对多种音乐类型的大量艺术实践中,利用打击乐演奏者自身的优势,创作出既传承传统又富有当代气息的民族打击乐作品,从而实现了演奏到创作的升华。这些创新性敲击方法和音色的大胆实践,是对中西不同乐器音色相结合的探索,同时也将是民族组合类打击乐作品创作的发展趋势。
在众多民族组合类打击乐作品中,这两首最具特色的乐曲还被应用于各形式的打击乐比赛中,其演奏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含量在当今民族打击乐作品中当属罕见,对世界各民族音乐风格性的掌握也是演奏好这类作品的重中之重。《鼓上铜乐》中快速翻腕敲击技法(俗称:大刀花)配合着民族和西洋两类乐器的交替快速演奏;《八音和》中对流行音乐素材和律动的把握,并将其能够合理运用在民族打击乐器中,这些都将成为演奏中需要探索、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诚然,这仅仅是中西音乐碰撞交流的一部分,但这些打击乐作品的产生与普及却蕴含着中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相融和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在更多民族打击乐作品创作中将本民族特有的旋律节奏从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充分挖掘并合理的运用在中西音乐与打击乐作品的各个领域,积极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在传统与创新相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当代敲击音乐元素,寻找乐器创新型演奏技法的突破点,集思广益,使中西打击乐器音色相融和,从而拓展组合类民族打击乐作品艺术表现的无穷魅力,使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责编/灿岑】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