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30年

2013-11-16欧建平

艺术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欧建平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2年3月,我这个幸运儿,背着行囊,从长江边的武汉来到首都北京,和北京的冯双白、内蒙的高历霆、四川的谢长、安徽的宋今为一道,幸运地成为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的首批硕士生,在舞蹈研究所所长吴晓邦研究员和所内外许多专家的厚爱与调教下,在全国舞蹈界同行的集体关注,开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中国舞蹈界……

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从研究生成长为研究者和管理者,不仅亲眼目睹并见证了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而且在毕业留所工作的28年来,还大量地参与了它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一些自得其乐,并造福后人,乃至整个舞蹈界的事情。能做到这一切,首先要由衷地感谢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前辈们,因为他们对舞蹈的不离不弃,已变成了我们的生活动力;他们对研究的一丝不苟,已变成了我们的治学风气;他们为舞学的笔耕硕果,已变成了我们的学术根基;他们对后人的热情提携,已变成了我们的不懈努力。

说到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在1982年春的起航,首先要感谢时任舞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董锡玖老师,因为正是她的高瞻远瞩与不失时机,才使得我们能够搭乘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门类艺术顶级专家云集的航母,不仅提升了舞蹈研究所在全院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而且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更造福了我们这些热爱舞蹈的莘莘学子。就读研究生期间,董老师像妈妈一样地关爱我们。诸多的言行中,让我们永世难忘的当是1981年12月的隆冬时节,在我和冯双白参加复试前,她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别紧张!你们要这么想,我们不是来考你们的,我们是来支持你们的!”她这句感人至深的话,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的紧张,而且让我们懂得了,舞蹈学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加盟!

同为“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四大家之一,王克芬老师在我和冯双白复试后对我们的一席话也可谓语重心长,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念念不忘!记得她流着眼泪对我们说:“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搞舞蹈,更不愿意做舞蹈研究,可是你们大学毕业了,却愿意来研究舞蹈,真是太好了!我们的舞蹈研究后继有人了!”

我们这第一、二届的五个男生,还有第三届的两个男生——来自江西的于平和来自贵州的张华,这辈子最大的幸事,就是成了中国舞蹈泰斗——吴晓邦先生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2年的晓邦先生,已是76岁的高龄,昵称我们是他的“老来得子”,不仅曾带着我和冯双白,全程参加了他在成都主教的、为期三个月的编导讲习会,而且还让我们旁听了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舞蹈学院首届教育系的系列讲座,从而使我们能在这个高起点上,结识了许多舞蹈界内外的专家学者,熟悉了理论联系实际全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而为我们的舞蹈生涯奠定了因扎实而快乐的基础。在他给我们的种种教益中,影响最大的应是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过规律生活,做合理动作”;另一句则是“不要为你们自己写文章,要为中国舞蹈界写文章!”舞蹈界的前辈们都知道,前者代表了吴先生“师法自然”的现代舞蹈观,后者则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事实上,正是在晓邦先生的鼓励下,我们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在舞蹈评论和研究的领域中蹒跚学步,逐渐地学会了如何为全国,甚至为全世界写文章——我们不仅在国内各重要报刊杂志和辞书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评论、论文和词条,而且还在美国的《舞蹈杂志》、《芭蕾评论》,英国的《世界芭蕾与舞蹈年鉴》,瑞士、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的舞蹈学术论文集,乃至国际学术界最负盛名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论文和词条,向全世界有效地传播了中国舞蹈创作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我想,这种长进,应该是我们给晓邦先生的最好答卷。

在我们81、82两个年级攻读舞蹈硕士研究生的三年中,董锡玖先生作为系主任、隆荫培先生作为班主任,给我们请来所内外的许多专家,开设了超丰富的舞蹈课程和讲座,其中的史论类课程和讲座有:吴晓邦先生的《新舞蹈艺术概论》和《舞蹈学的学科建设》、孙景琛先生的《先秦舞蹈史》、彭松先生的《魏晋南北朝舞蹈史》、王克芬先生的《隋唐舞蹈史》和《明清舞蹈史》等;在实践类的课程中,首先是我和双白在成都的讲习会上,系统地上了吴晓邦先生的《新舞蹈艺术概论》,其中的第五章《呼吸、动作、想象》和第六章《论发展舞蹈的创造性》,被晓邦先生认为,是整个“讲习会中最重要的一课”,而他新开设的课程《阅读、思考、习作》,则让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艰辛与快乐;在成都学习期间,我们还随胡其征先生学习了四川地区的民间舞《秀山花灯》,回北京后,又和高历霆、谢长、宋今为一道,上了傅兆先先生的《中国古典舞的小生身段》、周冰先生的《山东民间舞》、李正康先生的《藏族民间舞》、马力学先生的《龙族动律》、高金荣先生的《敦煌舞蹈》、蒲逸勉老师的《吴晓邦的自然法则》等等。此外,吴晓邦先生还亲自出面,请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给我们讲过《论文写作与舞蹈研究》,请李连杰的武术启蒙教练吴彬给我们讲过武术的技术与艺术,请著名画家李滨生给我们讲过《舞台人物的动态速写》等等。

三年的时间里,研究生部的老师们还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大、中国社科院、古籍出版社等学术机构,给全体研究生请来了大批全国一流的专家,给我们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讲座,比如张庚先生的《艺术研究方法》、韩玉涛先生的《书法的本质、书论与书史的分期问题》、徐书诚先生的《中国画的美学与鉴赏》、温庭宽先生的《石窟艺术》等。同时,我们还能根据各自的兴趣,频繁地旁听其他系和研究所的名家讲座;拿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证,免费进入中国美术馆看各种展览,随美术系的师生去故宫看国宝级的“晾画”展;拿戏曲、话剧、电影、音乐系的富余票,看京、昆、豫、晋、汉、粤剧、黄梅戏和话剧,以及各种当时仅在内部放映的国内外电影,听各种风格的中外音乐会……

按照当时的课堂笔记,追忆出这样一份厚重的学习清单,我禁不住心动过速——我们能有今天的一点点作为,原来是因为在攻读研究生的三年里,得到过这么多名家学养的滋润!而我们的感恩之心,则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来表达的!

30年弹指一挥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院和舞蹈研究所携手开创的舞蹈研究生教育,已在全国各地的舞蹈教育和研究机构,甚至在创作和管理领域中遍地开花,不仅构筑起这条完整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育链,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舞蹈文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端的有用之才!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资料室提供的最新资料,从1982年的冯双白和我开始,到2012年这30年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院和舞蹈研究所总共培养出了19届硕士,共76位;10届同等学力硕士,共30位;11届博士,共27位;1届博士后,1位;四项人才总计134位!其中,我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独立的舞蹈学科,始于1982年,为全国首创;首位获得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者是吴晓邦先生,但首位指导了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则是王克芬先生,时间在1997年,袁禾在2000年获得了全国首个舞蹈学博士学位。此后的2008年,我们的舞蹈学系又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导师和学生分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终身研究员和舞蹈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资华筠先生和时任舞蹈研究所所长的罗斌;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郑慧慧教授则是在1990年,率先获得了同等学力的舞蹈硕士学位。

这些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舞蹈研究所和内地舞蹈及文化研究、教育、管理领域,均担负起了顶梁柱的重任,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研究员欧建平、茅慧、刘青弋、江东、王宁宁,副研究员卿青、刘春、段妃、刘晓真,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婉麟,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袁禾、明文军,副教授郑永乐、许锐、苏娅、慕羽、潘丽、邹之瑞、馆员王彬,学生处长徐颃,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教授朴永光,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副教授韩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的教授金秋、教师陈倩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教授史红,北京当兔教育有限公司的主任教师黄昕,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教授郑慧慧,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党组书记和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党组副书记和秘书长罗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天创演出公司副总经理高历霆、自由撰稿人张华等等。此外,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教授田培培、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黄小明,以及全国各地舞蹈院校科系的大批中青年舞蹈教师,都曾经或正在这里进修硕士研究生班课程,或做访问学者。

与此同时,我院的研究生院和舞蹈研究所还高度重视为各地的高等院校、群众文化等各行各业培养舞蹈骨干,据研究生院提供的数据说,我们在1998年至2008的10年间,曾先后招收了香港和内地的6位舞蹈访问学者在此进修;1988年至今的24年间,我们陆续开设了17届脱产研究生课程班,共招收了129位舞蹈教师创作和管理工作者前来深造;2001年至2009年的8年间,我们还根据全国各地高校舞蹈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进修需求,用每轮两年、4个寒暑假的周期,举办了多达14届的“集中研究生课程班”和一年制的“脱产研究生课程班”,共培训了学员211人。这些在此进修过的舞蹈人才总计340人之多;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通过了国家统一的英语资格考试后,定导师、做论文,通过了论文之后,顺利获得了同等学力的硕士学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95年以来,全国能够授予舞蹈硕士学位的机构逐年增加。据最新网络信息表明,至少已有54家舞蹈院系设立了硕士点,其中包括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1995- )、北京舞蹈学院(1999-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0-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2002-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04-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06-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2006-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7-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0-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2010-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专业(2012- )等等,而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等院系则从2006年开始,陆续招收在职和脱产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或联合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单位已有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2008- )、北京舞蹈学院(2010-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2011-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11- ),相信还有更多的舞蹈院校和科系,正在申请硕士和博士点。

在此期间,李爱顺1999年在延边大学、朴永光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刘青弋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于朝鲜语言文学、民族学和文艺学这3个非舞蹈学的学科中,通过了舞蹈专题的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郑慧慧2007年则在巴黎第八大学教育系,获得了教育学的博士学位。而在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还分别招收了博士后,导师是资华筠和金秋,两位博士后学者罗斌和王彬目前均已出站。

无疑,这些高等学位课程的开设和高等学位的授予,为中国舞蹈界在新世纪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并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展望下一个30年,我们期待着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能够在更大的规模上,跻身于世界舞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列,进而为中国舞蹈走出去,为世界舞蹈的均衡发展,贡献一份中国人、东方人特有的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叶紫《家书》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