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学素质建设的系统性认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
2013-11-18和沁
和沁
【摘 要】科学素质建设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要求我们要增强科学素质建设的系统性认识,通过对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系统构建和部署,推动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素质建设;系统性
科学素质是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基本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树立以及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素质教育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开展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知识宣传等活动进行公众的科普教育,使公众的科技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公众科学素质状况除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紧密相联外,还与正规教育普及程度、科普教育现状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条件构成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支撑条件。
1.1科普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总体上说,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得到改善,有了部门完整的科普机构,有一定规模的科普队伍,采取了针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科普效果较明显。但是,不论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科普场馆建设,都还满足不了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实际需求。没有科技馆,没有科普大篷车的问题还较为普遍;科技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科普部门自身实力不强,思维创新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科技普及、指导和服务的本领和活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开展。特别是目前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能保证科技工作者专心于科普工作。
1.2公众科学素质有所提高但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
与过去比,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增加,初中以上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文盲率在下降,在生活中应用科技的能力在提高,但是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紧迫感还不够强,科技意识还有待增强。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底子薄,吸纳科技知识的能力弱,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还较低,科技普及应用速度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源于目前的科普工作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值的差距较大,科普工作还没有真正发展其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基本功能,而更多的是停留在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上。
1.3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保障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总体还是不足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供必须的软硬保障条件;同时还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调动公众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还没有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
1.4投入逐年提高但还是严重不足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百年树人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不论是对保障条件的投入还是对科普工作的投入,都还十分的不足。对于财力十分有限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而言,财政资金往往难以投放到看不到明显的领导政绩的教育和科普工作中去,再加上社会融资渠道不畅通,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科普投入只能依靠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倾斜。
2.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系统性推进的构思
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旨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过去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偏颇,认为通过科普活动就可以达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全部目的,事实上不尽如此,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和努力的,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社会系统内,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教育条件的改善,科普条件的改善,以及公众自发学习条件的改善等。
2.1科学素质建设中的系统思维
科学素质建设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要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难点以及其特殊性,转变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片面认识,从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分散使用和各自为政的局面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效地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公众的能力。人的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广泛,其中能力的获取和能力的再提高是培养人的能力的基本路径。所以科学素质建设首先就是科学能力的获取,其次是科学素质的展示,最后是科学素质的再提升。在这些环节中,要将涉及到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使用,避免低效重复和无效利用。政府作为这种资源的供给者以及整合者,要进行统筹思考和安排。
2.2对科学素质建设进行分类指导
在系统思考和定位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是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是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最突出的就是民族差异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学习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所以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科学素质建设方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所以可以将科普读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让他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接受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其次就是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科学素质较低的人群,如居住在农村的人群、接受正规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学习天分较差的人群,他们更多的是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学习需求多一些,更倾向于从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学习,更乐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而受过的正规教育程度较高、生活在城市、阅历较多的人群,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更高,学习能力更强。
2.3系统策划和实施科学素质建设工程
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旨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社会系统内,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教育条件的改善,科普条件的改善,科学素质建设软件的改善,以及公众自发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系统策划,通过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有针对的具体实施方案。
2.4加强科普教育部门自身的系统建设
科学素质建设需要的资源广,涉及到的部门多。好的规划和安排,都需要通过具体部门实施落实,但是如果这些部门本身就软弱涣散,那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要加强科学素质建设涉及到的有关部门的建设。加强科普部门的组织网络建设,按照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建立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专、兼职科普队伍建设,保持专职人员的稳定和提高,支持和鼓励高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撰写科普文章、指导农村青少年科普活动;加强科普机关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克服行政倾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科]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5.
[2]夏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2012.
[4]任海,刘菊秀,罗宇宽主编.科普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