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2013-11-19王祝珺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重庆400011
王祝珺(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11)
银屑病是常见且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21~30岁发病者占58.6%[1]。银屑病发病、加重、缓解与患者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密切关系,焦虑、抑郁及疾病认识水平对银屑病发病、皮损加重及复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2-3]。笔者在临床中除对银屑病住院患者积极治疗、加强健康宣教外,结合患者心理状态,积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7月本科室收治的银屑病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14~78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至35年,平均住院16~74d,寻常型60例、脓疱型12例、红皮型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药物和物理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辅以相应心理护理,包括控制诱因、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个体心理治疗等,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医患沟通座谈会等形式,集体、单独、适时进行心理干预,贯穿患者整个住院期间。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标准进行皮损面积评分,治愈:PASI≥90%,显效:PASI≥60%,有效:PASI≥25%,无效:PASI<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建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合理治疗和综合护理,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疗效组间比较[n=40,n(%)]
3 讨 论
3.1 银屑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 (1)银屑病有碍观瞻,患者自卑:患者及家属,尤其是患者本人认为银屑病导致皮肤外观发生改变,严重影响皮肤健康和美观,使其在社交、求职、婚恋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对待,旁人对其敬而远之,导致患者自尊心严重受挫,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不敢与外人相处,久而久之则出现急躁、烦恼、抑郁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5]。(2)银屑病久治不愈,患者经济上的压力加大,出现偏执心理:由于银屑病无法根治、反复发作,加重医疗负担,患者时刻担心复发,对饮食、天气、疗效等过分关注,往往过度治疗,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包袱日益沉重[6]。
3.2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1)控制诱因:银屑病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如过度劳累、家庭纠纷、亲人亡故、经济问题等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抑郁,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及内分泌紊乱,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毒热伏于营血而发生银屑病。故患者应有良好的心态,戒急、燥、烦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向上和平和的心态,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服用镇静剂[7]。(2)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尊重、关心和同情患者,在与之沟通前,先了解患者目前存在的与疾病有关的各种想法、心理问题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将深奥的医学专业术语变为患者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的话语,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将整改措施落实到实处。为生活、经济等方面确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部分行为怪异、脾气不佳的患者,多加引导,少责备[8]。(3)做好个体心理治疗:通过对患者身心环境的干预及健康教育,详细向患者讲解银屑病防治知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观点,不乱投医,不过度治疗,使其认识到通过积极、正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对日后工作、学习无太大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明白该病无传染性,无需隔离、疏远;组织治疗情况、病情轻重、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类似的患者共同参与活动,有利于患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鼓励,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及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疾病及其他困难的心理耐挫性。
综上所述,虽然银屑病病因仍不明确,尚难以根治,但普遍认为精神因素是该病发作和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为提高疗效,防止和减少复发,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进行药物、物理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治疗。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1:759.
[2]罗丽华,梁五爱,蓝群友,等.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7):46-47.
[3]增敏帆,刘藕根,姜美英,等.辅助心理康复治疗银屑病及其对患者SDS和SAS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7,8(7):25-26.
[4]Marks R,Barton SP,Shuttleworth D,et al.Assessment of disease progress inpsoriasis[J].Arch Dermatol,1989,125(2):235-240.
[5]唐红珍,戴迭勤,陶林昌.遥丸配合中医心理疗法干预银屑病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114-115.
[6]李桂霞,路云环.银屑病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10):2649-2651.
[7]郝庆英,孔隽,胡淑云.银屑病患者心理卫生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10):910-911.
[8]陈国,赵春梅,赵云燕,等.银屑病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