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研究
——以句容市华阳镇为例
2013-11-19叶精明葛幼松
叶精明, 葛幼松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都市农业服务城市、依托城市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路径。目前,国内有关都市农业园区如何发展与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多,有的研究了台湾地区某牧场的园区发展规划,有的则探讨了杭州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等。但大部分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是由都市农业概念本身出发就事论事,真正将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置于区域发展背景下进行探讨的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即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发挥好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教育功能,从城乡统筹规划的视角出发对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布局。
一、现状:都市农业内涵及其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功能
“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 简称UA)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著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目前,国内外对“都市农业”概念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一般都被界定在城市范围内,认为 “都市农业”的载体不一定只是土地,除了家庭后院种植外,可以在屋顶和花盆等在点进行生产和种植,也可以在工业区的空旷地或在学校、医院和其他组织的某些地块上进行农作物和动物生产。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有市民庭院、市民农园、农业公园、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5]。国内的都市农业概念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是靠近城市的,是为都市人们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区域性农业。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都市农业可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是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综合经济体系。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
郭焕成等总结了现代都市农业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及教育示范等四大功能。其中,生产功能表现在为都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都市居民消费需要,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上。生态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可以充当都市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生活功能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的场所。教育示范功能可以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识和了解农业生产,保持并继承农业和农村文化与传统[注]郭焕成、周聿贞《大城市郊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详见《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第255-256页。。笔者认为,与传统城郊型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功能更加多样化,在产业结构上更强调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更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既充分发挥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较好体现了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都市农业(园区) 的发展现状
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是都市农业的生产要素更多地体现为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都市农业已不满足于常规生产方式,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科技化、设施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包括生产基地、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等)是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都市农业以相对集中成片连块的形态出现,形成集聚性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多数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各个园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资金管理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观上对于都市农业园区究竟如何规划与发展的认识不足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即都市农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效益和品质的综合提升。
二、出路:城乡统筹的规划视角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
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家对于城乡发展的认识也经历了实质上的城市主导、高调突出农村、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的概念,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进一步讲,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发展机制,需要了解城市对农村需求什么,城市能够为农村提供什么,即城乡在功能上的互补、协作、共赢的机会在哪里。
另外,传统的城镇化过程通常把城镇作为战略性空间,广大的乡村空间则被作为一般性的“区域背景”对待。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发现这种“城市偏向”的策略带来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于是,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乡村地区,开始将乡村地区视为一种更加积极的空间予以关注,并强调不能仅仅将区域作为一个“背景”来对待,而确实应将其看作一个可以设计和操作的“实体”和对象加以关注。当代城镇化发展最明显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改变则是对于乡村价值的认识和发现。可以看到,一般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主要是作为一种居住空间、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乡村作为生态基底和空间储备的这些职能非常重要,公众对其需求很大(一种不同的“商品”)。在上述基础之上,乡村应作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基地获取收入。乡村收入的主体是兼业,而且是依托城市和城市产业的兼业,包括通勤就业和本地兼业,如乡村旅游业等[7]。
(二)都市农业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城乡统筹的发展目标在农村,但出路在城市,依靠城市化和兼业实现农村的再发展。都市农业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为郊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视野和无限可能。就都市农业而言,乡村提供的是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城市拥有的是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中,两者只有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因为农业不是因为靠近都市就自然具有都市农业的特点,正如农民进城后并不能自然就成为市民一样。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都市农业需要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也离不开都市要素的支撑。乡村载体上的都市农业具有为城市提供食物供应、生态育保和生活提升等功能,而城市作为都市农业的服务对象,则向乡村提供财力、智力支撑,并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经济、生态等子系统,以城乡空间为渠道实现生产要素的对流和重组,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下传统农业的发展观念,进一步促进城乡空间的平等发展。
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不仅可以保持乡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态,而且可以作为乡村居住、生活、文化和景观的载体。这样的功能不仅为农业人口所享有,也可以向城市人口提供。换言之,都市农业不仅是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承担着实现乡村价值目标的重要角色。
(三)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在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与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都市农业园区在什么功能上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都市农业园区如何挖掘乡村价值?只有充分理解这两点并在规划发展中加以体现和落实,才能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置于正确的土壤之中孕育和成长。
首先,都市农业园区所处的区域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背景,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交通便利程度及城乡统筹水平直接决定了都市农业园区生产功能的发挥。都市农业园区的生产功能是其实现城乡功能互补的最重要的条件,而决定发展什么类型的都市农业产业,除了要考虑本地的资源条件与传统优势和禀赋之外,还要使产业类型更加符合区域需求,并满足对于二、三产业类型的延伸与支持的需要。
其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兼业的发展必须找到落实的载体,必须从制度上和空间上为都市农业园区设计更多的兼业提供保障。
句容市华阳镇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就充分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园区规划对上述诉求进行了充分回应,并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统筹考虑了城乡在产业、空间、生态、机制上的对接,保障了园区可持续发展。
三、实例:句容市华阳镇都市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一)项目背景
句容市华阳都市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2 6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8 200亩,位于南京市东郊、沪宁杭经济圈内,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发达的交通连接着长三角经济区的各大中小城市。南京大都市城市功能的升级以及空间的拓展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临近句容市区的优势使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都为园区鲜果、苗木等产品的贸易物流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园区产业基础较好,园区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水果、苗木、蔬菜等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
(二)规划构想与特色
1.着眼城乡统筹,打造生态绿洲
《句容市华阳镇都市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在分析园区发展的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比和差距。该规划以国内外高水平都市农业园区为标杆,从现状出发找差距并进行比对,根据区域自身的潜力和特点寻找关键性战略点。《规划》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高水平都市农业园区的共同特征:一是三产统筹联动,产业特色鲜明,以科技为先导,以都市为依托;二是精致而人性的空间建设;三是清新生态,特色景观;四是灵活的运行管理机制等。
基于现有条件,在对照差距的基础上,《规划》确定园区的发展定位为南京大都市圈紧密圈层重要的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同时也是集体验观光、科技研发、高效农业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态绿洲”。《规划》还确定园区建设分两步走:近期重点调整传统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配套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促使园区经济较快发展,收入显著增长,并形成较高知名度;远期着重于完善与创新,完善园区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集聚资源(人力、资金、物力、信息)的组织体制,强化示范、推广服务支撑体系功能,使主导产业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规划》提出了以“循环经济”为本的产业协作战略和基础设施先行、以项目为抓手的空间建设路径及“政府为体、市场为用”的三大发展策略。
2.延伸产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考虑到园区已有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各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及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的需要,根据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按照资源优化、生态优先、对接区域等原则,参照园区内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及土地利用现状,将产业园区分为花卉苗木-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高品质水果-科研展示产业集聚区及绿色蔬菜产业集聚区3大功能区(见图1)。
以江苏恒艺农林科技园、江苏淳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华阳镇钱家边苗木基地为依托,建设集花卉苗木生产、旅游休闲服务和生态调节为主要功能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引进国内外名特优苗木、花卉、良种繁育等有一定技术含量,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较好的农业项目,在以高品质的都市农业产业连接城乡开敞空间、提高农民生产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同时,利用花卉苗木园区的景观资源,结合句容水库的水体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形成农业产业与旅游服务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图1 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利用句容市华甸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镇江农科所产业园的科研平台,结合华甸种苗工厂化繁育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和华阳(下甸)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利用领先的信息和顺畅的资金通道,推动城乡间资金、知识、信息和创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扩散、转移、创新和增值,打造集高品质水果生产与科技研发、科普展示、农产品流通、加工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教育功能,保持区域空间内都市农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通过句容市华阳镇下甸果蔬基地与“城市菜园”项目一体建设,打造以绿色蔬菜规模化生产为主要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在保证传统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园区内都市农业的集聚化水平,不断提高其综合效益和比较竞争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
此外,根据园区内建设现状,合理规划道路网络系统。以南北向贯穿的S243省道和东西向贯穿的S112省道两条大道作为园区主要的交通骨干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交通可达性优势,进一步扩大园区服务半径。以“四纵一横”的园区支路网联系各功能区及周边城市干道,使园区高效便捷地满足内部联系的需求,加速园区内外生产要素的流动(见图2)。
3. 突出田园风格,建设绿地景观系统
规划园区绿地景观系统理念以田园化为主体,设计大尺度的绿色开敞空间。以句容水库为核心,形成景观主轴线,并对此进行重点打造。沿园区周边种植景观树种,以常绿树种、彩色树种和乡土树种为基调构建环园林带,形成“绿带、绿化主轴、绿地景观核心、景观节点”四个层次的景观系统结构。这样既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又能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科教文化等需要(见图3)。
图3 绿化景观结构体系
此外,《规划》还对园区内入口及特色景观节点等进行了规划设计指引,突出了园区的特色性和标识性(见图4)。
图4 入口景观意向
(三)园区运行管理
除上述具体的规划内容外,《规划》还对园区的组织运行、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进行建议与安排,以保障规划建设工作顺利、有序地实施。
在组织运行模式方面,《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应当由政府牵头,成立华阳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按公司化方式自主运营,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园区发展。由管委会牵头,以农科所为依托,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专家指导组,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推动基地建设规模化、品牌化。另外,要强化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有效互动的运行机制,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提高整体效益。
在经营管理方面,《规划》建议应结合发展目标,充分利用项目区开发的农业、科技、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将农业生产、示范、展示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以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林风景、农耕文化、茅山道教文化等为经营主线,以产业园区(核心区)为主要载体,开展农业观光、乡村度假、乡土游乐、养生健身、学生修学、休闲养老、特色餐饮等多种旅游经营活动(或组合产品),形成系列化、特色化的经营模式。
四、 结语
都市农业的发展在城乡统筹的思路下进行区域对接,充分挖掘乡村价值,更能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农业农村的真正价值。在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中,对本地条件的熟悉与对国内外优秀经验的萃取这两方面都是制定好的园区规划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句容市华阳镇都市农业园区规划实践中,充分考虑了传统产业的优势与未来城乡统筹背景下产业延伸的关系,不仅使园区产业项目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还能提供更多的兼业机会。同时,组织运行的设计使更多的乡村居民及组织能够以劳动力或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了都市农业园区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阮如舫.台湾飞牛牧场对大陆都市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2(1):12-15.
[2] 罗长海,邢斌斌,吴爽爽.都市农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研究——以杭州都市农业园区为例[J].规划师,2010(S2):20-23.
[3] 朱明芬,陈随军,邓红宁,等.杭州都市农业园区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5(4):241-243.
[4] 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6(1):7-11.
[5] 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69-277.
[6] 罗长海.都市农业及其空间结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34):17102-17103.
[7] 王红扬.城乡统筹规划理论的科学建构与城市化的中国模式[J].国际城市规划,2012(4):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