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运动国内高校在线新课程分享
2013-11-16
今年中国大学加入“MOOC”的风潮势不可挡。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宣布与edX签约,拓展在线教育模式。随后,北京大学又加入Coursera平台。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宣布与Coursera签约。MOOC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开展学习。本刊搜集了近几个月以来新上线的全球共享课信息,各位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课程相关内容,也不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一探究竟。
1 清华大学首批全球共享课在线开讲
10月17日,清华大学推出的首门全球共享课《电路原理》在edX和学堂在线同步开课。该课程设计了课件、课程信息、讨论区、Wiki(维基百科)、课程进度和课程大纲6个板块。在学堂在线上,课程的视频看上去像连续播放的幻灯片,有图、有文字以及不同颜色的标记,并配有老师的讲解。视频右方配有字幕,当鼠标点击某句字幕时,视频就会自动跳转到与之相对应的部分。此外,该网站的搜索功能很强大,比如输入“功率”这一关键词,所有提到“功率”的字幕和视频都会出现,使用者能很快寻找到课程内容。课程视频每周会固定更新,并布置对应的练习和作业,学生学完后,要在7天内完成作业,否则会影响成绩。
目前,选修这门课的全球学生已超过万人。据《电路原理》主讲者清华大学电机系教师于歆杰介绍,课程在edX平台上选修人数是8300余人,学堂在线上的选课者达到1600余人,总人数有万余人,除中国学生外,还有不少学生来自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英国等地。
10月18日,作为清华首批两门开放在线课程的另一门课程《中国建筑史》也正式上线,edX平台上共有来自143个国家和地区的7103名学生选修该课程,地理分布极为广泛。选课人数最多的是美国(1763人),其次是中国(1749人)、英国(234人)。学习者中约35%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马来西亚等。此次在线开课是全球第一部讲授《中国建筑史》的课程,系统讲授自上古至清末跨越几千年的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内容涵盖建筑类型、代表实例及建筑思想。
课程汇集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领域最强的教师阵容,由王贵祥教授、吕舟教授、贾珺教授、刘畅副教授和贺从容副教授领衔主讲,在学校关心和各级教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挥MOOC视频教学的优势,融合中国建筑史的课程特色,全面梳理和安排教学内容,精心凝练和设计每一环节,量身定制,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模型、动画和实景纪录片,用丰富的形象化信息和视觉体验效果,生动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历史,传播灿烂中华文化。为了保证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组织多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组成教学助教团队,维护线上师生互动、答疑和讨论。
清华大学
2 上海交大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10月24日,全球知名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MOOC)平台Coursera宣布其全球百家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和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百家高校、科研机构一起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上海交大的《粒子世界探秘》、《法与社会》、《数学之旅》以及《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在线课程将于近期陆续在Coursera平台上线,正式对全球开放。四门在线课程均为上海交大精品课程,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名师名家主讲,教学语言为中文,涵盖物理、数学、中医药、法学等多个学科,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发布的在线课程在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的高等教育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面向大规模受众,每一门课程的参与者可以是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二是任意时间、地点、和空间,在线课程促生了碎片化学习模式,每位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节奏,随时、随地、随处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三是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通过设置学习社区,提供24小时在线交流平台;四是引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从教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课堂为中心转变成个体实践为中心,从而创造了以MOOC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将陆续在Coursera上推出一批精品课程,主要包括特色通识课程和优势学科高水平专业课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科技前沿知识。
3 中科大试行开放式在线互动网络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13年上半年以开放式在线互动教学的模式尝试开设了网络公开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开放式在线互动教学与传统的网络公开课相比,更加注重学员的学习体验,通过实时交流、全程跟踪、层级管理、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推动网络教育由单向自学向双向互动,由部分了解向全程参与,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本次课程通过开放式注册,吸引了784名学员,分别来自中国除澳门以外的33个省级行政单位和10位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留学生。学员中有17.7%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IT行业职员以及其他在职人员。
课程采用网络现场直播的形式授课,师生实时在线互动;课后通过QQ群、课程论坛针对每次学习内容分组研讨;课程作业实行网上公开,学员互评,有效防止了抄袭现象;各类教学通知通过手机短信与邮件主动发送给各位学员;由于大部分教学环节在网上进行,所以可以全程记录每位学员的学习经历,作业成绩、论坛表现成为课程成绩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